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咪注意!妊娠高血壓恐釀早產胎死.中醫教你三招好好安胎
文章目錄
長長的孕程.一旦在孕期中後期出現血壓異常,卻可能是「妊娠高血壓」的警訊。妊娠高血壓不但可能會對孕媽咪健康造成威脅,還可能引發早產、胎兒生長遲滯、甚至胎死腹中的風險。
你知道什麼是妊娠高血壓?就讓初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帶你了解妊娠高血壓的成因與風險,並從飲食調養到生活方式,助你平安度過孕期!
什麼是妊娠高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就是警訊
妊娠高血壓定義為孕婦在懷孕20週之後出現收縮壓大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的情況,且孕前並無高血壓病史。這種狀況在初產婦、懷雙胞胎、多胞胎、糖尿病、腎臟病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中尤為常見。
妊娠高血壓不只是數字上的異常,它代表孕婦體內出現了全身性小血管痙攣、血流量下降、周邊血管阻力增加等變化,可能造成肝腎等重要器官損害。
妊娠高血壓,恐引發危險的「子癲前症」
若控制不當,會發展成更危險的「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症狀包括:
血壓持續上升
全身水腫
尿中出現蛋白質(蛋白尿)
頭痛、視力模糊、噁心、上腹痛
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胎盤鈣化、胎盤剝離、胎兒體重過低、生長遲滯,甚至出現早產或胎死腹中的悲劇。因此對於妊娠高血壓需特別謹慎處理。
中醫如何看待妊娠高血壓?虛實辨證,內外兼治
在中醫理論中,妊娠高血壓可歸類於「子暈」、「子眩」、「子腫」、「子癇」等範疇。根據患者體質和症狀差異,中醫會將病情分為虛證與實證兩種治療方向。
虛證:肝腎陰虛、陰血不足
孕期陰血下聚養胎,若孕婦本身體質偏虛,導致陰虛不能制陽,進而引發肝陽上亢、頭暈頭痛、血壓升高。
治療方向:滋陰潛陽,例如使用天麻、鉤藤、知母、黃柏等中藥材。
實證:肝火旺盛、氣鬱化火
孕婦情緒壓力大,肝氣鬱結,容易化火上擾,導致風陽上擾,血壓上升。
治療方向:平肝熄風,例如柴胡、黃芩、龍膽草等,疏肝理氣。
此外,若孕婦合併有明顯水腫,中醫會加強健脾利水,使用茯苓、澤瀉、豬苓等幫助排除體內濕氣,同時酌加補腎固胎藥材如杜仲、續斷,以保胎安胎。
針灸與耳穴療法:安全又見效
針灸在臨床上也常用於協助降壓,常見穴位包括:
百會穴:穩定神志、調和陽氣
風池穴:平肝熄風、降血壓
太衝穴:疏肝解鬱
若孕婦害怕針刺,也可使用「王不留行子」貼敷在耳穴如耳神門、降壓溝、降壓穴上,配合指腹輕壓刺激,每天2~3次,也有穩壓效果。
延伸閱讀 懷孕初期出血怎麼辦?血量、顏色分辨5大出血原因與調養方法
從生活中穩定血壓,飲食、情緒與姿勢
妊娠高血壓除了靠藥物與針灸控制,更應從日常生活細節中著手,以下三大生活關鍵不可忽視:
飲食調整:多鉀低鈉、補足蛋白
多吃含鉀食物:如香蕉、奇異果、菠菜、空心菜,有助於排鈉降壓
補充優質蛋白質:雞肉、魚肉、豆腐可維持胎兒發育
避免高鹽、高油食物:過多鹽分容易導致水腫與血壓上升
多喝水:維持血液循環與代謝順暢
情緒管理:減壓就是穩壓
長期壓力會造成交感神經興奮,促使血壓升高。建議孕婦透過冥想、瑜伽、呼吸訓練或輕音樂放鬆情緒。家人也應給予支持,減少心理壓力。
姿勢調整:左側臥能改善胎盤血流
躺臥休息時建議採用左側臥姿勢,可減少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促進胎盤血流,降低胎兒缺氧風險。每天保持足夠休息、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也是控制血壓的重要環節。
中醫推薦:杜仲續斷茶,安胎又降壓
血壓輕微升高的孕婦,可在中醫師評估下適量飲用「杜仲續斷茶」。這兩味藥材皆具有:
補腎安胎
強筋健骨
降壓養肝
沖泡方式很簡單,只要取杜仲與續斷各3克,加熱水沖泡當茶飲,每日一次,有助穩定血壓、安定情緒。
妊娠高血壓雖然常見,但不容忽視。從血壓監測、症狀辨識到飲食、情緒與中醫調理,都是維護孕期健康的重要一環。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控制,就能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為媽媽與寶寶創造最安全的環境。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