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車廂掀戰,當公共安寧遇上親子友善,衛福部表態了
高鐵推出「寧靜車廂」原意在於提供安靜環境,讓旅客能在移動中專注工作、休息或閱讀。然而政策上路不久,卻意外引發「厭童」與「親子友善」兩大陣營的激烈爭論。
有人讚賞終於能享受無噪音空間,也有人批評這項措施潛藏對家庭乘客的排斥與歧視。社群輿論瞬間沸騰,討論從「乘客權益」擴散到「少子化與社會包容」的核心議題。
衛福部昨日於立法院明確表態
衛福部長石崇良昨(13)日於立法院明確表態:維持車廂安寧對多數乘客有益,但《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同時要求交通環境須對親子友善。石崇良指出,已於9月初發函交通部要求督導高鐵公司了解相關情況,並承諾一個月內與交通部、高鐵協調,尋求兼顧雙方權益的彈性方案。
立委質詢:呼籲「主持公道」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強調,衛福部作為兒少保護與生育政策的主管機關,有責任平衡「公共安寧」與「家庭包容」。她舉例指出,國外許多國家透過家庭票價優惠或友善設施鼓勵生育,而非以「隔離」方式解決噪音問題。她直言:「希望部長拿出魄力,不要讓這個社會對孩子更不寬容。」
延伸閱讀:長途飛行怎麼帶小小孩?從「機上求生包」到「安靜系玩具」,讓寶寶乖乖坐飛機的實用大補
「公共秩序」與「共融社會」的微妙界線
石崇良坦言,自己搭乘高鐵時也見過「給乖乖」安撫哭鬧孩童的現象,認為這並非專業作法。他指出,應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生理與情緒原因,而非以零食敷衍帶過。若孩子長時間哭鬧,站務人員應主動協助家長,而非讓他們感到被孤立或注視。這番話引發不少家長共鳴,也讓人反思「公共秩序」與「共融社會」之間的微妙界線。
「寧靜車廂」之爭,其實不只是噪音管理問題,而是對社會包容力的測驗。一個願意接納嬰幼兒哭聲的社會,往往也更願意包容弱勢與差異;反之,若連孩子的存在都被視為「干擾」,那將是文明發展的退步。當政府思考制度設計時,真正的重點也許不在「誰該閉嘴」,而在「如何共存」。
延伸閱讀
.韓國店家標示拒絕孩子進入,「No Kids Zone」獲7成民眾支持,你怎麼看?
.放任小孩吵鬧要加收「吵鬧兒童附加費」!新加坡餐廳祭鐵腕,謝絕恐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