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寧靜」還是選擇性噤聲?歐洲、日本鐵路這樣做,讓每個人都自在
明明原本立意良善,但為什麼讓許多人都不開心呢?
社會氛圍「選擇性噤聲」
從事觀光業、現今旅居斯洛伐克的艾寶媽表示:「原來歐洲火車早就想通了:小孩不是噪音,是乘客。」
-
最近高鐵推出「寧靜車廂」,主打「禁止打電話、禁止播放影音、鼓勵乘客保持安靜」。
(高鐵寧靜車廂推出後,各方看法不一。圖/翻攝自中央通訊社)
聽起來很高級、很禪,但說真的——哪個豬腦想出來的政策,最好就「安寧下去」🙃;我不是反對安靜,我反對的是把「安靜」變成唯一的美德。
台灣的高鐵車廂早就夠安靜了,安靜到小孩講一句話都會被白眼、媽媽講故事都像在犯罪現場。
而且最諷刺的是——你看那些真的吵的人,有誰會被制止?
打呼如雷的、不戴耳機追劇的、講電話講整段劇情的,大家都不敢說。但只要是小孩、媽媽、老人,就變成「破壞秩序的人」。
這不是寧靜,這是選擇性噤聲。
歐洲:主動設計親子空間
有人留言問我:「那歐洲火車不是也很安靜嗎?」是啊,歐洲火車很安靜——但他們更懂「共存」這件事。
在奧地利、瑞士、德國,幾乎所有長途列車上都有「家庭車廂(Family Coach / Family Zone)」。
這些車廂不是在「容忍」小孩,而是主動為他們設計空間。
💡舉幾個超有感的例子:
奧地利 ÖBB(聯邦鐵路)
👉 有「Family Zone」家庭專區,裡面有迷你遊戲區、小電影螢幕、桌遊桌,還能放嬰兒車、設尿布檯。
家長可以放心講故事,小孩可以笑出聲。沒人白眼,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給家庭的車廂」。
瑞士 SBB(聯邦鐵路)
👉 有「Family Coach / Familienwagen」家庭車廂,設在長途雙層列車上。
上層是小小遊戲天堂,下層有嬰兒車停放區。他們甚至把這車廂的官方文案寫成:「A playground on wheels.」
這些設計的核心不是「要不要安靜」,而是「每個人都能自在」。
歐洲鐵路公司理解——孩子有權利在公共空間裡存在,不需要被噤聲。
而大人,也能選擇自己想要的搭乘方式:想休息,就去安靜車廂;有小孩,就進家庭車廂。
共存,不是對立。
所以看到台灣高鐵推「寧靜車廂」,我其實覺得更應該推的是:「親子共乘車廂」,讓有孩子的家庭能安心旅行,不用一上車就被壓低音量、被瞪被罵。
因為真正的進步,不是把世界靜音,而是讓世界能包容每一種聲音。
日本:禮貌手機政策
育有台日混血兒新醬、曾旅居日本的女星歐陽靖也提到,有不少人在問:「日本新幹線有這種規定嗎?」
她表示,希望大家別再把台灣高鐵的「寧靜車廂」政策拿來跟日本新幹線比對,因為民情根本就不能比較。
首先是日本人如果要國旅,通常會選擇搭飛機,國內線有LCC廉價航空,比新幹線便宜很多。而日本長輩、親子族群國旅比較常選擇巴士或自駕,尤其巴士旅遊很盛行,方便、輕鬆又便宜。
再者,日本長輩比較沒有「用手機看影片」的習慣,日本長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比例較低。大家如果在日本通車時看到長輩,會發現他們幾乎都在玩數獨、看報紙、看風景、閉目養神。
同時,日本大眾運輸上不能講電話、手機必須開靜音,這本來就是規定。
(日本南海電鐵車廂禮儀示意圖。圖/翻攝自網路)
而且日本民情強調「讀空氣(空気が読める)」的能力!這在日本社會是基本認知,沒這個能力會被社會嚴重排擠。
如果今天自己小孩是不受控的,根本不會帶他出入以安靜氛圍為主的場合,例如咖啡店、通勤時或深夜的新幹線與電車,如果搞不清楚狀況,那就是「KY」(日文白目的意思)!
但日本育兒是很友善的,因為他們相信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很重視兒童能自由快樂的成長。對於小孩的聲音,選擇拿出同理心包容的人是大多數。
(在日本新幹線上從頭睡到尾的新醬,歐陽靖慶幸熬過了半獸人無法溝通的日子。)
歐陽靖表示,身為幼兒家長,她覺得寧靜車廂政策可以再修正,因為台灣跟日本新幹線不一樣,在台灣搭乘高鐵的旅遊族群高過商務人士。
若能改為部分車廂實施寧靜車廂,讓特別需要安靜的人去做選擇?這會比設立親子車廂更簡單。
台灣高鐵說明他們的寧靜車廂不針對嬰幼兒,而是使用擴音手機的人......那既然如此,為何不修正名稱為「禮貌手機政策」?
就像日本大眾運輸上規定的マナーモード,畢竟在育兒風氣不友善的台灣,帶小孩出門壓力已經很大了,所謂「寧靜車廂」這四個字似乎有點定義模糊,讓家長壓力很大。
若高鐵全車執行禮貌手機規定,車廂內不能講電話、使用3C產品不能擴音,我100%支持!
關於高鐵的「寧靜車廂」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和我們分享經驗談和感想。
本文由【艾寶媽】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艾寶歐洲親子旅遊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