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寧靜車廂上路後,家長帶嬰兒搭車遭「舉牌提醒」 ,覺得壓力好大!
為了提升旅客乘車品質,高鐵自9月22日起正式啟動「寧靜車廂」制度,規範乘客不得於車廂內講電話,觀看影片須佩戴耳機,違者若經勸導不從,甚至可能被請下車。
高鐵並同步調降廣播頻率、強化宣導,希望讓旅客能在長途行程中享有更安靜的乘車體驗。此舉初衷明確,旨在回應過去旅客對車廂噪音與秩序的投訴,也展現高鐵朝向「高品質乘車」的經營理念。
嬰兒哭聲該不該被「提醒」?
然而,這項原為貼心設計的政策,近日卻在網路上掀起波瀾。民進黨立委張雅琳於Threads上發文指出,有媽媽反映帶嬰兒搭乘高鐵時,被服務人員舉起「寧靜車廂」牌提醒,引發社群熱議。
部分家長認為,此舉讓帶小孩出門的家長倍感壓力,甚至有「被指責」的錯覺,也讓人質疑「寧靜」政策是否忽略了有特殊需求族群的情境。
多方聲音:支持與反彈交鋒
網友意見分歧,有人認為服務人員只是例行舉牌宣導,並非針對特定旅客;也有民眾指出,即使未講電話、未發出聲音,也曾被舉牌「提醒」,質疑標準不一。
另一方面,不少旅客則力挺高鐵落實新規,認為「長途旅程中終於能安靜休息」,甚至建議應另設「親子車廂」分流。這場爭論,凸顯了「乘車品質」與「家庭包容」兩種價值之間的張力,也讓高鐵必須在服務公平與人性理解間找到平衡。
延伸閱讀:長途飛行怎麼帶小小孩?從「機上求生包」到「安靜系玩具」,讓寶寶乖乖坐飛機的實用大補帖!
工作人員的兩難與無聲壓力
面對爭議,有高鐵組員匿名留言表示,實務上他們常收到客服回報「孩童哭鬧」的投訴。若不處理,會被視為服務缺失;但若上前勸導,家長又可能誤會甚至產生敵意。
這些組員坦言,多數人自己也是父母,能理解帶小孩出門的辛苦,只是希望旅客能彼此體諒。這段留言,道出了基層人員夾在規範與情感之間的無奈,也提醒社會「服務標準化」之下的情緒成本。
重新思考:安靜的定義
「寧靜車廂」的理念值得肯定,但政策執行仍需更細緻的人性設計。高鐵強調,對於嬰幼兒或因疾病影響自主能力的旅客,列車人員將以安撫與協助為優先,呼籲其他旅客理解。
然而,當社會對「安靜」的追求變成對弱勢群體的不耐,高品質乘車就失去了溫度。如何在尊重秩序與包容多樣間找到共處之道,將考驗公共運輸的成熟與城市的共感力。
王婉諭:「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點同理,就能鬆一口氣。」
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以自身帶著「小燈泡」出國的經驗,回應高鐵「寧靜車廂」爭議。她回憶,當時兩歲的孩子在返程飛機上哭了一整路,雖然用盡各種方法仍無法安撫,但空服員體貼地讓她到備餐室哄孩子,乘客也沒有白眼或抱怨,讓她深刻感受到:「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點同理,就能鬆一口氣。」這段經歷讓她對「包容育兒」有更深的體悟。
她指出,高鐵的「寧靜車廂」雖出於善意,卻讓部分家長被舉牌提醒、被噓聲壓力,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孩子與育兒的包容度仍然偏低。她批評政府只從補助角度看待少子化,卻忽視「社會環境的不友善」才是家長最深的焦慮。
王婉諭認為,帶孩子出門本不該成為一場冒險。她呼籲社會建立「親子友善空間」,讓家長能安心出行、讓孩子能自在探索,而非被迫「安靜吃乖乖」。她強調,社會進步不只是科技或制度的更新,而在於能否給父母與孩子更多理解與尊重。每一次的包容與微笑,都是對下一代最溫柔的祝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