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哺乳胸部上方硬塊,是塞奶嗎?怎麼判斷?塞奶了怎麼辦?何時該看醫師?務必及早處理,以免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或乳膿瘍

哺乳胸部上方硬塊,是塞奶嗎?怎麼判斷?塞奶了怎麼辦?何時該看醫師?務必及早處理,以免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或乳膿瘍

塞奶,從輕微到嚴重分為:局部乳腺阻塞、乳房腫脹及乳腺炎,應即時處理。而根據統計,「塞奶」最常發生的部位,是乳房外上象限(upper outer quadrant),也就是靠近腋下的區域。這不只是一個臨床觀察,也與乳腺的分布解剖有關。務必及早處理,以免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或乳膿瘍。

文章目錄

根據臨床研究與文獻統計,塞奶(乳腺阻塞)在哺乳婦女中的發生率約為15%至33%,也就是大約每三至六位哺乳媽媽中,就可能有一位經歷過塞奶的情況。這個比例在初產婦與哺乳初期(產後4至6週內)會更高。

哪些人容易發生塞奶?以下這些族群是「高風險媽媽」

1.初產婦(第一次當媽媽)

由於哺乳技巧尚未熟練,含乳不正確、無法有效引流乳汁,是導致乳汁滯留的常見原因。

2.乳量豐沛或奶量突然暴增者

產後2至5天乳腺進入「開奶期」,奶量猛增,如果排乳不順,極易導致乳脹與塞奶。

3.哺乳頻率不穩定的媽媽

間隔時間過長、夜間未哺乳、或錯過寶寶的「飢餓信號」,都可能讓乳汁積存、導致阻塞。

4.使用不當擠乳器或擠奶技巧錯誤者

擠乳器吸力過強、罩杯不合乳房形狀、只擠一部分乳區,反而可能讓乳管局部堵住。

5.乳房構造特殊者

乳頭扁平、凹陷,或乳管排列較密、乳腺組織較多者,也比較容易發生排乳不完全。

6.壓力大、休息不足、作息混亂

壓力會影響催產素與泌乳素分泌,進一步降低乳汁流動性。加上休息不足,身體無法修復乳房局部發炎或壓力帶來的微小損傷,也會使得情況惡化。

塞奶是乳房在求救! 發現乳房局部硬塊、紅熱脹痛、或寶寶吸吮後仍有積奶感,就要馬上處理。塞奶若不解決,最終恐導致乳腺炎或膿瘍,屆時就不是按摩能搞定的事了。

「塞奶」最常發生的部位與原因

產後,媽媽「塞奶」最常發生的部位,是乳房外上象限(upper outer quadrant),也就是靠近腋下的區域。這不只是一個臨床觀察,也與乳腺的分布解剖有關。

1.乳腺分布密集

乳腺在乳房外上象限的分布最為豐富、腺泡數量也最多,相對而言,這區域的乳汁產量也比較多,因此更容易在排乳不順時發生堵塞。

2.哺乳姿勢影響

如果哺乳時寶寶的含乳姿勢不佳,或是媽媽長期維持某種固定姿勢,容易造成某些乳管引流不良,特別是外上象限最容易被忽略,進而導致局部乳汁滯留。

3.壓力或摩擦

穿著過緊的內衣、揹帶壓迫、抱寶寶時手肘靠壓乳房外側等,都可能造成局部乳管受壓,影響乳汁流通。

4.未排空乳汁

產後乳量迅速增加,若哺乳頻率不足、嬰兒吸吮力弱,或擠乳器使用方式不當,都可能導致乳汁滯留於乳腺中,形成乳塊或導致乳腺發炎。

進一步說明乳腺的分布,乳腺結構總覽

女性乳房內的乳腺是屬於外分泌腺體,主要功能是產乳與排乳,其結構可分為以下幾個關鍵部分:

1.乳腺小葉(Lobules)

乳腺由15至25個腺葉(lobes)構成,每個腺葉又進一步分成許多小葉(lobules),這些小葉就是產乳的工廠,內有腺泡(alveoli)負責分泌乳汁。

2.乳小管(Lactiferous ducts)

每個腺葉都有一條主要乳管(乳小管),這些乳管像河流一樣,把乳汁從腺泡輸送到乳頭。乳管通常向乳頭方向放射狀排列,匯集在**乳竇(lactiferous sinus)**處,乳汁暫時儲存在此處,等候嬰兒吸吮時排出。

3.乳頭與乳暈(Nipple & Areola)

乳頭周圍的乳暈有豐富的蒙哥馬利腺(Montgomery glands),能分泌油脂潤滑與保護乳頭,還釋放寶寶熟悉的氣味,有助誘導含乳反射。

乳腺的分布呈「放射狀」,就像鐘面一樣從乳頭向外延伸,但最密集、腺體組織最發達的區域是「乳房外上象限」,也就是乳房靠近腋下的區域。根據解剖學統計:乳房外上象限占有約45%至50%的乳腺組織,是整個乳腺系統中產乳最多、也最容易「塞奶」的地方。

此外,這區域還延伸至一條重要的結構:腋尾(Tail of Spence)這是乳腺延伸至腋下的一部分,臨床上容易被忽略,但卻是乳癌與乳腺炎常見發生點。腋尾區因組織深、排乳不易,是按摩與檢查時需特別注意的地方。

當你了解乳腺分布,塞奶處理更精準,特別是靠近腋下的地方,往往被忽略沒排乾淨,容易發炎。而選擇不同哺乳姿勢(如橄欖球式、跨腿式)可引導寶寶吸吮不同區域,幫助不同乳腺順利排乳,降低塞奶風險。乳腺分布不是平均的,最密集的「外上象限」是塞奶、乳腺炎甚至乳癌的高風險熱點,要特別注意保養與檢查。

乳房|塞奶

了解塞奶的發生過程

階段1:局部硬塊

發生乳腺阻塞、乳汁排不出來、乳房脹痛等塞奶狀況如何處理?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傅美玲表示,塞奶的最初階段,常是乳房局部出現硬塊,這時還算好處理,可在哺乳時,讓寶寶保持正確含乳姿勢,寶寶含住全部的乳頭及大部分靠近下巴的乳暈,並讓寶寶下巴靠近乳腺有硬塊的地方,硬塊很快地就會被疏通。

如果這個擺位很難掌握,譬如在乳房上方的位置,媽媽可在寶寶吸吮的時候,一邊輕輕地按揉硬塊的位置,只要乳頭乳暈處的乳腺通暢,後面塞住的地方很快就會被吸通,但千萬別直接用手去擠硬塊,因為寶寶沒吸吮時要擠出來,幾乎是不可能。傅美玲護理長強調,寶寶是最好的吸奶器,媽媽覺得乳房很脹時,趕快把寶寶抱過來餵,有時寶寶一吸,乳腺立刻就通了。

階段2:乳房腫脹

局部乳腺阻塞若不趕快處理,很快地就會進展到乳房腫脹的階段。傅美玲形容,這時乳房整個很脹、會痛,並且有體溫輕微偏高的現象,但還沒到發燒,只是會覺得身體熱熱的、乳汁不太好排出。這時處理的方式就是常餵、一直餵,不要讓乳房休息,多使乳汁排出,乳腺就會通順。

若媽媽真的痛到很不舒服,可以冷敷脹痛的乳房。傅美玲常拿冰過的奶瓶給產後媽媽,讓她們在感到脹痛不舒服時,直接用冰奶瓶冷敷乳房(避開乳頭和乳暈);很多媽媽則拿冰過的高麗菜葉冷敷,是一樣的原理,以取得方便且能解決患部問題即可。如果症狀還是沒有緩解,可前往乳房外科看診,或諮詢經認證的泌乳顧問,必要時,可依照醫師處方使用解熱鎮痛劑。

階段3:乳腺炎

乳房腫脹若沒處理好,進一步就變成乳腺炎,出現會發燒、患部紅腫、乳汁流出不順,甚至發生局部有膿瘍的嚴重狀況時,可能需要進行切開引流手術。這時,還能繼續哺餵寶寶嗎?傅美玲說明,不管是局部乳腺阻塞、乳房腫脹或乳腺炎,要解決塞奶問題,乳汁還是要排出來,所以可繼續哺乳。

 

「小白點」消除方法

乳腺出口塞住時,乳頭處會出現小白點。別緊張,這其實是哺乳期常見的狀況,醫學上稱為:乳栓(milk bleb)或 乳頭白點(nipple bleb)。這是乳汁「卡關」在乳頭的出口,像是乳管被封死了小蓋子一樣。下面來仔細分析成因與處理方法。

「小白點」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乳栓是一層很薄的乳脂層、角質層、甚至微小乳結石,把乳管開口給「堵住」了。乳汁在乳腺內照常製造,但因為出口被封住,壓力逐漸上升,就會引起不適甚至劇痛。

常見成因:

  1. 乳汁濃稠或分泌旺盛(出奶快,出口塞住)
  2. 乳頭摩擦或創傷後癒合太快(角質封住出口)
  3. 哺乳姿勢或吸吮不良(某一區未排乾)
  4. 乳管感染或發炎初期
  5. 水分攝取不足或高脂飲食

怎麼知道是不是乳栓?

特徵通常是:

  1. 乳頭上一個小白點(像芝麻大小)
  2. 有時有透明小泡
  3. 哺乳或擠奶時刺痛、灼熱或針扎感
  4. 該側乳房可能摸起來硬硬脹脹的(乳汁卡住了)
  5. 有些媽媽說:「感覺像乳汁被封住,怎麼吸都吸不出來」

「小白點」處理方式

千萬不要放著不管,否則容易引發乳腺炎!以下是臨床常用、媽媽可自行操作的處理方式:

1.溫敷+按摩

  • 先用溫毛巾敷乳頭約5分鐘,讓角質軟化。

  • 輕柔按摩乳房,朝乳頭方向推擠乳汁。

2.頻繁哺乳或手擠奶

  • 嘗試讓寶寶多吸幾次,吸力有時會「拔掉白點」。

  • 用手擠奶針對阻塞點加壓,常可見白點被擠出來,像一條小絲。

3.針刺法(醫師或專業人員操作)

  • 若白點長期未自行排出,且造成疼痛或反覆塞奶,可由醫師用消毒過的針尖輕挑白點,幫助乳汁通出。這步驟必須在無菌狀態下進行,避免感染。

4.補水與飲食調整

  • 多喝水,避免乳汁太濃稠。

  • 少吃高油高糖食物,有助減少乳脂堆積。

什麼情況需要就醫?

若出現以下狀況,請儘速就醫:

  • 白點持續超過3天未消退

  • 出現發燒、乳房紅腫熱痛(疑似乳腺炎)

  • 白點持續重複發生、劇痛影響哺乳

  • 乳頭有流膿或異常分泌物

乳栓雖小,卻像乳汁路上的「紅燈」!早期發現早處理,可避免進展為乳腺炎或乳膿瘍。媽媽若經常發生白點,可考慮請哺乳顧問協助評估哺乳姿勢與飲食習慣,從根本預防。

塞奶導致乳腺炎,程度分級

第1級|輕度乳腺炎(單純乳腺阻塞/發炎初期)

  • 症狀:乳房局部腫脹、壓痛、微微泛紅或硬塊

  • 體溫:正常或略升(37.5°C以下)

  • 全身症狀:輕微疲倦或無特別不適

  • 處理建議:

    • 熱敷 + 按摩 + 頻繁哺乳或擠奶(每2-3小時)

    • 改善哺乳姿勢

    • 保持水分與休息

    • 可服用止痛消炎藥物舒緩不適

第2級|中度乳腺炎(典型感染型乳腺炎)

  • 症狀:紅、腫、熱、痛明顯,皮膚摸起來灼熱、有硬塊

  • 體溫:發燒超過38.3°C,寒顫

  • 全身症狀:明顯疲勞、頭痛、倦怠、像感冒症狀

  • 處理建議:

    • 持續哺乳/擠奶(勿中斷排乳!)

    • 立即就醫,醫師可能開立口服抗生素

    • 若發燒持續超過48小時不退 → 回診評估是否轉重症

第3級|重度乳腺炎(膿瘍期/併發感染)

  • 症狀:

    • 乳房有波動感腫塊(表示內部已有膿液形成)

    • 疼痛劇烈,皮膚發亮、泛紅明顯、甚至有潰破點

  • 體溫:持續高燒,>39°C

  • 全身症狀:極度倦怠、冒冷汗、心跳加快、無法正常照顧寶寶

  • 處理建議:

    • 立即就醫,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

    • 若確認膿瘍,需穿刺引流或手術切開引流

    • 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

    • 視情況需暫停該側哺乳,但可持續擠奶以維持通暢

第4級|敗血性乳腺炎(非常罕見,但危及生命)

  • 症狀:以上症狀加上

    • 低血壓、呼吸急促、意識混亂

  • 處理建議:

    • 緊急送醫,進入加護病房處理

    • 給予抗生素與支持性療法

    • 屬於醫療緊急狀況


吃進去的東西,跟塞奶有關嗎?

有些飲食習慣可能間接影響乳汁組成、濃稠度、或讓身體發炎反應加劇,進而提高乳腺阻塞機率。可能影響塞奶的飲食因素:

1.高脂、高糖飲食

會讓乳汁偏濃稠,乳脂含量上升,容易造成乳管堵塞,例:油炸物、濃奶茶、手搖飲、甜點、含糖咖啡。

2.乳製品攝取過多

對部分體質敏感的人,可能刺激乳腺產生較濃稠乳汁或發炎反應。

3.辛辣或刺激性食物

雖然不直接造成塞奶,但可能引發身體輕微發炎反應,乳房更容易腫脹或敏感。

4.水喝太少

脫水會讓乳汁濃縮,增加黏稠度,導致排出不順。

怕塞奶,這樣補充水份!

哺乳媽媽怎麼喝水?這聽起來像是個超簡單的問題,但其實裡頭大有玄機!你要的是「聰明喝水」,不是「猛灌水」,讓身體輕盈不水腫,乳汁充足不卡關。

因為乳汁大約87%都是水,水喝不夠 → 乳汁量可能下降、變稠 → 塞奶、乳腺炎機率上升。

一般建議量:2,500~3,000毫/天(含湯、飲品)

口渴才喝水就太慢了!哺乳媽媽應該是「定時小口補水」,別等到嘴乾舌燥才想起來。看尿色也很準:淺黃色表示水分足夠,濃黃或味道重就是身體水分不足了。喝水時間建議:

  • 餵奶前後各喝一杯水(約200 ml)
  • 每2~3小時小口補水一次
  • 睡前、半夜擠奶前補水一杯,避免早上口乾奶稠

喝水雖好,也要避免一口氣猛灌,這樣不僅容易水腫,還會增加腎臟負擔,反而沒吸收。

塞奶是哺乳期常見且不容忽視的問題,它不僅會帶來不適,若未及時處理,還可能進一步引發乳腺炎或其他更嚴重的情況。了解塞奶的風險因素、預防措施及處理方法,對每位哺乳媽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因為乳量過多、哺乳姿勢不當,還是飲食習慣引發的乳腺阻塞,及早辨識並處理硬塊、腫脹等初期症狀,有助於避免病情加重。適當的水分補充、良好的哺乳習慣與按摩方式能夠有效改善乳腺阻塞,進而保持乳汁的順暢流動。若情況惡化,記得不要拖延,應儘早向專業醫師或認證泌乳顧問尋求幫助。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巴鈺塞奶比生產痛更崩潰,堵塞乳汁噴50公分高!產後石頭奶這座山,每個媽媽都含淚爬過
只要餵奶,不要塞奶!讓哺乳不再是產後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