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抱寶寶有方法!媽媽怎麼抱寶寶,將影響孩子的髖關節發育!

抱寶寶有方法!媽媽怎麼抱寶寶,將影響孩子的髖關節發育!

「髖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大的關節,也是受力最大的關節,當我們站立、行走、做許多的日常活動時,髖關節都提供了很大的活動度和支撐力,因此,它是人體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

什麼是髖關節?

髖關節可以分成兩個部分:髖臼(acetabulum)和股骨頭(femoral head)。發展成熟的髖臼,其形狀像是一個臼的凹窩,讓股骨頭可以像杵一樣在裡面轉動。

然而,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髖臼的形狀還是比較平的狀態,隨著寶寶年紀的增長,骨骼、肌肉、韌帶以及下肢動作和承重需求也會隨之提升,一直到10歲左右才算發展完成,因此,在孩子10歲前都應該留意下肢的姿勢擺位。如果髖關節沒有發育好,變成平平的,臼太淺讓股骨頭容易掉出來,就會造成股骨頭脫位甚至脫臼!(推薦文章: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症


十個新生兒就有一個髖關節發育不良?!
根據統計,大約有1/10的寶寶剛出生時,由於天生韌帶比較鬆弛,導致髖關節有不穩定的現象,這時如果能經常將下肢維持在正確的姿勢,便可刺激髖關節正常生長。相反的,若沒有提供髖關節正常發育環境,就可能隨著嬰兒長大,逐漸形成「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另外,還有很少數的新生兒因為髖關節結構缺損,剛出生時股骨頭就掉出髖臼,造成先天性髖關節脫臼,這是最嚴重的情況。而在所有的嬰兒中,大約有1/100被診斷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並且需要治療。


哪些寶寶較容易發生「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醫師蔡舒帆表示,當母親懷孕時,若有臀位產、第一胎、羊水少、多胞胎等子宮內空間較小的情況,寶寶下肢容易受到擠壓,因此比較容易出現髖關節的問題。另外女孩因為賀爾蒙關係,比較容易有韌帶較鬆的情況,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是男嬰的4-5倍。

此外,「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也跟遺傳有關,當父母或其他手足有過這種狀況的話,也比較容易有此問題。



父母該怎麼發現以及檢查?
大多數的新生兒並沒有明顯症狀,甚至髖關節脫臼也不會感到疼痛,因此兒科醫師為1歲前的寶寶施行身體健康檢查時,都會例行性的檢查髖關節的穩定度,確認發展正常。而爸媽在家則可透過下列狀況為寶寶做檢視
1. 兩隻腳的長度不同
2. 髖關節旋轉角度受限
3. 雙腳伸直時兩側大腿或臀部的皺褶不對稱
4. 大動作的發展受影響,例如坐、爬行或走路的時程較慢

爸爸媽媽在照顧寶貝時,可能會發現換尿布時髖關節有「喀拉」的聲音、大腿張不太開、躺著兩隻腳屈膝時膝蓋不一樣高;再長大一點可能走路會一跛一跛,或是像鴨子一樣搖搖晃晃的走路。如果有這些表現就懷疑可能有髖關節異常,建議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寶貝的髖關節發育,爸媽怎麼抱很重要!
蔡舒帆醫師指出,寶寶在子宮裡的姿勢是「髖關節彎曲、外展」,也就是「大腿打開並屈起」,這是最適合寶寶髖關節發育的姿勢。相反的,雙腳伸直、膝蓋併攏會阻礙髖關節的發育。因此抱寶寶時要注意下肢的位置,盡量保持寶貝的膝蓋和髖關節在彎曲的姿勢。

無論是包巾、揹帶,或是父母手抱,注意必須要讓寶寶的腳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彎曲,大腿可以張開自由活動;寶貝的下肢應該呈現「M型腿」-雙腳打開,膝蓋略高於臀部,才能使髖關節處在正確的位置,若寶貝雙腿直直垂下是不對的喔!(推薦文章:打開包巾寶寶雙手立刻高舉,可愛模樣想跟著大唱”Put your hands up”包好包巾有安全感,包不好的會讓影響發展!



如何治療?
6個月前的新生兒,若發現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可透過穿戴矯正用的吊帶(Pavlik harness)便可以維持髖關節的角度,並固定骨頭在正確的位置,治療時間約3-6個月,成功率約為90%並搭配後續追蹤。


但若是6個月以上的孩子,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把股骨頭放回正確的位置,再以石膏固定1-3個月,之後再視情況使用支架固定。這個年紀的寶寶活動力變大,正是學習爬行、站立、走路的階段,因此治療過程會比較辛苦,並且後續需要接受復健治療。因此,父母可得把握孩子6個月前的黃金治療期!



(延伸閱讀:親餵、瓶餵、打嗝......新手媽媽不用怕!新生兒照護Step by step步驟全教學
(延伸閱讀:1-6歲孩子步態發展大剖析!踮腳尖走路是發育異常?3種常見原因,爸媽在家可幫孩子檢查




作者簡介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
蔡舒帆 新生兒科醫師

專長:
新生兒及早產兒照護
兒童預防保健
一般兒科疾病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總醫師
台北榮總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附設紐約兒童醫院見習
陳柏宏親子診所醫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