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主要危險因子、第一級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家庭內部感染是重要來源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的第8位,每年約有超過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亡。雖然胃癌並非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但其致死率仍不容忽視,尤其在診斷發現時,常已屬於中晚期,導致治療成效受限。
醫學研究指出,造成胃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有高達8至9成與「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簡稱HP)感染有關。
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能在強酸環境下存活的「革蘭氏陰性螺旋狀細菌」。其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分泌「尿素酶」,分解胃中的尿素並產生氨,形成局部鹼性環境,讓自己得以在胃酸中生存。
HP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胃黏膜結構變性,進一步演變成癌前病變。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4年就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顯示其在胃癌發生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約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是目前最可被預防、也最需要重視的胃癌危險因子。
傳染途徑與感染風險
HP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其中「家庭內部感染」是重要來源。例如共用碗筷、湯匙、杯子,或親子間的口對口餵食,都可能成為傳染途徑。這也是為什麼公共衛生專家強調「公筷母匙」與「避免共杯」的重要性。
此外,不良飲食與生活習慣也會加重胃癌風險。醃漬食物中常含有硝酸鹽,經體內轉化可能生成致癌物質;吸菸和過度飲酒則會損害胃黏膜,增加癌變機率。相反地,新鮮蔬菜與水果富含抗氧化物,有助於抵抗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降低癌變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病程演變
HP感染初期,患者可能僅有輕微的胃部不適,如胃脹、泛酸或偶發性胃痛,往往容易忽略。但隨著感染持續,會引發慢性胃炎,部分患者進一步發展為萎縮性胃炎與腸化生等癌前病變。這些病變若未能及時偵測與治療,最終可能進展為胃癌。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感染HP的人都會罹癌,但感染是最重要的「必要條件」。因此,透過早期檢測與除菌治療,能有效阻斷病程,降低胃癌風險。
延伸閱讀: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世代中,預計將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76%與這件事有關
如何檢測幽門螺旋桿菌?
現行的檢測方法分為「非侵入性」與「侵入性」兩大類。
非侵入性檢測
包括碳13尿素呼氣測試,以及糞便抗原檢測,這些方法簡單、快速、無痛,適合初篩。
侵入性檢測
則需透過胃鏡切片,醫師可直接觀察胃黏膜,並做病理與細菌學檢驗,適用於高風險族群或有症狀者。若檢測為HP陽性,並不代表立即罹癌,但需攜帶檢驗報告回診,並在醫師指示下接受除菌治療。
除菌治療的重要性
HP除菌治療通常以「抗生素合併抑酸劑」為主,療程約7至14天。治療成功後,不僅能降低胃癌風險,也能改善胃炎與潰瘍症狀。
根據研究,完成除菌治療的人,未來罹患胃癌的風險顯著下降。若家中有共同生活者,也建議一併檢測與治療,以避免再度感染。
保「胃」健康的五大招
國民健康署呼籲,預防胃癌除了檢測與治療HP,還應從日常生活著手,落實「保胃五招」:
-
均衡飲食:少吃醃漬、燒烤與高鹽食物,多攝取新鮮蔬果。
-
良好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避免狼吞虎嚥與暴飲暴食。
-
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與免疫功能。
-
遠離危險因子:戒菸、避免檳榔與過量飲酒。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食與不潔食物,並落實公筷母匙。
此外,一旦出現反覆胃痛、消化不良或體重莫名下降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最主要、也最可預防的危險因子。透過檢測與除菌治療,加上健康生活型態,就能有效降低胃癌風險。胃癌雖然可怕,但只要提升警覺、積極檢測,就能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延伸閱讀
.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台灣「不抽菸」女性「肺腺癌」比例高!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有症狀通常都是晚期且死亡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