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董事長史哲親上火線回應寧靜車廂爭議:不是針對親子,是要解決「手機擴音」。「我覺得寧靜車廂也是親子車廂。」
文章目錄
高鐵「寧靜車廂」政策上路以來,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有家長擔心被貼上「噪音製造者」標籤,也有人贊成「終於能安靜搭車」。面對爭議,高鐵董事長史哲今日(10/15)親上節目《齊有此理》說明立場,強調這項宣導並非針對親子,而是希望解決最主要的噪音來源——「手機擴音」,讓車廂回歸有禮的共乘空間。
不是要父母噤聲,而是希望「減少手機擴音狀況」
史哲以大數據解釋,自9月22日啟動宣導前,高鐵每日平均就會收到七、八百件乘客客訴,其中八成來自手機擴音、兩成是說話音量過大,與親子有關的個案約五至六件。他呼籲外界不要誤解:「我們不是要家長噤聲,也沒有要孩子不能哭,而是想解決最明確的問題。」
他指出,現代人習慣外放影片、開擴音通話,但這類行為其實才是影響乘車品質的主因。他認為,以台灣人的文化素養,其實差一點點就能做到更好的乘車品質,只要願意彼此體諒。寧靜車廂不是全面禁止通話,而是希望通話在玄關區進行。
寧靜與親子不衝突,「我覺得寧靜車廂也是親子車廂」
面對部分家長擔心帶孩子出門會被投以異樣眼光,史哲特別澄清:「我覺得寧靜車廂也是親子車廂,這兩者應該是共存的、是不衝突的,是Win Win(雙贏)的。」他認為,這項政策若搭配正確服務技巧、溫柔溝通,與乘客互相理解,可以達到雙贏。
高鐵目前採「舉牌宣導、不用口頭指責」的方式進行勸導,避免「用聲音去處理聲音」。列車保全每班巡三趟、共六次,除了維護安全,也是想兼顧柔性提醒。「希望乘客不要彼此指責,而是共同營造舒適環境,這才是政策的初衷。」
史哲解釋:為什麼高鐵不能設「親子車廂」?
許多家長建議乾脆設立「親子車廂」,讓爸媽不必壓力重重。但史哲指出,這樣的想法在長途列車較可行,例如新幹線或歐洲鐵路;然而台灣高鐵班次密集、運量龐大,「光因應搭乘人數就已來不及,要再劃出專用車廂,在現實上比較難做到。」
他強調,高鐵會持續強化親子友善服務,例如主動提供安撫物、給家長協助,「真正的友善不是隔離,而是讓所有人都能共處。」
自己也是三寶爸:理解帶孩子出門的壓力
談到個人經驗時,史哲說自己是「三寶爸」,前兩個還是好動的男孩,「以前帶他們搭高鐵、火車,連行李架都想爬上去。」因此他非常能理解爸媽帶小孩出門的辛勞。
「孩子有情緒、有聲音是自然的,服務業的責任是協助與包容,不是指責。」他強調,推動寧靜文化的同時,也會讓員工接受更多親子互動訓練,「要安靜,也要有溫度。」
車廂規定一次看:3C戴耳機、講電話到玄關、交談放小聲
目前「寧靜車廂」適用於全車廂,包含商務座、對號與自由座,宣導內容分為三原則:
-
使用3C產品請戴耳機:影片、音樂、遊戲皆不得外放。
-
講電話請到玄關:有通話需求時,移步車廂兩端通道區域。
-
交談請降低音量:必要溝通可行,但應避免長時間高分貝。
高鐵表示,政策設有三個月宣導期,將以柔性勸導為主。屢勸不聽者可依契約解除運送或拒載。不過,勸導範圍不包含嬰幼兒及因疾病影響自主能力者;若孩子哭鬧,列車人員會以安撫為主,或以提供貼紙或小點心協助轉移注意。
醫師建議:文字宣導須明確排除兒童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社群發文指出,這場爭議的核心,其實不只是「吵不吵」,而是社會對育兒的態度與制度支持。他認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33條第2項明訂,交通業者應提供兒童與孕婦的優先照顧措施,「小孩不可能像大人一樣完全保持安靜,這不是沒教養,而是發展階段的自然現象。」
蘇怡寧提醒,若高鐵在宣導文字上未明確排除兒童,就容易讓家長被要求達到「不可能的標準」,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排除。「高鐵不能只說:我們沒有針對小孩。 卻放任制度結果在現實中傷害了兒童與家庭 這種埋著頭說沒針對的做法 就只是打擦邊球裝作沒看到一樣」
蘇醫師建議高鐵應更明確規範,或將「超靜音需求」限縮於特定車廂,「親子友善不該被劃分區域,而應成為整個社會的共通文化。」
讓寧靜車廂成為社會開啟對話的契機
其實這場爭議,也是讓社會上有孩子的、單身的族群,傾聽彼此聲音的契機。透過這是輿論的聲音,也讓更多人理解了爸媽的困境。提醒制度應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才能創造一個友善的育兒環境。
真正的安靜,不在於誰被迫不發聲,而在於我們能否用理解與溫柔,聽見彼此的聲音。
延伸閱讀:
高鐵寧靜車廂上路後,家長帶嬰兒搭車遭「舉牌提醒」覺得壓力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