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3歲小孩在外哭鬧,週末厭世爸吼:再哭不載你回家!別跟孩子鬥氣,4方法搞定負面情緒

3歲小孩在外哭鬧,週末厭世爸吼:再哭不載你回家!別跟孩子鬥氣,4方法搞定負面情緒

(2021.04更新)面對在外面想睡覺哭鬧的小孩,以及累到有情緒的爸爸,同理孩子的生理需求,也同理先生搞不定女兒的挫折感,都別硬碰硬!

文章目錄

教育|幼兒|父親

小孩在外面哭鬧,爸爸卻更歡?

  一名媽媽在PTT媽寶版發文提到,週末中午先生帶她和3歲女兒到百貨公司逛街、吹冷氣,吃完午餐大概2、3點,這時候女兒開始哭鬧想喝奶,媽媽猜想她可能是想睡覺了,於是到哺乳室泡奶,沒想到再次回到爸爸和女兒身邊時,卻讓她傻眼。

  她看到女兒哭著在推車上面爬上爬下,爸爸則是在一旁臉色很臭。媽媽假裝鎮定,把奶瓶拿給女兒後,就繼續讓先生推著女兒逛街,但女兒還是有點哭泣,這時先生突然生氣說:「你再哭我就不給你喝奶、你再哭我就不要載你回去!

  女兒聽到這些話,哭得更大聲,說:「媽咪推,爸爸走開去旁邊,媽咪推媽咪抱抱.....」先生聽到更生氣,說:「我推就好,幹嘛還選人推!」先生堅決不讓她推推車,並抗議:「就是你都順他才會這樣,他就是把你吃死死,對我就不敢這樣。

  媽媽沒回話,而是把女兒抱起,對女兒說:「你想睡了對不對,你先不要哭把奶喝完,媽咪幫你推推。」女兒因而漸漸變得較冷靜,但先生卻不滿表示:「我都不要教了,以後長大有什麼行為偏差你自己負責。

  媽媽認為,自己在家常因小孩抓狂,也會「打罵小孩或看要哭多久我奉陪」,絕對不是愛的教育派,但在外面,她不想引人側目、不想讓小孩難堪,更覺得這樣吼來吼去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才想說撇除管不管教,先把小孩安撫下來再說。她想問,面對暴怒先生和哭鬧小孩,又無法馬上逃離現場,該怎麼做呢?

親子教育|兒童教育|兒童教養

網友看法1:小孩想睡覺時很「灰」,這時別管教

  有網友也跟原po有一樣的看法,「我先生是非常不能忍受吵的那種,每次都會在女兒哭的時候跟女兒說安靜不要再發出聲音,她才3歲到底要怎麼安靜?

  另一名網友強調,自己女兒也3歲,「愛睏的時候真的很『灰』,不管在家還是在外,我們都先安撫讓她睡著就沒事。」在外面已經不是她固定睡覺的地方,會更難睡著,「這時候容忍她的小任性可能是必要的。」她認為,這時真的要告訴老公,這種情況下就別再想教育小孩了。

  一名媽媽感嘆表示,「昨天女兒崩潰,事後問她為什麼,她回:『身體自己要這樣啊!』連3、4歲小孩自己都知道無法控制了。」她建議,另一半可先去看穩定教養的相關資料,不然類似問題還會發生。(延伸閱讀:1歲半叛逆期就來了!越難搞代表能力越躍進,3方法讓孩子不生氣,別在哭鬧時說教

網友看法2:先生和小孩的情緒要同時安撫

  「在那個時間點妳老公跟女兒是同樣的狀態啊,小的無法表達自己真正的情緒想法,大的無法面對自己對小孩哭鬧無能為力的挫折。」這名網友一針見血點出重點,另一名網友說:「當下是我就是會兩面安撫吧!小孩累了會歡,但大人不見得就不累沒有情緒,只是剛好都被點燃了.......如果是常態發生再跟先生溝通吧~

  週末街上有很多厭世爸爸,當先生對逛百貨行程沒興趣時,小孩一歡火氣會上來,網友建議,「爸爸情緒來了, 請他先去旁邊就好,有時候小孩吵起來,自己情緒也很難控制。很歡的小孩,真的很歡!

  「同理女兒,也同理先生搞不定女兒的挫折感,再跟先生說你的做法。如果在外面順著小孩的每個要求,只為了讓她不歡,那小孩可能已經學會在外面拿翹、耍任性。

親子教育|兒童|幼兒教養

網友看法3:在外教小孩別硬碰硬,最忌諱「教給別人看」

  網友直言,跟3歲小孩硬碰硬,只是在發洩大人自己的情緒而已!父母在家和在外態度一致,教小孩最忌諱「教給別人看」我先生也會不爽,但他也知道是累歡,通常都是抱起來哄,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再跟孩子講道理。

  很多媽媽強調,「我老公也會這樣喔,因為他很少顧小孩!」有媽媽說,「如果是我,會先弄睡小孩,再趁小孩睡著後,跟爸爸談一下。

  一名網友建議,不一定要打罵才是教,理解小孩就可以輕鬆處理很多事,「請爸爸的情緒不要受孩子影響,孩子面對這樣對情緒處理還不成熟的大人,也會漸漸往情緒化、更難管教的方向走(模仿效應)。

  放下父母的身段去體察孩子,訂出規矩、維持原則,其實是最快、最佳的處理方式,也最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延伸閱讀:孩子哭鬧、黏人又愛尖叫,媽媽天天怒吼到他害怕!兇久會讓孩子變壓抑,專家傳授三階段戒吼法

兒童教養|教育|情緒

專家:別跟孩子鬥氣!教你這樣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相信所有的爸媽都有過面對不停暴哭、情緒失控的孩子而不知所措的經驗吧?到底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從何而來?《媽媽寶寶》專欄作家、神經科學家李承宗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面對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情緒是一種原始的生理反應,動物演化出情緒,某種程度的目的可以說在幫助我們「趨吉避兇」。

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未成熟前易陷入情緒漩渦

  情緒可以視為是一種知覺的過濾系統,幫助我們知道哪些事情是跟「存活」有關,哪些事情需要我們立刻注意,哪些可以不用理會。

  產生情緒反應的主要是由大腦的邊緣系統負責,在生命的早期,我們的邊緣系統迅速地發展,所以可以藉由原始的情緒反應來跟外界溝通,我們可能因為飢餓、身體不舒服、想睡覺,或者是接觸了一些新的刺激而不安、害怕等等各種理由而哭泣或憤怒,這個時期的孩子當然無法理解眼前的這個刺激,是否真的危害我們的「存活」,為什麼讓我們不安而情緒失控,也不能理解身體到底哪裡不適,而這個不適是可以被解決的。

  負責調節情緒的區位,主要是大腦處理高階認知功能的額葉,調節情緒的功能可能需要到20歲之後才發展完全。因此,在大腦發展出完整調節情緒的能力之前,我們還是很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裡。

孩子哭泣原因多,大人無法理解時更加大其情緒反應

  當然,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受到情緒支配的就是嬰幼兒時期, 當孩子還無法正確使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需求之時, 笑或是哭是他們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孩子的笑也許比較容易理解,「笑」,一定是因為置身在一個讓他們有安全感的環境,遇到了他們喜愛的事物,但「哭泣」呢?引起哭的原因可能很多,哭可能代表任何讓他們不安的情況,包括:緊張、興奮、飢餓、驚訝、驚嚇、憤怒、恐懼等等,在還沒有發展語言之前,只能用哭的方式表達。

  造成孩子不安的情緒可能是由一件很小的事情引發,但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判斷能力,所以情緒很容易放大;他們還沒有完整建構對世界的理解,一旦面對也讓他們不安的刺激,很容易搞混誘發不安情緒的來源,如:到底是什麼讓他們不安,可能只是喜歡的玩具找不到,但在無法順利的表達情況下,可能因為大人搞不清楚他們的需求,以為是他們餓了或者是尿溼了,孩子可能因為無法順利傳達需求而覺得挫敗,甚至出現了憤怒的情緒,進而讓大人很容易因為小孩的情緒而焦慮,當大人失去耐心時,恐怕更容易促使他們加大他們的情緒反應,然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在孩子還沒有更好的溝通工具前,父母特別辛苦,因為必須要猜測孩子負面情緒的來源。但父母必須理解的是,就算孩子慢慢開始學會使用了語言,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還沒有完全的建立之前,也還是無法正確分辨哪些情境對我們生存有利、哪些情況需要我們緊張、我們可以在哪些時候放鬆而不需要過分的焦慮、哪些時候可以安心享受愉悅的感受等等,所以還是很容易情緒失控。

4大方法,教你面對孩子的情緒

  到目前為止,研究幼兒心理學的科學家們有歸納出幾個重點,幫助父母親去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1.同理心

  迎向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而不是迴避、否認,或者是給予負面情緒負面的標籤 (說「你怎麼這麼愛生氣」可能無法安撫他們,但如果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感覺到了,但……」就表示理解他了)。

2.觀察、追蹤、面對並預測孩子的情緒反應與需求

  當孩子的情緒反應被接收之後,才能學會情緒的表達與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親過分的關注或對孩子的情緒過分敏感,反而會干擾孩子情緒的自我調節,以及獨立性的培養。

3.如果是已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孩子,科學家鼓勵孩子把情緒試著用語言說出來

  科學家已經發現,把負面情緒說出來,像是貼上「標籤」一樣,可以使孩子穩定下來。有趣的事情是,這個方法對於大人來說也一樣有用,承認自己的有情緒、試著描述,自然而然會幫助我們面對情緒而開始思考情緒的來源。

4.情緒模仿與傳染力

  孩子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如果父母親時常有負面的情緒,孩子也難免會被影響。除了要試著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之外,也要試著不要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大人對事物的判斷。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要不被影響當然很難,但大人一定比孩子更有能力面對、更有耐心才是。

  著名的發展生物家及嬰兒行為與大腦科學家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說過一句重要的話:情緒的產生可能不能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面對情緒的方式。謹以此句話送給所有父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期盼大家能以好的方式面對,也是對孩子的身教!

(推薦閱讀:有小孩後會比較快樂嗎?暖爸網友回覆:有孩子,是人生做過最好的決定!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情緒管教影響孩子大腦與智力發展!3招避免用情緒管教孩子
親子教養大不易! 教孩子前,爸媽也要先學習控制自我情商力
高EQ寶寶從O年紀開始培養!3W養成良好情緒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