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曾清祥專欄】認識自費早療,自費、健保的早療差異在哪?

【曾清祥專欄】認識自費早療,自費、健保的早療差異在哪?

自費、健保的早療差異在哪?治療師可以給予怎樣的幫助?不管健保或自費,治療師的目的都是希望做到「以家庭為中心」,如此治療效果才能放到最大!

文章目錄

 

談到早療,對許多爸媽來說,真的複雜又揪心的問題。

最近,我接受了一個有關早療現況的採訪。記者請我分析健保與自費的差異,並指出目前是否因為健保的早療聯評與治療都需要排隊等待長達3~6個月以上,導致家長不願等待而轉向自費環境尋求協助?他也詢問了早療專業人力的現況,是否有因為人力不足而產生排程冗長的問題?我認為這是許多焦急父母關心的議題,很需要好好來解釋一下。

先從父母的焦慮談起。通常父母來求診的原因都是:到底我的小孩發生什麼事?尤其是症狀不明顯的孩子。一般在3歲前,多為語言遲緩的原因而來。

他們擔心到底是真的遲緩,還是只需要多刺激就好?而3~6歲時的主述則以社交互動、情緒、專注力為主。

早療

3歲前.利用遊戲互動去瞭解發展問題

這個時候很重要的一件事,就在於門診是否能排除問題及找出日後可能的介入重點,以改善小孩現在的狀況。

以3歲前的語言為例,我們在門診時,就必須利用遊戲和互動去了解孩子是否有社交互動的問題,比方說:會不會玩輪流或假扮遊戲?會不會開口請求幫助或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用手勢或藉別人的身體來表達意圖?孩子有沒有很好的共同注意力?會不會做動作的模仿?這些都能看出社交互動的困難點在哪裡,這些問題也是語言能力沒有發展或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

此外,也必須澄清孩子是否有認知的問題。當這些重要的因素都被釐清後,才是選擇治療的關鍵,而不是只因語言發展緩慢就立刻進行語言治療。

3~6歲.從環境與生活學習中抽絲剝繭

再例如:36歲的孩子被帶來,想讓我們看看是不是有衝動、過動、不專心(ADHD)的情況。

我們也會試著排除相關的因素,比方說:有沒有吃甜食?有沒有大量地使用3C產品?晚上睡覺會不會打呼?會不會磨牙?是否容易驚醒?找找有沒有用口呼吸的證據?有沒有社交互動障礙?讓孩子無法融入團體生活而看起來像不專心。家裡的環境,甚至教養方式……我們也需抽絲剝繭。當然,也會進行標準的專注力評估。這些都能讓父母們更聚焦孩子的問題來源,才能對症下藥,給予幫助。由此可知門診的重要性。

早療

健保與自費的差異

另一件要說明的是健保與自費的差異。大家似乎都會有個迷思,就是健保治療要等很久,所以選自費療育會比較快,也會覺得自費就是環境好、有專人服務等。其實這都不是自費診所存在這個市場的價值。

首先,自費治療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並不是馬上就能排。因為孩子仍然需要經過門診,甚至進一步的評估。

而自費跟健保其實是相輔相乘的。在自費的領域裡,我們有充分的時間能夠進行深入的晤談及完整的評估,甚至了解家庭組成跟可能有的問題,乃至於小孩的性格及教養。此外,我們在治療的選擇上,會分析及排列優先順序,如此會讓治療的效果得以加倍及加速。

早療

幫助做到「以家庭為中心」.治療效果才能放到最大

我覺得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治療和大人非常不同,是不能刻板及一成不變的。怎樣能夠即時調整,保持孩子穩定的參與動機是一門大學問。

這中間就必須仰賴我們跟家長跟家庭間建立一個強烈的夥伴情誼。我們是家長的後盾與支柱,也是他們的教練導師。我們需要他們幫忙收集學校及家裡有關孩子的訊息,也需要他們在家裡模仿操作我們在課堂上給予孩子的策略跟遊戲,讓孩子的訓練能自然地融入他們的生活而不中斷。

真正做到「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理念,才能把效果放到最大,也讓孩子能將在治療室學習的東西正確運用,去適應不同環境的挑戰。這些才是我認為自費與健保的差異所在!

而大家常常抱怨,健保要排很久,最後想要跟大家強調,因為預防醫學的進步,在健兒門診中,不論是新生兒科醫師,甚至小兒神經科或兒童心智科醫師,也都會很敏銳地幫忙發現孩子的問題。

因此,近年逐漸提高了診斷率,致使整個早療的需求大量提升。我們的確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因應這樣的需求,調整醫療配置跟人力。而這跟教育一樣是件百年樹人的事,需要妥善的規劃、資源協調及長期的政策配合,身為醫療專業人員,我也期許台灣的早療環境能愈來愈友善,能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與家長。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曾清祥院長
復健科醫師曾清祥
我是個三寶爸,也是個復健科醫師!有個快到青少年叛逆期的大兒子,也有兩個年幼無知的幼稚園小兒子和女兒,每天面對不同的敎養方式和層出不窮的問題,扮演著不同的生活角色。想要知道我們吵吵鬧鬧的生活故事嗎?讓我慢慢來告訴你。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曾清祥專欄】特殊兒父母的修煉之路,崩潰、擔憂與心疼,從來沒少過

【曾清祥專欄】亞斯爸媽的用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