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說謊,父母往往會嚴厲責罰,或苦口婆心講道理,卻往往效...
父母總是期望孩子品格完美無瑕,但成長就是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
專注力必須經過訓練,學會如何聚焦在目標上,過程中運用技巧和策...
發現孩子說謊,父母往往會嚴厲責罰,或苦口婆心講道理,卻往往效果不彰。親子教養專家羅寶鴻提到,父母的態度應該是「想了解真相」,而非「要戳破你的謊言」。並且孩子坦承錯誤後,要從輕發落,就可以讓孩子最直接感受到:說實話其實沒這麼糟。
父母總是期望孩子品格完美無瑕,但成長就是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若發現孩子說謊,父母不用急著套上道德判斷枷鎖,去理解謊言背後所承載的意義,接納孩子謊言背後的「真心」更為重要。
專注力必須經過訓練,學會如何聚焦在目標上,過程中運用技巧和策略,把一件事情做到好。想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爸媽就是最好的教練,訓練孩子逐步完成任務的能力,成為專注力的主人。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專注力有問題,與其擔憂焦慮,不如從日常生活的教養開始調整,親子共同努力。以下為採訪多位專家,彙整出提升專注力的具體做法。
當孩子突然進入情緒的風暴,就當是孩子發燒了,他的身體會自行產生抗體,讓他自行消化情緒,避開正面衝突的可能性。
江坤俊從小背負著考第一名的壓力,他說:「其實我對自己的童年一直感到有點遺憾,每次同學會大家聊些有趣的陳年往事,我都無法參與,我的記憶裡都在讀書、拚考試,我希望女兒不要複製,在她能玩的時候就好好地玩,只要不變壞就好。」 對於女兒考上北一女,江坤俊也是抱持著開放的心態,不論她選擇哪一條路,做父親的永遠都會在背後支持她。
青少年父母常感嘆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成天像個刺蝟一樣。根據台師大社教系教授蔡怡怡所做的問卷調查,青少年最受不了爸媽的教養,前3名分別是:控制、不被父母尊重和理解、嘮叨。
「大人希望只要自己說一句話、給一句指令,小孩立刻買單、乖乖聽話,這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想像。」比起堅持小孩要聽話,李介文建議,爸媽換個角度思考,「要怎麼幫助孩子達成大人的要求。」
研究指出,做家事有很多益處,包括培養獨立性、建立責任感、懂得體貼人、學會分工合作及增加自信心等。依據孩子的能力和個性來做引導,更容易養成做家事的習慣。
AI趨勢專家李開復強調,AI時代來了,我們不能被動旁觀,而要理解AI、善用AI,尤其是父母們,得培養孩子不被AI取代,適應人類與AI共存的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