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嬰兒時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跛行、長短腳或慢性關節疼痛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嬰兒時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也不會引起疼痛,因此容易被家長忽視。即使是專業醫師,也難以百分之百在早期檢查中發現所有個案。
然而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跛行、長短腳或慢性關節疼痛。由於早期治療的成功率遠高於晚期介入,因此家長與醫師都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是連接骨盆與大腿骨的重要關節,負責支撐人體的活動與行走。根據統計,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中約有1至2名患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此症在嬰兒期可能僅表現為關節鬆脫,但若未處理,長大後會逐漸演變成髖關節脫臼、兩腿長短不一、甚至終身跛行與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黃金治療期:愈早發現愈容易矯治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效果與發現時機息息相關。若在6個月大前確診,多可利用吊帶裝置矯正;若超過6個月,則可能需進行徒手復位並以石膏固定;若延遲至開始學步後才被發現,往往必須透過外科手術才能復位。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若被過緊包裹,使雙腿被迫伸直併攏,將阻礙髖關節自然復原,甚至加重脫臼風險。相反地,讓嬰兒保持自然屈曲外張的姿勢,反而有助於關節發育。
延伸閱讀:抱寶寶有方法!媽媽怎麼抱寶寶,將影響孩子的髖關節發育!
髖關節發育不良,家長觀察重點
家長應特別留意以下危險因子:女嬰、臀位產(特別是雙膝伸直的情況)、有家族病史、第一胎羊水過少、以及出生時有斜頸、兩腿姿勢不對稱、膝後翻或前足內翻等情形。
此外,若觀察到寶寶大腿外張受限、雙腿長短不一、或在移動髖關節時出現「喀喀聲」等異常現象,應立即向兒科或家醫科醫師反映,請專業人員進一步檢查。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可早期發現、有效治療的疾病。家長在照顧新生兒時,應避免過度緊束的包巾與直腿姿勢,並定期配合兒科例行檢查。醫療團隊則需持續強化新生兒篩檢制度,確保每一位寶寶都能在發育的關鍵時期獲得保護。唯有家庭與醫療共同守護,才能讓孩子穩健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