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師團】為什麼要重視兒童肥胖?不只是單純的「外型問題」,生理與心理更是大受影響

肥胖為萬病之源!即使是孩子,也要注意肥胖為健康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醫師怎麼評估孩子肥胖?
肥胖指的是體內脂肪過度累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檢定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的準則(各年齡BMI數值請參閱《兒童健康手冊》第10頁):
.過重:BMI介於85~94百分位
.肥胖:BMI超過95百分位
.嚴重肥胖:超過95百分位的1.2倍
當孩子身體質量指數被定義為體重過重或肥胖時,應尋求醫師或營養師建議,儘速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增加相關慢性疾病的罹病風險。若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或糖尿病風險,醫師會建議做進一步檢查,甚至轉診到大醫院追蹤。
肥胖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影響
肥胖的孩子,常常遇到的挑戰:
.容易被取笑或霸凌 → 讓孩子自信心下降。
.覺得自己不好看 → 害怕參加社交活動。
.情緒壓力大 → 就靠「吃東西」來安慰自己。
有些孩子則較易被社交孤立,甚至因此出現焦慮、憂鬱、對立反抗性疾患或飲食疾患。另外,研究顯示肥胖兒童得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機率也比較高。這些心理和行為上的困擾,和肥胖常常互相影響,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5歲的肥胖容易一路胖下去,正確吃適量動,遠離兒童肥胖
培養好習慣: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和睡眠建議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訂定「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建議嬰幼兒至青少年,應鼓勵日常生活中培養健康飲食習慣、規律身體活動和充足睡眠時間,相關建議如下:
1.飲食建議
.飲食選擇:由六大食物種類選擇天然新鮮食物,避免高度加工的食物,並儘量減少精製糖的添加。
.不以食物當獎勵:小孩哭鬧,就塞糖果或零食,久了會養成「吃東西=安慰」的習慣。
.鼓勵在家中用餐: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爸媽如果也喜歡吃高熱量食物、少運動,孩子很難養成健康習慣。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零食,而是更多陪伴。一起做飯、一起吃飯、一起運動,比單純的「獎勵」更有效。
2.運動:孩子的天然解藥
世界衛生組織提醒,運動是對抗兒童肥胖最重要的武器。運動能消耗熱量,還能增強心肺、骨骼、肌肉,更能讓孩子心情愉快、自信提升。
.每天至少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的活動(可以分段累積,每次至少10分鐘)。
.多樣化運動
◊有氧 → 跑步、游泳、跳舞、騎單車。
◊力量 → 爬樹、伏地挺身、拔河。
◊骨骼 → 跳繩、籃球、跳房子。
.減少3C產品使用:電視、平板、手機,讓孩子動得少、吃得多。
怎麼讓孩子「愛上運動」?
◊設定小目標(例如:今天多走1000步)。
◊讓運動變得有趣(遊戲化運動最好)。
◊爸媽一起參加,讓孩子覺得「運動=快樂的親子時光」。
小祕訣:不用逼孩子上健身房,生活中很多活動都算運動!像是走路上學、幫忙做家事、跟爸媽玩球,都能達到效果。
3.健康睡眠小訣竅
兒童在任何時期的睡眠不足都與肥胖有關,應確保兒童有充足睡眠。
.充足睡眠時間:學齡前兒童每日10~13小時、學齡兒童每日9~12小時、青少年每日要有8~10小時的充足睡眠。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固定上床時間、寢室內不要出現轉移注意力的科技產品等。
這些方法都能改善睡眠習慣,並改善專注力及情緒,且增進生活品質。
預防肥胖.全家一起來
防治肥胖,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戰爭。最重要的,是家庭、學校與醫療團隊的合作。
.家長:以身作則,陪孩子一起吃得健康、動得開心。
.學校:提供運動機會,限制含糖飲料。
.醫師:提供評估與專業建議。
肥胖不是「可愛」或「小事」,而是一種需要正視的慢性疾病。只要從小建立好習慣,孩子就能夠享受健康、快樂、自信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託臺灣兒科醫學會。(2025年5月)。〈兒童健康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版,P.10。
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託臺灣兒科醫學會。(2024年7月)。〈兒童衛教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7版,P.32-34
3.丁瑋信(2019年8月)。〈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及轉介流程介紹〉。《兒科最前線》,9卷28期,66-70。
4.李育豪、陳昭本、徐子恆與劉燦宏(2019年11月)。〈以運動介入防治兒童肥胖之進展〉。《兒科最前線》,9卷29期,96-101。
5.蔡景淑(2015年11月)。〈從心理層面談兒童青少年肥胖〉。《兒科最前線》,5卷18期,50-52。
蘇莞心醫師
現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中醫系雙主修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實習醫師、不分科住院醫師、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研究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