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拋開成見.包容不完美「癲癇」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

拋開成見.包容不完美「癲癇」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

在臺灣每1,000個人當中,約有5~10人患有癲癇,且60%是開始於幼兒時期,是一種很常見的神經疾病,但最需要呼籲的觀念是,癲癇不會傳染,一點都不可怕。
常見網路言論對大腦活動有所誤解,以為「腦波異常放電,腦部細胞就會受傷」,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神經科主任張開屏強調,這句話並不正確。腦細胞偶爾會冒出異常電波(推薦文章:寶寶熱痙攣.免擔心!,但並不至於使腦細胞受傷;每個人腦細胞正常的時候,都會有電波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體正常運作,當人類腦部正常運作時,眾多的腦細胞之間會藉由腦細胞膜的電波和神經傳導物質傳遞,讓我們人類的肢體能採取自主性活動,使我們有智慧、有語言、有認知力,還有敏銳的感知能力。

 癲癇?伊比力斯? 

「癲癇症」又名為伊比力斯症,是一種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持續放電的腦部慢性疾病,以寶寶及老年人罹患的機率較高,若癲癇發作頻繁而影響到生活與學習,則須積極接受治療。癲癇之所以發作,是因為孩子的腦細胞持續發出強烈異常電波,此時便會出現癲癇症狀。癲癇發作時,有很多不同表現形態,其中最常見的表徵為失去意識、抽搐、翻白眼、身體僵硬、口吐白沫等,依據腦部不同部位的異常放電,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也會有所不同。

 多重因素.並非特定 

一般而言,小朋友癲癇發作的原因與大人不同,並非如大眾認為皆由家族遺傳所造成(推薦文章:媽媽有過敏體質就一定生出「過敏兒」?,張開屏醫師提到,以嬰幼兒而言,探究癲癇的原因旨在探討孩子是否有腦部損傷的過去病史、大腦發育異常,而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所導致的癲癇只占其中一部份。
嬰幼兒腦部受損而導致癲癇的情況很多,舉例而言,媽媽生產時造成寶寶腦部缺氧、寶寶罹患腦炎、嬰兒搖晃症候群,或是交通意外造成腦部創傷,都有可能致使腦細胞受損而引發癲癇。另外,小朋友腦細胞先天性發育不正常(平腦症),亦或是罹患先天性代謝性疾病(苯酮尿症),危害腦細胞的正常運作,也會產生癲癇。他也強調,事實上有些患者的癲癇發作是多重因素的狀況所導致,只有少部份的患者無法找出特定原因。


 2大類型.7種狀況 

癲癇的種類有很多種,主要分為局部癲癇及全身性癲癇兩者;大部分癲癇發作的當下,身旁都沒有醫生在現場,因此家長顯得特別重要。醫生會藉由家長的描述,並從寶寶發作時的狀況、發作時間以及發作後有無其他症狀判斷。其中,嬰幼兒常見的癲癇種類如下:
  •  嬰兒式點頭痙攣症  

    嬰兒點頭痙攣症又稱「韋氏症候群」,是屬於較嚴重的癲癇病症。此為嬰兒時期特有的癲癇,主要特點為:一連串的發作時間(可能短時間內發作多次,相較於一般癲癇發作時間較長,約10~20分鐘不等),且好發於寶寶剛睡醒、準備入睡或肚子肌餓的時候,主要的表現形態為間歇性點頭或是全身性快速顫抖;但張開平醫師強調,字面上雖有點頭二字,但並非所有孩子發作時都會有點頭的狀況,且絕大多數患有此症狀者並非與家族遺傳有關。
  • 病因:主因為腦部感染造成組織受損、腦細胞發育異常或是罹患代謝性疾病。
  • 併發症:此疾病併發症為發展遲緩、畸形等,但不一定會演變成智能不足,由於腦細胞受損,因此發展遲緩及智能不足的機率相對而言比一般別人高。
  • 治療:主要會予以藥物治療,張醫師說明,部分患有頑固性癲癇的孩子,若是藥物治療無效,則會採用另類治療,例如以「生酮飲食」的方式治療此疾病。生酮飲食療法是透過,嚴格限制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使身體代謝脂肪以產生熱量供身體所需;當身體利用脂肪作為熱量來源時,此過程會在血液中產生許多「酮體」,這些血液中的酮體可以進入腦細胞被利用,進而抑制腦細胞的異常放電,以達到減緩癲癇發作的情況。

  •  全面性 

  • 僵直陣攣型發作:發作時,寶寶會失去意識,身體僵硬、口吐白沫且全身有節奏性的顫抖,是最常見的癲癇種類。
  • 失神發作:發作時,寶寶原本正在進行的行為或活動會突然停止,兩眼空洞、呆滯,像是被按了「暫停」鍵一般,約持續10~20秒,且對於發作時的記憶完全空白,此類型發作時並不會伴隨身體抽搐的情形。
  • 失張性發作:發作時,寶寶的肌肉會失去張力,像斷了線的木偶,瞬間整個人垮下去,此類型為傷害性最大的癲癇種類。
  • 肌抽躍發作:發作時,寶寶會像被電到或被嚇了一大跳,全身性的瞬間抖動一下,多半發生於半夜睡覺時,此類型發作涉及大腦額葉區。
  •  局部性 

  • 單純性:根據腦部異常放電不同的位置有不一樣的症狀,發作時,寶寶仍有知覺且意識清楚。
  • 複雜性:根據腦部異常放電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症狀,發作時,寶寶可能合併有意識障礙,且發作時間多半超過1分鐘。
「癲癇重積狀態」為醫學上的一種名詞,主要針對任何一種類型的癲癇,若發作持續,長時間無法自行停止,或癲癇發作雖會自行停止,反覆的發作或持續過久,都稱之為癲癇重積狀態,此情況必須緊急就醫。


 癲癇有望痊癒 

癲癇是一種慢性病,需接受藥物的長期治療,但並非絕症。張開屏醫師提到,有別於一般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推薦文章:絕對回得去!產後重回窈窕─Part1變身預備經藥物長期治療僅能控制病情卻無法痊癒,患有癲癇的孩子,在服藥控制2~5年以上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將藥物逐漸停掉,甚至有望終身不再發作;換言之,與其它慢性病相比,其他慢性病沒有痊癒的機會,而癲癇症是有痊癒的機會,且痊癒的機會相當高。



 糾正想法.導正觀念 

處理癲癇發作的最大原則就是不要讓孩子受到更進一步的傷害,當孩子因癲癇發作即將跌倒時,家長可以找尋柔軟的物品協助躺下。孩子若呈現仰臥,需將之推成側臥姿勢,此姿勢方便舌頭回到原來的位置,避免舌頭堵住喉頭影響呼吸,且側臥姿勢也能使蓄積的口水,從口腔中流出。
過去有一種錯誤的做法為當患者癲癇發作時,旁邊的人為了防止患者的牙齒咬斷舌頭,就把手帕硬塞到他的口中,這種作法是完全不對的,患者癲癇發作時絕對避免於患者口中塞入任何東西。
且移動身體時,應避免強拉手臂,須以推動身軀取代,並將他們身旁任何可能危及安全的物品移除;「不需」強行束縛癲癇孩童,讓他們自行結束此過程,且不要為了找人幫忙而離開,務必在身旁等待,以防孩子恢復意識時,發現無人陪伴而感到慌張;發作過後,孩子仍可能處於意識混亂的狀態,請勿急忙要求他站立或行走,應先讓孩子休息或是睡覺為佳。
張開屏醫師提醒,若孩子出現癲癇的症狀時,建議家長可以將發作的型態與時間紀錄下來,或是觀察是否有特定原因引發癲癇,並觀察發作前是否有其它徵兆,於就診時提供詳細資訊,有助醫生更容易判斷孩子為哪一種類型的患者,及適當的提供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