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寶寶分離焦慮怎麼辦?新手爸媽該懂的4種跡象,讓你理解寶寶的情緒訊號

寶寶分離焦慮怎麼辦?新手爸媽該懂的4種跡象,讓你理解寶寶的情緒訊號

對許多新手爸媽來說,育兒的旅程有如雲霄飛車,時而甜蜜,時而疲憊,尤其當寶寶開始出現「只黏媽媽、不讓人抱、只要你離開就哭個不停」的情況時,更是讓人心力交瘁。但其實,這樣的行為往往不是寶寶任性,也不是你教不好,而是他正在經歷一段「分離焦慮」的成長過程。

文章目錄

分離焦慮,是一種寶寶在發展過程中極為正常的情緒反應,通常發生在6個月至3歲之間,尤其在9到18個月時最為明顯。 

這個階段的寶寶對照顧者的依賴變得更深,而他們的認知能力尚未成熟,在他們的心中,看不到你,就等於你不見了,甚至可能永遠都不會回來。這樣的想法,對他們來說是極度不安與恐懼的。而到底甚麼是分離焦慮?爸媽應該如何看懂孩子情緒?

分離焦慮的真實樣貌,哭鬧、黏人、拒絕陌生人、難以入睡

分離焦慮

有些寶寶的分離焦慮表現得特別明顯。

像是只要一沒看到媽媽就立刻大哭,甚至連媽媽去廁所都無法接受,必須開著門或抱著才能稍微安撫下來;也有寶寶只願意黏在主要照顧者的身上,被放下來就馬上情緒崩潰,怎麼抱也抱不回那份安定感。

有些孩子甚至會排斥陌生人,不但不讓抱,連對方輕輕碰一下都不願意,甚至只是陌生人的注視,就足以讓他們大哭起來。

這時的寶寶,情緒變得特別敏感,尤其在晚上入睡時更明顯。有些寶寶即便媽媽陪睡,等她一起身離開沒多久,就立刻驚醒、邊哭邊找人,彷彿睡夢中也在抓住那份安全感。

每個寶寶的分離焦慮,時間都不同

分離焦慮並非每個寶寶經歷的時間都相同。

如果寶寶從小習慣只有單一照顧者,像是只有媽媽或是祖父母,那麼他們對於「分離」的接受度會比較低,整個過程也可能拉得比較長。反之,若寶寶從小就由不同的家人輪流照顧,他們對於多樣的人際互動較為熟悉,通常分離焦慮的反應會較輕微,且適應得比較快,甚至可能兩個月內就建立起比較穩定的情緒反應。

如何幫助寶寶適應「暫時的分開」?

分離焦慮
雖然分離焦慮聽起來讓人焦慮,但這並不代表父母無能,也不需要感到挫敗。反而,這是寶寶愛你、信任你的證明。他們尚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哭泣和依賴來說:「我需要你」、「我不想你離開我」。

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在不傷害寶寶情緒的同時,引導他學習「分離」並非代表失去,而是一種新的情感練習呢?

1.讓寶寶有機會接觸他人與世界

白天時,不妨多帶寶寶出門接觸外界,例如去公園、參加親戚聚會或親子活動,讓他認識到「除了爸爸媽媽之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溫暖且值得信任的人」。

在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邀請信任的家人輪流照顧寶寶。當寶寶因不熟悉而情緒不穩時,父母不必急著接手,而是用溫柔堅定的眼神與語氣告訴寶寶:「這位阿姨會照顧你,你是安全的,媽媽等等就回來。」

2.建立「物體恆存」的安全感

當寶寶開始有認知能力時,父母可以試著在離開寶寶視線時保持聲音,像是在嬰兒房門口說:「媽媽在這裡喔,等等就回來。」讓他慢慢理解「看不見的人,其實還在附近」,慢慢減少不安感。

3.練習漸進式分離,從短時間開始

與寶寶短暫分開,從幾分鐘、半小時、一小時開始,逐漸延長時間,讓他從短暫的分離中累積成功經驗。尤其是晚上,建議從培養獨立入睡的習慣著手。

4.小物品,能大大安撫寶寶情緒

在實際照護過程中,也可以透過一些貼心的小方法來減輕分離焦慮。例如在寶寶外出或被托育時,帶上一兩樣他喜歡的小物品,如安撫巾、玩偶等,這些熟悉的氣味與觸感會給他帶來安全感。

5.每一次與寶寶分離,都要記得說「再見」

此外,每一次與寶寶分離,都要記得說「再見」。這不是單純的形式,而是一種信任的建立。讓寶寶知道你會離開,但也會回來。你可以說:「媽媽要去上班囉,等太陽下山就回來。」這樣的預告會讓寶寶慢慢學會等待,也減少因突如其來的離開所產生的恐懼。

分離焦慮雖然辛苦,但它並不是壞事。

它是一種情感的證明,是寶寶第一次用全心全意的方式愛上你。而你要做的,不是急著讓他長大,而是用耐心與溫柔,陪他慢慢學習放手。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寶寶走路甚麼時候最好 ! 太早站太早走好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觀念正確才重要
「依附關係圖鑑」測驗你做了嗎?四種情感關係你是哪一種?經常「搞消失」竟然是這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