懷孕初期流產警示!詳解9大原因、症狀與發生機率
根據統計,約有30%的懷孕過程會以自然流產作為結束,其中大多數是發生在懷孕12週之前,因此有些人可能歷經懷孕又流產,但不自知。所以,一般懷孕滿16週後,胎盤功能逐漸穩定之後,胎兒器官也趨於成熟,孕媽媽流產的機率也就會大大降低了。
為什麼懷孕初期容易流產?
懷孕初期除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也是流產的高發期,這時候孕媽咪最擔心的莫過於胎兒穩定與否,所以這個時候除了需要注意孕婦營養,更要預防意外流產的發生。
不過,孕媽咪所導致的流產因素,以胚胎異常和染色體異常造成的情況最常見,這類原因是屬於「無法避免的原因」,屬於自然的篩選過程,能夠避免準媽媽生下不健康的寶寶。
至於其他原因多是可以提早預防或是避免,因此從懷孕開始,準父母就應該做好身心的準備,避免不利於胎兒成長的因素與環境,才能期待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懷孕初期流產的原因有哪些?9大因素一次看
懷孕初期,也就是懷孕前三個月,自然流產的機率高達三成,也是能否順利孕育寶寶變數最多的時期。不過,流產因素最多的就是胚胎染色體或發育異常,像是空包彈、胎兒沒有心跳、胎兒未成長、畸胎,甚至宮外孕等等,也就是幾乎在受精和著床的時候,就決定了胚胎的命運。
除此之外,懷孕初期的時候,因為工作或是運動而造成的流產是非常少的。大約有 10~20% 流產發生在懷孕的 13-20 週內,在這期間發生的許多流產案例通常沒有明顯的原因 ,因此懷孕初期的流產壓力往往都考驗著孕媽媽的身心。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1:胚胎染色體異常
胚胎染色體異常發生在第一孕期(懷孕的前14週)的流產,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占比,就與胎兒多餘或缺少的染色體有關。
這樣染色體異常的狀況可能會導致胚胎沒有成形、胚胎發育停止(胎兒在子宮內死亡),或胎兒無法發育的情況。
另外,包括高齡懷孕(35歲以上風險較高)、有流產經歷、長期健康狀況不佳、子宮或宮頸問題、吸煙、酗酒、使用咖啡因和非法藥物,以及體重問題友都是不可忽略的原因。而且遺傳條件也會增加流產的風險,包括男女其中一方帶有獨特的染色體變異。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2:免疫異常
由於母體產生的部分自體免疫抗體(例如抗磷脂抗體、抗心磷脂抗體等)對抗受精卵,導致懷孕時容易出現血栓,進而影響胚胎發育的條件。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3:子宮結構或功能不全
懷孕初期流產的原因之一是子宮結構或功能不全,除了先天性的子宮構造異常,如子宮中膈、雙子宮、單角子宮等,會影響胚胎的著床與發育外,後天形成的子宮病變也同樣會導致流產,例如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子宮腔沾黏等,這些問題都會破壞子宮內的正常環境,不利於胚胎生長。
此外,若子宮內膜過薄,胚胎也可能無法順利著床,而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孕婦,則需特別留意中期或晚期流產的風險。總之,子宮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對於懷孕的穩定性扮演關鍵角色,若有反覆流產情況,建議及早接受相關檢查與治療。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4:內分泌失調
常見的原因包括黃體功能不足、多囊性卵巢綜合症、高泌乳素血症和甲狀腺功能紊亂等,都會造成荷爾蒙異常,導致自發性流產。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5:心理因素
壓力大、緊張、焦慮等情緒,都可能會影響女性生理機能,增加不孕與流產的機率。其中壓力對女性的內分泌機能影響很大,尤其不孕或習慣性流產的女性,需要壓力紓解的管道,才能避免不佳情緒影響身體機能。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6:感染
當女性在懷孕初期感染細菌或病毒,特別是泌尿道或生殖道感染時,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子宮收縮或胚胎發育異常,進而增加流產風險。因此,保持良好個人衛生並及早就醫,有助於預防感染引發的早期流產。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7:免疫問題
一旦妳有有紅斑性狼瘡、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凝血系統異常等病症,都比較容易有胎死腹中、胎兒生長遲緩的隱藏性流產危機。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8:飲食習慣
一旦懷孕,媽咪都知道懷孕期期間不宜喝酒,至於含酒的食物,如燒酒雞、麻油雞等,專業醫師提醒含酒的食物大多都有經過高溫處理,酒精成分已經揮發不少,但仍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吃含酒精的食物。然而,若孕媽咪不小心吃到幾口麻油雞、薑母鴨等含酒精食物,倒是不必過度慌張。
通常是在孕婦長期酗酒的狀況下,才會對寶寶的身心健康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提醒一點,除了酒精,包括咖啡或茶確實也可能增加流產風險。研究指出,孕婦過量攝取咖啡因會增加自然流產率,應完全避免,或是遵循醫生建議的咖啡因攝取量,才能保障母嬰健康。
懷孕初期流產原因9:生活習慣
習慣性流產者,平常生活需多注意調養,避免過度勞累,尤其孕後更應多休息、避免熬夜。懷孕初期胎盤尚未發育完全,胚胎並不穩固,懷孕後應避免跑跳或劇烈運動。
懷孕初期流產有哪些症狀?出現這3個徵兆要盡快回診!
懷孕初期是胚胎著床與發育的關鍵時期,若身體出現異常症狀需特別留意。常見的自然流產前兆有三大類:陰道出血、嚴重腹部疼痛或痙攣,以及盆腔或下背部疼痛。
陰道出血
其中,陰道出血是最常見的警訊,若只是少量咖啡色或褐色的點狀出血,多屬正常生理現象,但若出血量增加、呈鮮紅色,甚至伴隨血塊或灰白色組織,則需提高警覺。
嚴重腹部疼痛或痙攣
其次,腹部若出現明顯疼痛或痙攣,尤其是持續性或逐漸加劇,可能是子宮收縮所致,也可能與流產有關。
盆腔或下背部疼痛
若出現骨盆或下背部不明原因的鈍痛或壓迫感,尤其合併出血或腹痛時,建議立即就診確認狀況。
若上述症狀單一出現時可先觀察,但若同時出現兩項以上,或症狀嚴重持續時間長,建議儘速回診接受醫師檢查,以保障自身與胎兒的健康。懷孕初期的任何異常變化都不可輕忽,及早察覺與就醫,是預防自然流產與確保孕程順利的關鍵。
延伸閱讀 :懷孕初期3大不適症狀:腸胃問題最多!感到疲倦時的不二法門, 就是「這樣做」
懷孕初期流產常見注意事項
懷孕初期對胎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時期 ! 這個階段孕媽媽除了要好好照顧自己 ,更要提防可能造成流產的各種原因。
Q1:如何預防懷孕初期流產?
懷孕初期是胚胎著床與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容易發生自然流產的階段。雖然有些流產與染色體異常有關,無法完全預防,但仍可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管理降低風險。
-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與劇烈運動。
- 遠離危險物質:避免抽菸、喝酒、接觸毒素與放射線。
- 營養均衡:補充葉酸、鐵、鈣等孕期所需營養素,有助於胎兒穩定發育。
- 定期產檢:按時回診追蹤胚胎發育狀況,及早發現異常。
- 控制慢性疾病:如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高血壓等,需與醫師配合穩定病情。
Q2:小產後可以吃什麼?
小產後(不論是自然流產或人工流產)對身體是一種創傷,都需要適當的休養與營養補充,以促進子宮恢復與體力回復。建議飲食以「溫補、易消化、營養高」為原則,避免寒涼或刺激性食物。
- 補充蛋白質:如雞肉、魚、蛋、豆腐,有助於組織修復與傷口癒合。
- 攝取溫補食材:如紅棗、桂圓、老薑、黑糖,能促進血液循環與暖宮。
- 多吃蔬果:補充維生素與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與排便順暢。
- 適量喝溫水與湯品:如雞湯、魚湯,有助於補氣養血與恢復體力。
- 避免寒涼食物:如西瓜、苦瓜、生冷飲品,以免影響子宮收縮與恢復。
建議小產後休養2至4週,並在醫師建議下好好調養身心!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