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幼兒肥胖,應從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遠離肥胖帶來的疾病威脅
台灣的肥胖問題有多嚴重?以成人而言,每兩人就有一人體重超標,推估超過一千萬名成人有體重問題。根據研究顯示,肥胖者併發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數倍,且肥胖持續時間愈久,發病機率的相差倍數愈高,以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和骨關節炎為例,肥胖10年發病率幾乎是肥胖5年者的2倍。
為何台灣的肥胖問題如此嚴重?源於大部分國人對肥胖認知不足!長久以來,不少人總覺得身材胖胖的人可愛、有福氣,而且沒有身體不適的問題,然而,持續放任脂肪堆積,罹患各種慢性病與癌症的風險勢必大增。
台灣兒童肥胖率高居亞洲第一
成人肥胖問題嚴重,兒童呢?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童肥胖比率高居亞洲第一,每四位小學生就有一位過重,國中生則是超過三成,林裕誠醫師指出,「兒童肥胖為健康帶來的風險,與大人相似,雖然共病問題不如成人嚴重,但實際上血糖、血脂肪或肝功能指數可能已有變化,只是臨床表徵還不明顯」。
他表示,「臨床上,可見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上升,脂肪肝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要以為脂肪肝是成人才有的問題,雙北地區約有20~25%的肥胖兒童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並伴隨肝指數異常,甚至出現肝纖維化。整體而言,兒童肥胖不僅會增加代謝性症候群、脂肪肝、糖尿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及社交學習」。
林裕誠醫師補充,兒童肥胖引起的精神疾病有被低估之嫌,在學校,肥胖的孩子容易被同儕歧視、霸凌,造成孩子出現自尊心降低與憂鬱而拒學,而這樣的關聯性卻往往被忽略。另外,當前父母所關注的性早熟問題,其中一部分可能與肥胖有關。因為兒童肥胖也可能影響第二性徵發育,例如女孩的乳房、陰毛發育及初經等可能提早,進而影響最終身高。
他強調,維持健康體位應從兒童時期開始,避免未來發展為成人肥胖問題!
兒童過胖有問題,過瘦呢?
兒童過胖有問題,過瘦是否也有問題?林裕誠醫師表示,若不是主要照顧者疏於照顧的兒虐,就要確認是偏挑食或是疾病所致的問題,進而給予適當的處置建議。他指出,「可藉由追蹤生長曲線了解狀況,若曲線的斜率往下,必須找出可解釋的原因」。
林裕誠醫師強調,「兩三歲前,是孩子腦神經發育最關鍵的黃金時期,需要充足的營養,必須重視孩子的營養攝取」。對於生長曲線總是在3%徘徊的孩子,不免令父母擔憂,「孩子的生長曲線低於3%百分位,表示生長速度可能較慢,需要進一步評估飲食狀況」。
他建議,讓孩子多攝取熱量與蛋白質,幫助長肉,也可額外補充奶水、小安素等營養品,幫助追上生長進度,「藉由高熱量、高蛋白質的巨量營養素,彌補日常飲食的不足」。
評估孩子肥胖.不只看單一指標
林裕誠醫師指出,探討肥胖的生物原因,「的確有40~50%的肥胖與遺傳因素有關,不過,與肥胖有關的基因有數百個,很難說是哪一個基因的問題,多數的肥胖仍屬於多基因疾病。若是小小年紀就有肥胖問題,則可能與瘦體素(leptin)、瘦體素受體(leptin receptor)、黑皮素4受體(MC4R)等基因相關的突變,影響下視丘飢餓中樞有關,但單一基因導致嚴重的肥胖較為罕見」。
該如何評估孩子是否有肥胖問題?評估成人體位是否健康,主要以BMI(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等兩種方式,林裕誠醫師表示,由於兒童仍處於成長階段,需依據年齡與性別對應的BMI標準進行判斷,以確保評估兒童體位的準確性。
他補充,不同年齡與性別的BMI標準值不一樣,若要了解兩歲以上孩子的體位,請父母參考衛生福利部公布「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對照寶寶的年齡,了解體重是屬於「過輕」、「正常範圍」或「過重」。兩歲以下的孩子,仍以生長曲線為主,「實際評估孩子是否肥胖,不能只看單一指標,還需要參考過往的生長趨勢」。
林裕誠醫師表示,「了解孩子的生活型態也很重要,如果經常喝含糖飲料、外食、精緻飲食的話,很容易有營養素不均衡的問題,這也是造成肥胖的可能原因」。還有不能忽略的是「多吃少動」也會導致肥胖,「2025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COVID-19疫情對丹麥兒童體重狀況造成顯著影響。研究涵蓋近43萬名小學一年級與六年級學生,發現在疫情期間,兒童過重與肥胖的比例明顯上升」。
延伸閱讀:5歲的肥胖容易一路胖下去,正確吃適量動,遠離兒童肥胖
2方式.判斷體位是否健康
判斷體位是否健康有2個評估方式:包含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而腰圍則是更容易檢測的方法,以肋骨下緣、骨盆上緣的腹部中線為測量位置。
成人BMI若大於等於24為過重、27為肥胖;腰圍女性超過80公分、男性超過90公分為肥胖。兒童與青少年的BMI則應依據「兒童及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參考值」進行評估。
林裕誠醫師補充,現在也會參考體脂率,因為體脂率直接測量體內脂肪組織占總體重的百分比。雖然目前兒童尚缺乏一致公認的體脂率常模,但仍可透過前後追蹤,觀察個別變化趨勢,作為健康管理的依據。而過多的脂肪(特別是內臟脂肪)正是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元兇。
4途徑.協助兒童控管體重
成人肥胖可運用藥物或手術等輔助方式。目前也已有經核准可用於青少年的減重藥物,提供臨床更多治療選項。但考量兒童身體仍在快速成長發育階段,除非屬於病態性肥胖,且需經嚴格評估後,才會考慮藥物或手術。林裕誠醫師指出,協助兒童控管體重主要以改變生活習慣為主,包括以下面向:
飲食控制
3~6歲學齡前兒童是培養正確飲食習慣的黃金階段,應養成均衡飲食、避免偏食挑食、減少甜食與含糖飲料攝取、養成吃早餐等習慣等。林裕誠醫師強調,「以家庭共同用餐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他表示,孩子與父母一起用餐,可從父母的引導中,認識營養均衡的概念、培養良好的用餐禮儀,「藉由細嚼慢嚥改變進食的速度,因速度快慢會影響進食份量,慢慢吃能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接收飽足訊號,避免過度進食,進而讓身體回歸自身的需求」。林裕誠醫師指出,親子一起慢慢吃,不只有助改善孩子的體重,連大人也從中受惠。但他提醒,「買外帶餐點回家吃也算是『外食』,請父母儘量自行準備餐點,更能做到營養均衡與適當份量的目標」。
規律運動
不同年齡有不同做法,建議依孩子的體能狀況選擇適合且有興趣,同時不致對身體造成傷害的項目,林裕誠醫師表示,「鼓勵從事一週五次,每日至少60分鐘的中等強度(喘,但仍能講話)體能活動,較能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建議初期可先從半小時開始,採階段性達成目標,逐步增加至每日60分鐘,由於時間可累加,分段進行,較不易讓孩子產生抗拒」。
他提醒,可善用居家附近的資源,如:運動中心、公園等,「回歸個人所能配合的生活環境,才能讓運動習慣持續」,當然,父母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運動,更能提升孩子的運動意願。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會造成荷爾蒙失衡,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因素,成人兒童都一樣!林裕誠醫師指出,荷爾蒙的變化會讓睡眠不足的孩子更偏好高糖、高油的食物,這些食物往往熱量高,容易導致體重增加。為了確保孩子有足夠的睡眠,美國睡眠醫學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建議的兒童每日睡眠時間(含小睡)如下:
.4~12 個月嬰兒:12~16 小時
.1~2 歲幼兒:11~14 小時
.3~5 歲學齡前兒童:10~13 小時
.6~12 歲學齡兒童:9~12 小時
.13~18 歲青少年:8~10 小時
合理使用3C產品
孩子過度使用3C產品(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之一,這個問題在現代社會可說是日益嚴重。因為大部分時間花在3C產品上,自然壓縮了參與戶外活動、運動、玩耍的時間,而長時間的靜態活動,讓身體燃燒的卡路里顯著減少,進而累積脂肪。另外,可能因為玩遊戲、看影片而熬夜,造成睡眠時間不足,睡眠不足正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之一。
事實上,3C產品對兒童有多方面的影響,除了肥胖之外,還與視力、身心發展和學習都有潛在的負面作用,因此,務必制定合理的3C使用規範至關重要,包括:限制每日螢幕時間,禁用睡前3C,或在用餐時禁用。
林裕誠醫師表示,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和相關研究的建議,依年齡制定的規範大致包括:
.2歲以下嬰幼兒:儘量避免使用任何3C產品,包括電視。
.2~5歲學齡前兒童:每日總使用時間不超過1小時,愈少愈好。
.6歲以上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每日總使用時間不超過2小時(非學習用途,例如休閒娛樂)。單次使用時間不超過30分鐘,建議搭配「333原則」:每次使用30分鐘、一天不超過3次、每週至少3天戶外活動。
就醫警訊.體重快速變化
林裕誠醫師指出,兒童肥胖常伴隨有血糖、血脂肪、脂肪肝的疾病風險,「這些異常在兒童時期可能不會有明顯症狀,卻又是日後罹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建議10歲以上的肥胖兒童,又有相關疾病家族史的話,應及早接受篩檢,以在疾病初期即給予控制,避免持續惡化」。
他提醒,孩子的體重必須長期追蹤,建議父母尋找信任的兒科醫師定期評估狀況,若有問題可轉介兒童腸胃或內分泌的次專科醫師處置。另外,體重若出現快速變化,不論增加或減少,都必須及時就醫評估。
林裕誠醫師提醒,父母應在學齡前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年紀小,可塑性高,一旦養成好習慣,將能得到更好的成長機會」。
孩子的脖子黑黑的,無法洗乾淨,有問題嗎?
林裕誠醫師指出,在脖子、腋下或是腹股溝常常有黑黑的,但無法洗乾淨,可能是黑色棘皮症的表現。若未控制體重,有可能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
他表示,糖尿病早期雖無症狀,卻能從外觀變化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黑色棘皮症通常與胰島素阻抗有關,特別是在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兒童身上。黑色棘皮症往往被視為第二型糖尿病的前兆。
林裕誠醫師提醒,若早期發現黑色棘皮症時,應該要及時檢查是否罹患糖尿病,此時,如能做好體重控制、搭配飲食調理與運動,黑色棘皮症是會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