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醫師談厭童文化,這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人權議題。國際共識:兒童有權被包容

醫師談厭童文化,這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人權議題。國際共識:兒童有權被包容

蘇怡寧醫師批評社會對嬰幼兒的不耐與排斥,指出公共空間本應包容不同年齡層的聲音。他強調嬰兒哭聲是生理現象,不該被視為失德,並引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提醒兒童應被尊重與接納。

文章目錄

 

近年來,網路上常可見抱怨嬰幼兒與其家長的發文:有人嫌嬰兒上飛機吵、有人指責父母不該帶小孩進公共場合,彷彿嬰幼兒是社會的「噪音製造機」。對此,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臉書上發文評論。

蘇怡寧醫師說:「哪一條法律規定嬰兒不能搭飛機?哪一本文明手冊寫著小孩不能進公共場所?」他指出,公共交通工具本來就象徵著不同年齡、不同狀況的人共處的場域,「有人會打呼,有人會咳嗽,有人會講電話。如果你只接受安靜到能聽見心跳聲,那請你去買一架私人飛機或包下一整節車廂。」

蘇怡寧│厭童

嬰兒的哭聲,是他們唯一的語言

對於有人抱怨嬰幼兒哭鬧聲刺耳,蘇怡寧醫師強調,「嬰幼兒的哭聲不是他們故意的,那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式。」他提醒那些嫌吵的人:「你聽一個航程覺得吵,爸媽可是24小時全年無休在面對。要比誰更辛苦,應該不會是你。」

他也回應部分人指責「父母放任小孩哭就是沒公德心」的說法,直言這種批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哪一個父母會喜歡小孩在飛機上哭?大多數家長已經盡全力安撫。有時候氣壓、耳鳴、環境陌生,小孩就是控制不了。把一個生理現象硬說成道德缺陷,這才是真正沒有公德心。」

延伸閱讀:你知道「從眾效應」嗎?當「厭童」成為理所當然,不會讓社會更有秩序,只會讓它慢慢失去生命力

國際共識:兒童有權被包容

蘇怡寧醫師提醒,這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人權議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早已明確指出,兒童有權利參與社會生活、被包容與被尊重,不應因年齡而被排除在公共空間之外。這是「普世價值」,而非「誰的耐噪程度」。

他更援引《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條指出:

各締約國應尊重並確保公約所列的一切權利,對所有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兒童一視同仁,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見解、國籍、社會出身、財產、身心障礙、出生或其他身份而有任何歧視。

日漸興起的厭童文化

對於網路上部分人將「生小孩」視為愚蠢的行為,蘇怡寧醫師語帶諷刺地回應:「所以你的意思是你媽生下你,你媽就是白痴?講這種話的人,大概沒想過自己當年也是別人的噪音。」他一針見血指出:「要不是你父母願意生下你,你現在還能在網路上糟蹋別人嗎?」

他進一步指出,問題的核心並非嬰兒或父母,而是「厭童」的社會心態。「這種態度看不見小孩是社會的一部分,忘了小孩才是社會的未來。」

蘇怡寧醫師最後寫道:「如果下一代不能被包容,那這個社會才真的會變得很低能。」直指整個文明社會的鏡像:一個排斥孩童的社會,其實是在拒絕自己的延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別再說「不會教就不要生」,醫師呼籲:給台灣一個更友善的育兒環境
猜猜台灣重度厭童者佔多少比例?調查顯示多數人最反感「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