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染屈公病,胎兒在子宮內暴露於病毒,長大恐發展遲緩、自閉,醫師呼籲準媽媽落實防蚊措施
中國屈公病疫情升溫,醫師提醒孕婦提高警覺。國際研究顯示,即使胎兒未被病毒感染,仍可能因母體免疫反應導致語言遲緩、自閉症風險升高。孕晚期若病毒傳染胎兒,可能出現癲癇、腦水腫等急性神經症狀。防蚊為預防關鍵,民眾應特別注意。
近期中國屈公病病例增加,引起台灣關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提醒,孕婦對此病毒須格外小心。根據2025年4月發表於《Journal of Pediatrics》的研究,儘管屈公病毒不一定會垂直傳染給胎兒,但仍可能對胎兒神經發展造成長期影響。
胎兒未必染病,卻仍恐發展遲緩
研究追蹤巴西地區的新生兒,將母親曾感染屈公病、胎兒在子宮內暴露於病毒的嬰兒,與未暴露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
-
暴露組中20%語言發展遲緩(對照組為3%)
-
動作與認知協調能力明顯落後
-
約23%暴露組兒童自閉症篩檢呈陽性
關鍵在免疫反應而非病毒本身
儘管部分發展異常兒童未檢出病毒感染紀錄,專家認為問題可能出自於孕期的發炎反應。母體免疫系統的活化,可能改變子宮環境,干擾胎兒大腦發育,即便病毒未穿越胎盤,也可能造成損傷。
延伸閱讀:孕婦發燒急產嬰,新生兒「唇色發紺」險喪命!竟是感染「這1罕見兇猛腸病毒」,兒科部醫師提醒 : 大人症狀早期難以診斷預防
垂直傳播風險與嚴重併發症
若孕晚期出現病毒血症,垂直傳播風險增加。被感染的新生兒可能立即出現腦水腫、肌張力異常、吸吮困難、癲癇等症狀,後續更容易出現語言與學習發展遲緩等長期問題。
防蚊是最佳預防之道
吳昌騰強調,屈公病不只是造成關節劇痛,更可能影響胎兒與新生兒的神經發育。民眾,特別是準媽媽,應積極落實防蚊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