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後,每天花在照顧自己的時間是零!總是好累,你該認識如何「微型修復」
多數媽媽是整個家庭的運轉核心,負責安排一切,整理家務,甚至還要工作。媽媽這麼忙,往往是最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一群。不少女性曾因家務分工不均而考慮結束伴侶關係。
不對等的家務分配的議題,造成心理負荷不斷累積。她們像一台永不關機的伺服器,連夜裡做夢都在處理代辦事項。
成為母親,為何「自我照顧」變得罪惡
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他人」。但對母親而言,這句話往往像一場難以實踐的諷刺。媽媽們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負擔,以至於自我照顧總是被排在最後一位。她們即使抽出時間休息,也會被內疚情緒吞沒。
「我怎麼可以躺下來?」「孩子還沒洗澡」「晚餐還沒收拾」——這些念頭在腦中盤旋,使得放鬆本身變成另一種壓力來源。許多媽媽甚至會避免任何形式的自我照顧,只為逃離那份「浪費時間在自己身上」的羞愧感。
即使媽媽不忙,也感覺很忙,因為她們正在從前一場混亂中恢復。她形容母職就像一場不斷重播的情緒戰——開車時要集中注意力避免車禍,後座孩子又在大喊大叫;回家後要安撫情緒、清理雜亂、回覆工作訊息。等一切結束,已是深夜,她們才發現自己一整天沒好好吃一頓飯。
從心理學看母職倦怠:愛的耗損與角色衝突
「母職倦怠」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長期育兒壓力下的極度疲憊、情感疏離與成就感喪失。研究顯示,母職倦怠的危險因子包括:伴侶支持不足、性別角色期望、工作壓力與自我要求過高。當母親不斷被期望「完美」,而社會卻缺乏支撐機制時,倦怠成為必然結果。
當媽媽忽視自身需求,她們容易陷入焦慮、憂鬱或情感麻木,最終成為低效能、低快樂感的父母與伴侶。而這樣的狀態也會在家庭中產生連鎖反應——孩子吸收母親的焦慮,伴侶感受疏離,關係逐步瓦解。
為了讓媽媽能給孩子最好的,她必須先修復自己,理解「照顧自己不是逃避,而是維繫愛的條件」。 若母親的能量持續透支,最終受傷的將是整個家庭的情緒平衡。
延伸閱讀:最近很常失控吼孩子?別忽視長時間為人母親的精神壓力,造成的「親職倦怠」
自我照顧,從「微小的練習」開始
當社會談到「自我照顧」時,常讓人聯想到泡澡、旅行、冥想等大型儀式,然而對母親而言,真正有效的自我修復往往來自日常的細縫。
自我照顧應該被「刻意排進行程」,而非偶爾想到才做。她鼓勵母親嘗試每週安排固定時段,並尋求伴侶、朋友或保母支援——這不僅是一種實踐,更是一種自我肯定的行動。建議可以練習:每天在下午與傍晚設鬧鐘提醒自己,問幾個簡單的問題——「我今天吃飯了嗎?喝水了嗎?有動過身體嗎?」透過這些覺察,她能在忙碌中重新與身體連線。
此外,自我照顧不一定要完全脫離家務。可以在摺衣服時聽喜歡的音樂,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做深呼吸,在晚餐後花五分鐘寫下感謝日記。心理學研究指出,這些「微型修復」(micro-recovery)能顯著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並提升幸福感。
放下完美母職:從修補到重構的力量
現代母親最大的困境,不僅來自時間不足,而是來自「完美母職」的文化期待。社群媒體上被濾鏡包裝的「理想媽媽」形象,讓許多女性在比較中感到失敗。事實上,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母親,而需要一個真實、穩定、能覺察自己情緒的母親。
當母親學會承認「我累了」、「我需要幫助」、「我值得休息」,她其實正在為孩子示範情緒調節與自我照顧的範本。這樣的榜樣,比任何完美教養法更有教育意義。
真正強大的母親,不是永遠不倒的超人,而是懂得在崩潰前停下來、照顧自己的人。唯有如此,愛才能流動,而不是消耗。母親若願意給自己多一點理解與空間,也許整個家庭都會跟著鬆一口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