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新生兒呼吸道常見問題

新生兒呼吸道常見問題

「為何寶寶呼吸時都會有咻咻聲?」、「寶寶怎麼總是在喝完奶後有呼嚕呼嚕的聲音?」、「醫師,呼吸有雜音代表寶寶感冒了嗎?」這些都是小兒科醫師最常被家長詢問的問題,究竟新生兒的呼吸道有什麼特徵及呼吸道有哪些常見問題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李佳容將為您解答。

文章目錄

嬰幼兒呼吸

嬰幼兒和成人呼吸系統差別

李佳容醫師說明,嬰幼兒與成人的呼吸系統不盡相同,因此嬰幼兒會有些不同於大人的表現,寶寶的呼吸道從鼻腔直接連到肺部,而每個寶寶由於軟骨尚未發育完全、上呼吸道(鼻腔及鼻道)的口徑較成人狹小,因此鼻子都會塌塌的,直到2~3歲後才會越來越堅挺,且由於鼻道較小,使鼻黏膜相對面積較為腫大,讓嬰幼兒呼吸道受到阻力;嬰幼兒軟組織比例比成人大,呼吸道內黏膜較軟,軟顎及舌頭在口腔內的比例大。

鼻腔

嬰幼兒軟組織明顯,只要有分泌物,臨床上就會聽到鼻塞的聲音,讓家長緊張是否感冒?事實上,因為新生兒鼻腔小,剛出生只會用鼻腔呼吸,不會使用嘴巴,因此若有先天性構造異常,例如後鼻孔發育不好,就會導致呼吸時鼻腔出現聲音,不過只要寶寶嘴巴打開大哭時,就能夠順利呼吸。

另外,寶寶喝奶有時會有殘渣沒喝乾淨,殘存於鼻咽道,加上寶寶軟組織塌陷及舌頭比例較大,因此只要喝完躺下就會發生呼嚕聲,屬於正常的狀態。

李佳容醫師提醒,若寶寶是因為感冒或有其他病理問題,才發生呼嚕聲,不可能僅侷限於喝完奶躺下的時刻,如果不將問題解決,聲音會持續發生而不會中途停止,且感冒通常伴隨著咳嗽、發燒等其他症狀,不會僅出現鼻塞的症狀而已,因此家長不必緊張過度。

咽部、喉部

與成人咽部最大不一樣之處在於耳咽管,咽部有連到中耳的耳咽管開口,耳咽管左右各一條,但是成人耳咽管較細、長且傾斜,嬰幼兒則比較短、粗、平直,相較下幾乎成為水平的狀態。

所以嬰幼兒如果感冒、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狀況,細菌、病毒容易從耳咽管侵入中耳,這種結構上的差異,導致嬰幼兒比成人容易得到中耳炎;喉部比成人還窄小,聲帶、聲門及黏膜比較柔軟,喉部有許多血管和淋巴組織,當喉嚨發炎容易出現充血、水腫、聲音沙啞及呼吸困難等症狀。

氣管、支氣管

嬰幼兒的氣管與支氣管比成人窄,軟骨及管壁尚未成熟,因此比較柔軟;雖然黏膜有許多血管,但分泌黏液少及管壁黏膜上纖毛功能差,所以更容易被病原體侵入,一旦感染發炎,就會充血、血腫,使寶寶呼吸困難,在氣管與支氣管的功能不比成人成熟,所以嬰幼兒雖然會咳嗽,卻又不像大人可以用力咳痰,加上若有感染或分泌物,氣管與支氣管會相對變得更細,使氣體進出受到阻力,因此2歲以下的嬰幼兒才會比較容易出現特有的「細支氣管炎」。

肺部

寶寶的每次正常呼吸下所吸進呼出的容積,被稱為潮氣容積,而嬰幼兒的潮氣容積比成人少,因為出生時肺泡數量比成人少,但人類要換氣都必須仰賴肺泡,寶寶的肺泡數目少,使肺泡的整個容積相對地比成人少,且換氣量不高,所以寶寶為了達到每分鐘需要達到的呼吸量,呼吸速度就必須更加急促,但是肺泡數目會隨著年齡慢慢增加。

嬰幼兒呼吸特徵

嬰幼兒潮氣容積比成人小,呼吸肌及肋間肌肉也不像大人有力氣,因此呼吸起來比大人更費力,越小的小孩呼吸速度越快,新生兒每分鐘呼吸速度是40~60下,哭鬧時呼吸速度較快、睡著時則會變慢,等到2~3歲時,呼吸速度變成每分鐘25~30下,接下來就會越來越慢,成人正常的呼吸速度大約每分鐘僅10~18下,與新生兒相比差距4倍之多。

呼吸系統疾病症狀

要確認寶寶是否有呼吸系統疾病,家長在家可以先觀察嬰幼兒是否有以下症狀,若是「呼吸速度變快」,每分鐘呼吸次數超過60下,就可能已罹患呼吸系統的疾病,因為原本新生兒正常呼吸次數為每分鐘40~60下,但切忌於剛哭鬧或喝奶後來統計呼吸速度,因為這些原因都有可能會影響呼吸機轉,使得呼吸速度加快。

而「呼吸喘」是呼吸系統疾病症狀的觀察重點之一,但要怎樣才能觀察嬰幼兒是否喘呢?李佳容醫師指出,呼吸喘就代表要運用到輔助肌肉群才能費力呼吸,所以可以尋找是否有用到輔助肌肉群的證據。

首先可看鼻子是否不斷收縮開合,讓鼻孔間斷性的擴大,這稱為鼻翼扇動,其次則是看胸部和腹部交接處,胸骨上方是否凹陷及肋骨中間是否凹陷,因為無論寶寶再怎麼瘦,都看不到肋間或肋骨的凹陷,除非寶寶真的處於喘的狀態才會有這種動作,家長可以在寶寶平靜安穩的時候,藉由這些部位來觀察寶寶,若沒有任何生理原因可以解釋,就必須儘快就診確認。

最後觀察寶寶唇色及呼吸聲音,呼吸主要幫助做氣體交換,如果交換不夠,就會使血氧不好,讓唇色看起來較為蒼白或偏紫。當然家長若有任何疑慮或擔心,建議帶寶寶讓小兒科醫師評估檢查。

引起呼吸困難的疾病

.先天性心臟病

發生率約在活產兒0.5~0.8%,若新生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臨床表現會有餵食困難、喝奶量少、餵奶時間長、吸奶因為喘而中斷、嘴唇、四肢或全身發紺、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次數增加,也會有呼吸時鼻翼張開,胸部凹陷等現象,聽診器檢查可聽到各種雜音。

.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

此為新生兒時期呼吸窘迫常見的原因之一,以剖婦產的寶寶較常見,造成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是由於胎兒的肺泡液吸收清除的延遲,使肺實質異常及水腫,而正常清除胎兒肺泡液的過程,從懷孕足月生產前就已經開始運作,並且持續到寶寶通過產道和分娩後。

一般自然產寶寶會自行決定何時出生,當他決定好時,就會開始減少製造水分,肺泡內水分吸收變多,最後再透過產道擠壓,將肺泡內的水擠出去後,嚎啕大哭下完成生產過程。

.呼吸窘迫症候群

通常都是早產兒罹患,剛出生時哭聲正常,但6~12小時內就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且症狀會逐漸加重,若是能夠生存3天以上,讓肺有時間使其成熟度增加,恢復希望較大。

.胎便吸入症候群

胎兒越接近預產期胎便越多,而健康胎兒通常於出生後才會解出,但若胎兒狀況差,使黏稠的胎便提早解出與羊水混在一起,由於正常胎兒在子宮內屬於頻率低的呼吸,不容易吸入氣管或肺部。

但若胎兒在子宮內狀況不好需深呼吸或出生後大哭時,就可能將胎便吸入,導致氣管及肺部阻塞,影響寶寶出生後的正常呼吸,甚至到呼吸困難的程度,使寶寶缺氧後,恐導致腦部後遺症。

.呼吸系統結構發育問題

若肺部發育不完全、橫膈膜疝氣、喉頭軟化、氣管軟化、後鼻孔發育等,呼吸系統結構發育的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

.先天性中樞性換氣不足症候群

屬於自體顯性遺傳疾病,新生兒睡眠時因為對高二氧化碳及低血氧反應逐漸喪失,換氣量不足,容易有睡夢中「忘了呼吸」導致猝死之虞,因此睡眠時必須有呼吸器來刺激呼吸,而醫師通常會先排除呼吸道感染或血氧感染等較為常見的問題,才會去做基因診斷,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新生兒呼吸中止的情況。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家長觀察寶寶的好時機,舉例來說,咳嗽及喝奶都是很好的診斷方式,前者屬於保護機制,若是突然咳嗽或咳嗽到嘔吐,就必須立即就醫確認;後者則是可觀察寶寶若平時都能迅速將奶喝完,卻突然喝不完或只要一喝奶就很喘,需要中途休息,也都代表寶寶呼吸道可能有狀況。

李佳容醫師強調,家長應減少帶6個月內的寶寶出門或進出人多擁擠的密閉式場合,因為寶寶屬於免疫力差的族群,這樣才能減少被感染的機會;家人從外面回家要接觸寶寶之前,務必先洗手及換過衣服後再接觸寶寶,以免將外面的細菌傳染給寶寶。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小心!7大嬰幼兒危險病徵,別讓你的輕忽延誤孩子的就醫時機!
嬰幼兒呼吸一分鐘超過幾下該送醫?兒科醫師教你簡單判斷「呼吸急促」&「呼吸困難」
寶寶咳嗽咳不停,原來是罹患哮吼症!哮吼症是氣喘嗎?何時該帶寶寶就醫?專業醫生帶您一同認識「嬰兒哮吼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