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發燒怎麼辦?醫師解析寶寶發燒原因、症狀及退燒方式
文章目錄
孩子發燒總是讓新手爸媽感到萬分緊張,往往一發現寶寶發燒,就抱起孩子往醫院衝,即使在半夜,也會到有急診的醫院就診,深怕孩子有個閃失。提醒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有必要了解更多關於發燒的事。

(寶寶發燒不可怕。圖/shutterstock)
寶寶發燒了嗎?各部位測量標準不一樣
一般而言,體溫超過37度甚至38度以上時,就很可能是發燒了,但需依照測量部位(耳溫、肛溫、腋溫等)來調整判斷。因為嬰兒的體溫會因活動、哭鬧或環境影響而出現波動,單次測量偏高並不一定代表生病,需要觀察是否持續升高,並留意是否伴隨其他症狀。
| 測量部位 | 正常範圍 | 發燒定義 | 特點與注意事項 |
|---|---|---|---|
| 直腸(肛溫) | 36.6–38.0°C | ≥38.0°C | 最準確,被視為「黃金標準」,3個月以下嬰兒強烈建議用此法。 |
| 耳溫(鼓膜溫度) | 36.6–38.0°C | ≥38.0°C | 接近核心體溫,測量快速,但耳垢或姿勢不正確會影響準度。 |
| 口腔(口溫) | 35.5–37.5°C | ≥37.8°C | 嬰幼兒配合度差,不建議小小孩使用,適合較大兒童。 |
| 腋下(腋溫) | 34.7–37.3°C | ≥37.2°C | 最安全,但誤差最大,常比核心溫低0.5–1°C,需測足時間。 |
| 額溫(額動脈/紅外線) | 35.8–37.8°C | ≥37.8°C | 測量快速方便,受環境溫度、汗水影響,臨界值需再複核。 |
嬰幼兒發燒量體溫要注意哪些事?這6點要留意
嬰幼兒發燒是爸媽最常遇到的狀況之一,但量體溫時卻常常充滿疑問:要用哪種方式最準?不同部位的標準一樣嗎?如果數值偏高,是不是就一定代表生病?其實,幫寶寶量體溫除了要掌握正確方法,也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以下整理出6個家長必須留意的重點,幫助爸媽更安心地判斷寶寶的體溫狀況。1.選擇合適方式
3個月以下:首選直腸溫度(最準確)。
3個月以上:可用耳溫、額溫;若不便,也能用腋溫,但須注意誤差。
2.測量前準備
避免剛洗澡、包太厚、哭鬧後立即量體溫,會造成誤差。若用耳溫槍,要確認耳道無耳垢、測量姿勢正確。
3.測量過程
保持孩子安靜、不亂動。腋溫需將體溫計頭緊貼腋窩中央並夾緊,至少量3分鐘。額溫需確保探頭與額頭無汗水或髮絲干擾。
4.數值判讀
腋溫 ≥37.2°C、口溫 ≥37.8°C、耳溫/額溫/直腸溫 ≥38°C → 算發燒。
建議重複測量或用不同部位複核。
5.特別警訊
3個月以下嬰兒只要 ≥38°C,一律立即就醫。
出現嗜睡、持續嘔吐、抽搐、呼吸困難、脫水徵象(尿量減少、哭無眼淚),不論溫度多少都需緊急就醫。
6.測量頻率
不需過度頻繁,一般每 4–6 小時檢測即可;若孩子狀態穩定,可依症狀觀察。

寶寶為什麼會發燒?常見8大原因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川崎症中心主任郭和昌表示,「發燒的定義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38℃,肛溫是最接近身體內部的中心溫度,但三個月以下的嬰兒,或一個月以下、體重過輕的新生兒,則是改量腋溫與背溫」。至於嬰幼兒為何會發燒,可能是8大原因:
寶寶發燒原因1:穿太多或身處悶熱環境
父母總擔心孩子怕冷,習慣性會幫寶寶穿多一點衣服或蓋很多層被子,加上環境悶熱,於是出現體溫升高的情形,一量體溫,「哇!38℃」,父母緊張極了,於是趕快帶孩子就醫。郭和昌醫師說,「急診室常見父母抱著發燒的新生兒來就醫,醫護人員一看到寶寶,裹得像粽子一樣,這時,幫忙解開衣物散熱,不久,寶寶的體溫就回復正常」。
他解釋,「嬰兒的中樞神經控制系統還不成熟,控制體溫的能力較薄弱,體溫也容易隨外界環境溫度變化而升降」,因此,讓寶寶置身在通風的環境、適宜的室溫下,並不需要穿太多衣服,至多比大人多一件即可。
寶寶發燒原因2:腸病毒
腸病毒是一類常見於兒童的病毒,容易透過飛沫、接觸或糞口傳染途徑進入體內。當病毒侵入呼吸道或腸道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反應,釋放細胞激素(如白血球介素、腫瘤壞死因子),這些物質會刺激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溫升高。
發燒是身體對抗病毒的自然反應,有助於抑制病毒複製及活性。因此,孩子感染腸病毒時,往往伴隨發燒、喉嚨痛、手足口疹或疱疹性咽峽炎等典型症狀。
寶寶發燒原因3: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常由病毒(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或細菌污染的食物、水源引起。病原體進入腸道後,會破壞腸道上皮細胞並引發黏膜發炎反應,身體免疫系統隨之釋放致熱因子,作用於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進而造成發燒。
除了體溫上升,孩子常伴隨嘔吐、腹瀉、腹痛及脫水風險。發燒在這裡不只是症狀,更是身體「示警」正在與病原體作戰,提醒家長注意補充水分與觀察病情變化。
寶寶發燒原因4:急性支氣管炎或肺炎
當病毒或細菌感染呼吸道時,會引起支氣管或肺泡發炎,導致氣道分泌物增加與呼吸道阻塞。免疫系統為了清除病原體,會釋放發炎介質與致熱因子,這些物質透過血液影響腦部體溫中樞,使體溫升高。
這類呼吸道感染的發燒往往持續數天,並伴隨咳嗽、呼吸急促或胸悶。尤其肺炎時,發燒可能較高且不易退燒。發燒的存在提醒家長注意,因肺部感染在嬰幼兒可能迅速惡化,需要醫師及早診斷與治療。
寶寶發燒原因5:泌尿道發炎
泌尿道感染在嬰幼兒中並不少見,尤其是女生,因為尿道較短,更容易讓細菌(常見大腸桿菌)逆行侵入膀胱甚至腎臟。當細菌在泌尿系統繁殖,局部免疫反應啟動並釋放細胞激素,這些致熱因子進入血液後會刺激腦部的體溫中樞,造成明顯的發燒。
嬰幼兒常表現為突發高燒卻沒有明顯咳嗽或腸胃症狀,這時須高度懷疑泌尿道感染。若感染波及腎臟,發燒會持續且更嚴重,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因此不能忽視。
寶寶發燒原因6:腦膜炎
腦膜炎是腦膜遭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嚴重發炎。當病原體突破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後,免疫系統會大量釋放發炎物質,導致腦膜腫脹,並直接影響下視丘的體溫調節功能。
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引起高燒,往往伴隨頭痛、頸部僵硬、嗜睡或意識改變。細菌性腦膜炎尤其危險,因其發燒通常持續且快速升高,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腦部永久傷害甚至死亡。發燒在此是危險警訊,需要立刻就醫。
寶寶發燒原因7:川崎症
川崎症是一種小兒急性全身性血管炎,雖然不是由單一病原體直接引起,但被認為與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有關。孩子罹患川崎症時,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全身血管發炎,並釋放大量細胞激素,這些物質會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引起長時間高燒。
川崎症的發燒往往持續超過5天,退燒藥效果有限,並伴隨結膜充血、紅唇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與皮疹。發燒是最早、最顯著的警訊,也是診斷依據之一。
寶寶發燒原因8: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後,人體免疫系統會將疫苗內的抗原視為「入侵者」,並啟動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來記憶病原體。這個過程中,免疫細胞會釋放致熱因子,作用於腦部體溫調節中樞,導致短暫低度或中度發燒。
這類發燒通常在接種後24–48小時內出現,屬於正常的免疫反應,顯示身體正在建立保護力。與感染不同,這種發燒通常時間短、症狀輕微,不需過度擔心,但仍要注意觀察孩子精神與食欲變化。

(引發嬰幼兒發燒六大原因。圖/shutterstock)
嬰兒發燒怎麼處理?5方法教你正確照顧
只要一查覺孩子發燒,父母多半想要立刻帶去醫院就診,但郭和昌醫師表示,「不論是哪一種病因引起的發燒,在初期,其他症狀並不明顯,即使送到醫院,醫師也難判斷是何種原因造成,更無法進一步治療,一般處理方式就是開立退燒藥。因此,如果是剛剛發燒的話,不建議馬上就醫」。那麼,家長該怎麼做呢?
發燒處理方法1:調整環境溫度
確認寶寶的體溫偏高時,先檢查寶寶的衣物是否穿多了?被蓋是否蓋多了?所處環境是否悶熱?如果有以上狀況,先幫寶寶解開衣物或移去蓋被,讓環境保持通風狀態,一段時間後,若溫度降低,即表示寶寶應該是穿蓋太多,無法散熱所致;若依然發燒,但活力狀態還不錯,父母並不需要太擔心而一定要立刻就診,當然也不用在半夜時分衝去醫院掛急診。
他說,「以泌尿道感染為例,初期並沒有感冒症狀,就是持續發燒,相關症狀約要3天才較明顯」,不妨待其他症狀出現後,如咳嗽、流鼻水出現後,再考慮就醫。
發燒處理方法2:適時使用嬰兒退燒藥
至於是否要吃退燒藥?郭和昌醫師表示,可從兩個面向思考:
若是擔心寶寶不舒服,讓寶寶吃退燒藥未嘗不可,但他強調,「不建議馬上使用」。若寶寶有熱痙攣病史或先天性心肺疾病等,則建議讓寶寶服用退燒藥,避免讓已存在疾病惡化」。
不過,服用退燒藥後,又再發燒,「不代表退燒藥沒效,而是退燒藥的藥效只能維持幾個小時,目的是帶給孩子短暫的舒適,但病程尚未結束」。他提醒,父母不要疏忽觀察孩子退燒後的反應,如果人看起來病懨懨,活力不佳的話,則要多加留意,必要時,應考慮送醫。
發燒處理方法3:持續監測寶寶體溫
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差不多燒3天,病程即告一段落,過程中,孩子會燒了退,退了又燒,但發燒的溫度沒有先前那麼高、周期也沒那麼密集,如果持續發燒超過3天,且溫度也沒有下降趨勢,加上退燒之後的活力不佳、食欲不振等狀況的話,郭和昌醫師強調,「一定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因為孩子可能有其他併發症。

發燒處理方法4:多補充水分
嬰幼兒發燒時,身體代謝速度會加快,呼吸變快、排汗增加,容易造成水分與電解質的流失。如果沒有及時補充,孩子可能出現口乾、尿量減少、哭泣無眼淚等脫水現象,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在照顧發燒的孩子時,「補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家長可以視孩子的年齡與狀況,選擇適合的補水方式:嬰兒以頻繁哺乳或給予配方奶為主,較大的孩子則可多喝開水、清湯,或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電解質補充液。若孩子因發燒精神不佳、拒絕喝水,可以少量多次,避免一次灌太多造成嘔吐。
水分充足能幫助調節體溫、促進代謝廢物排出,也能減輕不適感。雖然補水不能直接退燒,但卻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關鍵。
發燒處理方法5:洗溫水澡
當嬰幼兒發燒時,除了遵照醫師指示使用退燒藥,適度的物理降溫也能幫助孩子舒適。其中,「洗溫水澡」是一種常見方式。所謂溫水,指的是接近體溫的水,大約 32~34°C,避免使用冷水或冰水,因為過冷會造成血管收縮、發抖,反而使體溫升高,增加不適。
洗溫水澡能藉由水分蒸發帶走熱量,協助散熱,同時也能讓孩子放鬆、清潔皮膚,提升舒適感。若孩子精神不好,無法洗澡,也可以用溫水毛巾輕擦額頭、頸部、腋下與四肢摺疊處,達到類似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若體溫已超過 39°C 或孩子發冷顫抖,就不建議立即洗澡,應先退燒並確保安全。洗溫水澡屬於輔助降溫方法,不能取代藥物治療或醫師評估。
嬰兒發燒何時該就醫?伴隨以下7症狀應立即送醫
- 發燒超過40.5℃
- 發燒合併抽筋
- 發燒合併劇烈嘔吐或嚴重腹脹
- 發燒合併劇烈腹瀉或大量血便
- 發燒合併有發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神智改變
- 發燒合併有皮膚紫斑或紫點
- 發燒年齡小於3個月

嬰幼兒發燒超過38℃且持續5天懷疑是否為川崎症?
由於川崎症重點臨床特徵:長期發燒(耳溫>38℃且超過5天),郭和昌醫師提醒,「當發燒超過5天,就要懷疑是否是川崎症?」他解釋,「川崎症會造成冠狀動脈血管擴張,進而導致後天性心臟病的發生,唯有心中有川崎症,才不會在診療過程中有所疏漏,而影響到預後」。

(川崎症判斷參考。圖/shutterstock)
川崎症目前病因仍未明,可能是一種與感染及異常免疫反應有關的疾病,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尤其是兩歲以下,是兒科醫師公認最難診斷10大疾病之首。堪稱「台灣川崎症達人」的郭和昌醫師指出,「診斷的首要條件是:發燒超過38℃且持續至少5天」,再來則是以「12345」確認症狀:
1.嘴巴
擴散性的口腔黏膜發炎:嘴唇乾裂、紅腫、出血或是合併草莓舌。
2.眼睛
紅眼睛,非化膿性且無疼痛,較常侵犯眼球之結膜或是眼白部。
3.手指觸摸淋巴結
頸部淋巴結腫大病變(單側>1.5cm,通常單側,有部分病童會雙側呈現)。
4.肢末端腫脹發紅
四肢末端充血浮腫、脫皮,發炎時就像穿上紅色的襪子和手套,脫皮時猶如金蟬脫殼一般的脫落厚皮。
5.多形性皮疹
一般發燒5天之內就會出現「多形性皮疹」。郭和昌醫師說明,疹子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軀幹和四肢,包括蕁麻疹、猩紅熱樣的皮膚紅疹、多樣性皮膚紅疹、丘疹、多形性紅斑,以及較少見的小膿性痂疹,任何皮膚疹都可能與川崎症有關。
他表示,診斷方式則與符合項數多寡而有異:
.吻合以上4〜5項症狀→典型的川崎症。
.若僅符合3項或更少,但已高燒5天→建議進行抽血及心臟超音波檢查。
郭和昌醫師補充,除了川崎症的 5 項臨床診斷標準 外,還可能出現許多 非專一性的臨床症狀,包括:
-
躁動不安
-
咳嗽、嘔吐、腹瀉、腹痛
-
膽囊水腫、膀胱炎
-
關節痛、關節炎
-
眼睛葡萄膜炎
-
無菌性腦膜炎
-
暫時性腦中風
-
感覺性聽力障礙
-
低白蛋白血症
-
肝功能損傷
-
甚至心臟衰竭
「這些都會讓川崎症的診斷更加複雜不易。」
郭和昌醫師指出,兒科醫師感到棘手的原因之一,在於 症狀出現的時間點不集中,可能因為分散而被忽略。相較之下,典型川崎症是所有症狀同時出現,較容易判斷。他也建議家長,在病程中若發現孩子出現這些特殊症狀,可用手機拍攝記錄,就醫時提供給醫師參考,有助於診斷。
卡介苗接種處紅腫?川崎症的重要指標症狀
郭和昌醫師表示,從已確認為川崎症的患童觀察,有 四成會在卡介苗接種部位出現紅腫、結節,甚至潰瘍 的現象,「這種現象相當奇特,但原因不明」。
他強調,卡介苗接種處紅腫並非診斷川崎症的必備要件,而是一種參考指標。如果病童屬於「非典型川崎症」,沒有達到 4 項以上的診斷條件,但同時出現接種部位紅腫,這個反應可以幫助醫師判斷川崎症。
川崎症治療黃金期:發病後 10 天內最關鍵
「最常見導致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元兇,就是川崎症。」郭和昌醫師指出,因為川崎症會隨病程出現不同心血管變化,統稱為「急性心臟冠狀動脈症候群」。
為避免造成心臟永久傷害,必須 把握發燒開始 10 天內的黃金治療期,「只要能在黃金治療期接受治療,病會痊癒的,且日後與正常人無異」。
川崎症確診後的治療方式
確診川崎症後,治療方式包括:
-
免疫球蛋白注射:每公斤體重需要 2 克,以 12 公斤病童為例,約需 7〜8 瓶,且必須在 12 小時內完成注射。
-
藥物治療:川崎症急性期給予免疫球蛋白,能降低冠狀動脈病變,是全世界認同的治療方式。其抗發炎作用可減少發燒時間、全身性發炎反應及冠狀動脈損傷。另會合併使用阿斯匹靈及其他抗凝血藥物。
-
出院後追蹤:依醫囑定期回診並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
發燒警訊:燒壞的不是腦袋,而是心臟
郭和昌醫師提醒,過去父母擔心孩子發燒會「燒壞腦袋」,其實若沒有腦炎、腦膜炎等病變,不會傷害腦部。真正需要警覺的是:孩子高燒 5 天後,燒壞的可能不是腦袋,而是心臟。
延伸閱讀
.寶寶發燒送醫指南!發燒幾度與發燒症狀的完整照護 , 爸媽第一時間應該做甚麼才好 ?
.嬰幼兒發燒好心急!爸媽先以3A評估,狀況ok,退燒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