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世代中,預計將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76%與這件事有關
醫師張家銘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原因,尤其2008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中,預估將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亞洲。該菌會引發慢性發炎與DNA損傷,最終導致癌變。預防關鍵在於生活習慣,如避免共用筷子、杯子、牙刷,避免生食及飲用未煮沸的水。若家族有感染史,應及早檢查並治療。
亞洲正面臨潛在的胃癌風暴。醫師張家銘警告,根據最新研究,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世代中,預計將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76%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且三分之二的病例將集中於亞洲地區。他提醒民眾,改掉一些日常「NG行為」,將有助降低感染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潛伏體內
張家銘在其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中指出,根據2025年《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發表的研究,幽門螺旋桿菌依舊是全球胃癌的主要元兇。他強調,這不再只是老年人的疾病,許多年輕人從小感染後毫無自覺,卻已埋下日後罹癌的種子。
發炎像「慢火燉煮」,基因守門人失守
張家銘解釋,幽門螺旋桿菌的CagA蛋白能激活體內的慢性發炎機制,讓胃部長期處於「低度燃燒」的狀態。這不只讓胃細胞受損,也會抑制原本負責防癌的基因表現,像是P53這類的「基因守門人」一旦失守,細胞便開始不受控地變異,為癌變鋪路。
他指出,幽門螺旋桿菌還會釋出大量活性氧,破壞DNA、引發突變,一旦細胞的自我修復系統無法應對,胃癌就可能悄然發生。
延伸閱讀:作息混亂、壓力緊張引發胃痛?維持5個日常好習慣,讓胃痛不再反覆發作
降低感染風險,從生活細節做起
想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其實並不困難,關鍵在於日常習慣的改變。張家銘建議:
-
共餐時使用公筷母匙,避免與他人共用筷子、杯子與牙刷。
-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材,尤其是生魚片、來路不明的生食。
-
飲水應煮沸或選用瓶裝水,降低細菌從水源進入體內的機會。

提早檢查與治療,把握根除時機
如果家人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或家族有胃癌病史,應主動安排篩檢。張家銘提醒,等到症狀出現再就醫往往已經太晚,若曾有胃潰瘍或長期消化不良,也應列為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不容忽視。
即使已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目前也有成熟的「根除療法」,透過抗生素合併胃藥,大多數人可成功清除病菌,遠離胃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