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寶寶像無尾熊一樣黏緊緊 ! 改善寶寶「分離焦慮」,就從這4點做起!

寶寶像無尾熊一樣黏緊緊 ! 改善寶寶「分離焦慮」,就從這4點做起!

寶寶黏人是分離焦慮的常見表現,為什麼嬰幼兒會有分離焦慮?又該如何照顧及幫助寶寶克服呢?

文章目錄

抗拒分離、哭鬧或者緊黏著主要照顧者,這些都是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陳韻如臨床心理師就觀察說,孩子的焦慮反應,可以經過照顧者適當安撫和引導,並且隨著時間適應環境後,這些反應都會逐漸減緩。

不過,每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先天對新環境接納和適應的速度以及親子互動、教養方式的不同,也都會影響孩子焦慮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陳韻如臨床心理師提醒,若發覺孩子分離焦慮反應較同齡孩子強烈、持久,且一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例如:激烈哭泣至嘔吐、自傷或傷人,頻繁抱怨身體不適,拒絕參與各項日常活動,像是不想上學、不願自己睡覺、不想和其他孩子玩等情況,尤其三歲以後仍然如此,建議考量專業醫療加入協助。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症

下列四點可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的情緒反應:

1.照顧者的心態調整

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的階段,照顧者同樣也可能有分離焦慮的表現,像是與孩子分離時,照顧者可能覺得不捨,擔憂孩子受傷、哭鬧或有情緒反應。這時候照顧者若是過度焦慮,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感受到照顧者的緊張不安,進而會變得更加倚賴。

除此之外,若照顧者過於保護,可能會減少孩子嘗試探索、學習適應以及與人互動的機會。因此,照顧者的心態調整就很重要,無論是離開或重逢時,要保持平穩情緒,應該適度地放手。

2.給予足夠安全感

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也能有效減緩分離焦慮的情緒。

陳韻如臨床心理師提到,常見孩子在剛開始探索環境時,會往前走幾步或玩一會兒,又不安地回頭確認照顧者是否還在,或者尋求照顧者擁抱。這個時候可以藉由照顧者適時的安撫,協助孩子累積足夠的安全感,使孩子日後更有自信地面對分離、探索環境。

安撫孩子情緒的方式,也能透過與孩子短暫分離時,持續以溫柔語氣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知道照顧者還在身邊,使孩子比較安心,並且也能從中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另外,幼兒在學習調適環境的過程中,照顧者可以幫助孩子帶著熟悉或喜愛的物品,滿足安全感,協助孩子安撫自身情緒。

3.循序漸進地練習

分離焦慮症

無論將孩子交給保母照顧,或是送去幼兒園,分離的那一刻總是很煎熬,陳韻如臨床心理師建議,協助孩子練習獨立、減緩分離焦慮,可掌握循序漸進的重要原則,照顧者可以先溫和地帶領孩子接近和嘗試新事物,避免馬上強迫分離。

例如:若要交由保母照顧,第一步,主要照顧者可以請保母到家中,先與孩子互相熟悉,與孩子玩遊戲,讓孩子有開心的經驗;第二步,照顧者偕同孩子一起到保母家,慢慢試著交由保母照顧,但照顧者仍然在旁陪同;第三步,照顧者可以先暫時離開一陣子,之後再把離開的時間拉長,讓孩子一步步在微小的變動幅度下逐漸習慣、體會愉悅的探索或互動經驗。

循序漸進地練習,促使孩子有成功的分離經驗,日後面對分離也較能夠適應。

4. 遵守與孩子的約定

不妨提前帶孩子熟悉幼兒園或者保母家等陌生環境,抑或對2歲以上較大的孩子,用簡單的字句與他溝通、幫忙做心理準備,例如:事先告知有誰會參與、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或有什麼好玩的玩具等,孩子對能預期的事情較能感受到安心,進而提升孩子參與的意願。

除此之外,陳韻如臨床心理師叮嚀,無論送孩子去哪,都千萬不要不告而別,或是偷偷離開,因為當孩子發現後,反而更容易加深照顧者會突然不見的不安全感,造成下次更難分離的狀況,建議應該與孩子事先約定,告訴他什麼時候會來接,並且一定要說到做到。

雖然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哭,但是經過反覆的練習,就會逐漸習慣,另外,照顧者去接孩子時,也可以適時鼓勵孩子,像是對孩子說:「媽媽剛剛不在這邊,你也玩得很開心啊!很棒喔!」藉此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心。

嬰幼兒分離焦慮時期

分離焦慮是嬰幼兒的正常發展過程。一般而言,6至8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1歲多達到高峰期,2歲後才逐漸減緩。

主要的原因是6個月後,寶寶的視覺以及記憶能力發展逐漸成熟,能夠開始區辨主要照顧者以及陌生人,並且與主要照顧者建立情感緊密的依附關係。然而,此階段的寶寶對於「物體恆存」概念還不夠純熟,因此,當主要照顧者離開寶寶的視線,寶寶的認知裡就會覺得照顧者消失、不存在了,進而導致焦慮的表現。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孩子生氣了怎麼辦?爆炸式生氣,多出現在高敏感孩子身上,而隱藏憤怒不承認生氣的原因,卻是這個
寶寶到底在哭什麼?在「父母學堂」讀懂寶寶情緒,寶寶自我情緒調節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