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要吃副食品了!高敏食品怎麼試?遵守三大要點,建立紀錄,循序漸進!
寶寶滿4至6個月後,開始接觸副食品,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許多家長最擔心的就是「高敏食物」何時能吃、該怎麼吃、萬一過敏又怎麼辦。
近十年全球兒科與過敏醫學研究趨勢已逐漸改變,從過去的「延遲接觸」到如今提倡「早期接觸、循序觀察」,希望透過科學方法降低孩童未來過敏機率,協助家長在餵食副食品時更安心、更有方向。

高敏食物幾歲可以吃?
過去傳統建議,如海鮮、蛋、花生等高敏食物必須延後到一歲再吃,但新興臨床研究開始翻轉觀念,包括英國LEAP大型實驗指出,若寶寶在6個月後以每日少量、規律的方式接觸花生,其過敏率顯著比延遲接觸族群低。這類研究逐漸形成共識:延後並不能預防過敏,反而可能錯過免疫系統建立耐受性的黃金時間。
但要注意先確認寶寶已經餵食過其他副食品並有良好的耐受性後,再準備開始餵食高致敏性食物。國內外兒科專家多認為,只要寶寶具備良好吞嚥能力、能抬頭、對食物有興趣,即可開始引入副食品,高敏食物也未必需要大幅延後,但前提是循序試、單一添加、持續觀察。
從少量開始,一次一種,觀察三天是基本原則
實務操作上,高敏食物不論是花生、堅果、芝麻、蛋、牛奶、麩質、貝類等,都建議遵守三大要點:
一次只加一種
避免同一天同時吃多種新食材,以免出現反應後難以確認來源。
份量從低開始
例如新鮮花生醬可從米粒大小逐漸增加,雞蛋可先從全熟蛋黃少量開始,再逐步分段加入蛋白,降低不耐受反應。
觀察三天
留意皮膚起疹、腫脹、呼吸急促、腹瀉或異常哭鬧等症狀,多數輕微反應會在48小時內出現;如果超過三天無異常,即可視為初步適應。家長不需急,也不需一次把所有食物試完,而是保持節奏穩定、耐心觀察,才能真正揪出體質差異。
延伸閱讀:【魚丸醫師的媽媽經】破解寶寶吃副食品常見迷思,少量多類嘗試

避免誤踩地雷:3大高風險錯誤盡量別犯
除了食材本身,許多過敏反應其實來自餵食方式或迷思,其中最常見的三大錯誤包括:
- 「尚未發展吞嚥能力就匆忙餵食」,增加嗆咳、吸入風險,甚至造成腸胃負擔。
- 「把堅果或花生整顆給嬰兒」,這會增加窒息風險,嬰兒只能吃泥狀或細緻粉末形式。
- 「誤把過敏當感冒或腸胃炎」,若寶寶剛嘗試新食材後又發燒、蕁麻疹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若僅是輕微濕疹、紅暈,可暫停該食物數日後再少量回測。換言之,正確解讀反應比急著禁止更重要,因為完全「排除」不一定是最有利寶寶免疫發展的方法。

逐步建立食物清單,讓孩子越吃越穩定
臨床指出,許多家長因害怕過敏而延遲接觸,反而導致孩子能吃的食物越來越少,甚至影響成長曲線。最務實的方法,是建立一份副食品引入記錄,包括日期、攝取食物、份量與反應,必要時與醫師一同判讀。當寶寶能逐步累積「成功清單」,家長也更能放心地擴大飲食種類。
多元均衡的飲食有助於建立健康的腸道菌相,讓免疫系統軌道更穩、過敏表現更少,這也是所有研究最一致的方向。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準備副食品再也不混亂!準備好這些副食品工具,讓你更從容
.孩子準備好吃副食品了嗎?語言治療師教你用5項指標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