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母長期施暴對1歲兒,衣架、鋁製球棒、徒手毆打,舉高重摔,兒顱骨粉碎、腦出血不治
高雄市一名23歲吳姓女子涉嫌長期虐待年僅1歲5個月的親生兒子,手段兇殘。她不僅多次持曬衣架、鋁製球棒毆打,甚至將孩子舉高重摔兩次,導致男童顱骨粉碎性骨折、腦出血與全身多處挫傷,送醫搶救11天後仍宣告不治。
全案目前由橋頭地院審理中,吳女羈押期屆滿申請交保遭駁回,抗告後再被高雄高分院駁回。

長期凌虐孩子,鄰居未聞異狀
據調查,吳女自2024年6月起,便多次以徒手或曬衣架毆打男童頭部、臉部及四肢。10月間更拿鋁製球棒四度毆打男童腰部與臀部,期間其男友李姓男子也在場,卻未制止,甚至因擔心罪行曝光,兩人遲遲不送醫。
11月6日,吳女情緒失控,將男童從嬰兒床抱起至頭部高度,再兩度摔落地面,導致孩子頭顱粉碎、腦部嚴重受創。案發後兩人驚慌送醫,仍回天乏術,醫院在11月17日凌晨宣告死亡。
延伸閱讀:女嬰受虐性腦傷、須長期早療。法院嚴懲父母,母親求緩刑遭駁回

悔過書自我合理化虐兒
檢方以「妨害幼童發育致人於死罪」起訴吳女,並指李男涉嫌「傷害致死罪」。吳女被收押期間,向法院聲請交保,聲稱已坦承犯行,無串證之虞,但橋頭地院以仍有滅證疑慮為由駁回。
她不服提起抗告,高雄高分院審理後指出,吳女遞交的「悔過書」中,仍有多處針對案情的辯解與自我合理化,內容涉及需由證人釐清的細節,因此認為仍有串證風險,維持原判駁回。
當年輕家長缺乏育兒支持與情緒管理能力
這起虐童案引發社會輿論譁然。社工團體指出,許多年輕家長缺乏育兒支持與情緒管理能力,若社區與托育單位未能及時通報,悲劇容易重演。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通報的兒虐案件超過五萬件,其中約四成發生在三歲以下幼童身上。
專家呼籲,政府應加強高風險家庭追蹤機制,並推動育兒壓力紓解與心理輔導服務,避免暴力成為情緒出口。
警方表示,將持續配合檢方調查,釐清李姓男子是否涉有共犯責任。社會局則已介入家庭輔導,並呼籲民眾若發現孩童長期有不明傷痕或異常哭聲,應立即撥打113通報。
一名兒少保護官員沉重表示:「我們永遠來得太晚。下一次,如果有人願意多問一句,也許孩子就還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