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駐站專家> 除了求好心切的教導,爸媽該如何陪伴孩子在新環境中適得其所

除了求好心切的教導,爸媽該如何陪伴孩子在新環境中適得其所

新學期新開始,孩子在新班級的適應,是許多家長們關注或擔心的事情。尤其當孩子天生的性格就屬於沉靜、需要較多時間觀察、不習慣主動表達與分享,又或是過往有不開心與不順利的學校經驗時。這篇文章,想與大家一起從性格較偏內向的孩子,可能經驗到的學校適應挑戰,與我們可以做得事。

孩子性格│上學不適應

新學期新開始,孩子在新班級的適應,是許多家長們關注或擔心的事情。尤其當孩子天生的性格就屬於沉靜、需要較多時間觀察、不習慣主動表達與分享,又或是過往有不開心與不順利的學校經驗時,更使家長與孩子對於這個「新的開始」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複雜心情,緊張的生活著

這篇文章,想與大家一起從性格較偏內向的孩子,可能經驗到的學校適應挑戰,與我們可以做得事。

瑪蒂·蘭妮是一位是精神分析博士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她在《內向心理學》書中曾以榮格心理分析師的角度說明人的性格,認為人類的內向與外向是個連續體的概念,而每個人在較偏內向或是外向的點上,都是健康的。重點在於能找到自己最適合的點,就是感到舒服的狀態,讓自己可以獲得精力的恢復與減少精力的消耗。從此角度來思考,無論看待孩子、自己或身邊他人,我們也能試著不以貼標籤的態度來理解與展現好奇,各自的性格較落在連續體的哪個位置,是感到最舒服與有能量的;反之,當生活中遇到挑戰與感到適應困難時,是否反映著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上遇到了瓶頸?

這次我們先透過一個常見的挑戰情境,一起來看看,性格較偏內向的孩子在學校適應上,可能面對的挑戰,以及大人們怎麼做能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

挑戰情境:進入新班級或新群體中,會花較長時間才交到朋友,或常感難以融入團體。

新學期開始,當孩子回家與父母分享學校生活,或被問及「有沒有交到朋友啊?」時,孩子顯得話量馬上變少,或語帶含糊帶過、避而不談,或是眼眶泛淚表達「都沒有人要來找我」等訊息時,家長往往感到心頭一揪,不捨之餘也很想趕緊瞭解狀況,或教導孩子「交友技巧」。然而,大人求好心切的教導,如「你就勇敢的走過去,主動跟他們打招呼啊!」或「阿你就是想太多了,只是聊天講話而已,沒什麼的。」,都可能傳遞了「人必須要積極、主動、開朗健談」才是好的與被喜歡的價值觀;相對的,孩子則可能接收到了「我這樣是不好、不會被喜歡、我是比較差很遜的」的訊息,並形成自我貶抑的自我價值觀。

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做不好"或"做錯事",只是我們社會文化似乎較偏好與讚揚外向的人格,或來自大人自己過往成長經驗被教導、熟悉、遺憾或恐懼的經驗。當大人慣性的帶著這個思維,又鼓勵著孩子可以勇敢作自己,往往讓孩子感受到無比的矛盾與困惑。

因此,除了求好心切的教導之外,鼓勵家長與老師可以先嘗試以下的其他選擇。

孩子性格│上學不適應

選擇1:「將焦點專注於從孩子較擅長的能力出發」

回想孩子具備的優勢能力,例如從「擅長觀察的能力」來好奇探問孩子在學校觀察與看到的事情、同學的個性、老師的性格與反應。例如:「下課的時候,同學在做或在玩甚麼啊?」「你有注意到某某他說話總是很大聲,讓你覺得怎麼樣呢?」抑或從「擅長同理、分析的能力」與孩子聊聊,瞭解他的內在世界如何理解人、關係、世界,又是如何在展現對人的關懷。像是「我有聽到你說叮叮是因為那樣所以打了咚咚,那你覺得他可能在想什麼呢?或是他們是怎麼了?」

選擇2:從孩子展現的「特質」、「能力」、「如何努力適應」給予孩子鼓勵

例如:「聽起來分組討論裡大家都要很快的講出自己的想法,應該很讓人緊張吧?不過你選擇先聽跟思考,我覺得也是謹慎跟負責任的表現喔!」在鼓勵中,孩子將能對於自己所具有的「關係中較需要時間觀察、想清楚再行動才比較安心、少量但深入與親密的人際社交較感舒服」...等性格感到自在、被欣賞、接納,願意欣賞、信任與肯定自己的性格與特質,進而願意有更多的發揮。

選擇3:練習加入與暫時退出的技巧

引導孩子透過「眼神接觸」、「展現微笑、點頭」或「準備會引人目光的小物」等壓力較小的方式與人建立連結,或引發對方主動靠近與開啟話題的可能,幫助孩子逐漸加入關係。當孩子順利加入同儕後,往往為了緊抓住能"繼續被喜歡"、"擔心被覺得奇怪、被排擠"而忍耐精力耗竭或各種不適。然而耗竭與不適所展現的臉色變差、安靜不語、參與變少或拖拉猶豫則反而影響到同儕不必要的猜測與誤解。因此,教導孩子能分辨、重視自己精力下降的身體需要,與如何「自然的抽離、出去喘口氣」,可以怎麼說或怎麼做,像是「我知道跟你很喜歡跟大家在一起,好熱鬧又搞笑,不過笑久了尬聊久了,會很累吧?每個人什麼時候會累都不一樣,沒有好或不好。也許你可以小聲的說一下,『我去倒個水哦』,然後去晃晃透氣走走,有禮貌又照顧到自己。」將會對孩子學會避免尷尬、抱歉很有幫助。

無論在內向到外向的連續體中任何一個位置的孩子,也都有他/她獨有並最適合、最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方式。然而許多較內向性格傾向的人們,似乎往往都會體驗到學校適應中種種感到格格不入或不被認同與理解的經驗,經驗也可能持續累積到成年後的工作職場中。

以上的情境分享,相信只是這些孩子們平時經歷的體驗中的冰山一角;也並非所有的性格較傾向內向者都有同樣的狀態與經驗,必然存在著更複雜的個體差異。然而,家長與教師若能先試著對自己的想法、價值觀與情緒有更多反思(指回頭好奇、理解與接納,不是反省與自責),進而觀察、瞭解、探詢孩子的需要與困難,從孩子的角度感受與認識他眼中的世界,相信光是這樣的「同在」,就能給予孩子無比的支持力量,並願意接納、喜歡自己,與有勇氣用自己的速度在新環境中找到他/她適得其所的位置。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幼兒園跟國小差距大,小一新生入學一個月容易出現的4大學習問題!12個日常活動就有解
該讓幼兒轉學嗎?幼兒園遇到這3情形,專家建議轉學
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爸媽要能學會放手!選擇幼兒園的第三步,解答爸媽常有的3個困擾

 

👌本文由【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文/游琇雅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格瑞思心理諮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