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營養補充該怎麼選?從第一罐開始,到不同年齡的補充建議
吃營養品儼然成為現代人的日常必須之一!不只是為了健康,或是為了精神,甚至是為了氣色。
就在全民瘋吃營養補給的當下,男性營養品市場與女性相較之下,狀況為何?營養師夏子雯就說到,不論是從市面上產品的多樣性,還是從消費者的主動參與程度,女性在營養補給上往往更為積極。
女性營養品涵蓋從青春期調理、肌膚保養、孕期營養到更年期照護等不同階段,產品選擇,也多以生活情境與情感訴求出發。
至於男性營養市場,則隨著生活壓力上升、健身風氣盛行,以及社會開始關注男性心理健康,男性也必較願意正視自己的健康需求。不過,基本上還是以基本的綜合維生素、B群補充為主。整體而言,男性仍然偏向「需求導向型」消費,也就是等到真的感覺累了、出問題了,才會想到應該開始吃營養品了。
男性第一罐補充的營養品是什麼?
對多數男性來說,第一罐開始補充的營養品往往是「綜合維生素」。
原因很簡單,這類產品簡單明瞭,主打「補足日常所需營養」,適合忙碌、飲食不規律的現代人。不需要太多的知識背景,也沒有明顯副作用,讓它成為初學者的首選。
除了綜合維生素之外,對於有運動習慣的男性而言,「乳清蛋白」等高蛋白粉,常是進入營養補充世界的第二步。無論是增肌、恢復體力,或是單純補充蛋白質,都讓高蛋白粉成為運動族群的好夥伴。另外,在感到疲憊、壓力大時,許多男性也會開始補充「B群」來提升精神與代謝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鋅」在男性營養品中佔有重要地位。鋅與睪固酮生成、免疫力與前列腺健康息息相關,當出現免疫力低下或性功能下降時,補鋅也常成為第一個動作。
不同年齡層男性,該怎麼補充營養品?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營養需求也隨之改變。
20歲的年輕男性通常正值學業或初入職場,作息不穩、熬夜、飲食外食比例高,這時期應該以「打好基礎」為主。補充綜合維他命、鋅、B群,是維持身體基本機能的好方式。
不過,夏子雯也提醒說到,隨著3C的盛行,用眼過度的情況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她就說到補充葉黃素已經刻不容緩;同時,從年輕就開始幫自己補骨本吧,鈣的補充也建議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
30歲的男性,通常已進入職場穩定期,有些也開始成家立業。這個階段壓力變大、睡眠品質下降,而且外食機率高,身體開始出現初老徵兆,例如容易疲倦、注意力下降、免疫力不佳等狀況。建議可加入「Omega-3(魚油)」來抗發炎、保護心血管與代謝功能,提升精力與專注力。
到了40歲,身體的修復與代謝能力明顯走下坡。這時期補充營養品的目標應以抗老化、維持活力與預防慢性疾病為主。維生素D與鈣可強化骨骼健康,但也別忘了鎂能調節鈣、魚油持續保護心血管,而且因外食多、蔬菜容易攝取不足,建議將膳食纖維粉,納入日常的補充。
爸爸有需要特別補充的營養補給品?
為人父之後,男性面臨的壓力不只是來自職場,還多了家庭、經濟、育兒的多重責任。這種複合性壓力下,身體往往更容易出現失眠、疲倦、免疫力低下、情緒低落等狀況。這時候,營養補充就不再只是「有沒有吃」,而是「吃得對不對」。
爸爸族群特別建議補充綜合維生素,幫助神經系統穩定與調控壓力;Omega-3 有助抗發炎、提升情緒與心血管保護;Q10 可支持心臟健康與提升能量代謝;而維生素D、鋅與前列腺保健配方(如南瓜籽、番茄紅素)則是中年男性不可忽略的重要營養素。而有運動的爸爸,高蛋白粉與瑪卡都可以適時補充。
延伸閱讀 :隨時補充這9種營養品!魚油適合孕期補充,葉黃素需要長期吃才有效
男性在飲食上應該特別補充什麼嗎?
營養補充品雖然方便,但仍無法完全取代均衡飲食。所以,適時地靠飲食來進補,也是不錯的方式。
現代男性常見的營養缺口包括:鋅、Omega-3脂肪酸、鎂、維生素D與膳食纖維。這些營養素其實可以從日常食物中獲得,但問題在於大多數男性飲食習慣,偏重油花多、口感軟嫩的肉類、油炸、加工食品,而蔬菜水果與海鮮魚類攝取量卻偏低。
建議男性平時可適量挑選瘦的紅肉、牡蠣、南瓜籽來補鋅,多吃鮭魚、鯖魚、亞麻仁籽等食物補Omega-3,同時確保每天至少三份蔬菜與兩份水果攝取,補足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澱粉來源可選擇全穀雜糧類,控制好堅果類的攝取量也很重要;維生素D雖從曬太陽可獲得,但日照不足的狀況下,建議可改從飲食或保健品補充,來補足夠的維生素D。
給爸爸的的健康地雷提醒
對於已經有固定保健習慣的爸爸們,搭配營養補充時也要注意時間與劑量的安排。像是綜合維生素與B群,可在早餐後服用,有助於一天的精神與代謝。魚油與CoQ10,則建議餐後食用,吸收效果更佳。
要特別提醒的是,不要過度依賴單一營養素,例如鋅攝取過量會影響銅的吸收;若有服用藥物,如降血壓、阿斯匹靈等,則補充魚油或其他營養品前需與醫師討論,以免有相互作用。
最後,營養補充應搭配健康飲食、運動與規律作息,才是維持男性長期健康的正道。
如果你是剛開始接觸營養補充的男性,或正在思考為人父後該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不妨從最基礎的營養素開始,給自己一個重新整理的起點。畢竟,照顧好自己,才有餘裕照顧家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