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半夜痛醒竟是這原因!中醫揭密抽筋真相,與舒緩三妙方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現代人普遍運動量不足,加上久坐、壓力大、飲食不均等習慣,導致肌肉緊繃與血液循環不良成為常態。這些隱性問題在懷孕期間會被放大,因體重與體液的增加,加上姿勢的改變,身體肌群負擔加重,容易引發抽筋等不適。
中醫認為,懷孕期間出現抽筋,與「肝血不足、血不榮筋」密切相關。肝主筋、脾主肌肉,若肝脾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肌肉自然容易產生拘急痙攣。再加上結構姿勢的變化,例如腹部隆起造成重心後移,進一步牽引腰背及下肢肌群,也使得抽筋機率增加。
透過中醫的辨證論治方式,不僅可以從內在調理肝脾功能,還能結合穴位按摩、食療與生活保健,有效改善抽筋問題,幫助孕婦恢復身體平衡,減輕孕期不適。
懷孕抽筋的兩大主因
在中醫臨床觀察中,懷孕抽筋的發生可分為兩大主因:
一、生理狀態的改變
隨著懷孕週數增加,孕婦體重與體液顯著上升,造成下肢負擔加重。血液循環因此變慢,電解質平衡也易出現紊亂,導致腓腸肌緊繃。在夜晚或天氣轉涼時,血管收縮、溫度下降,更容易誘發抽筋。
此外,妊娠水腫也會進一步壓迫循環系統,使得肌肉無法獲得足夠氧氣與養分供應,增加肌肉痙攣的可能。
二、結構姿勢的改變
懷孕期間,由於腹部隆起,為了保持平衡,孕婦會不自覺地將上半身後仰,導致腰背肌肉持續處於緊繃狀態。背部筋膜與下肢筋膜為連貫結構,當背部張力增加,容易牽引至大腿、小腿後側,造成整體肌筋膜緊張,進而引發抽筋。
肝血不足,脾氣虛弱,導致抽筋與痠痛
從中醫角度看,孕婦抽筋多屬「肝血不足」與「脾虛不運」的表現。肝主筋,其血能潤筋;脾主肌肉,為後天生化之源。若肝血無法濡養筋脈,筋肉便會拘急抽動;脾氣虛弱則會使肌肉失去滋養,導致抽筋與痠痛。
因此,中醫治療上會以健脾柔肝為基本原則,透過中藥調理氣血、補養肝血,並搭配飲食、穴位與日常調養,從根本改善孕期抽的問題。
茶飲、按摩與生活同步調理
透過中醫辨證調理、搭配日常保養與穴位按摩,不僅能有效舒緩不適,更能從根本改善身體失衡。
每日保健飲助放鬆:柔筋養肝茶
一款溫和保養的茶飲可輔助放鬆筋骨:
配方:炒白芍6g、炙甘草6g、枸杞3g、砂仁1g、陳皮1g
作法:將藥材放入300cc熱水中,悶泡約30分鐘,溫服,可反覆沖泡至無味。
功效:芍藥甘草湯有緩急止痛、柔肝養筋的功效,搭配枸杞、砂仁與陳皮,補肝血、理氣調中,適合孕期或平時易抽筋者作為日常保健飲。
舒緩穴位按摩:委中與承山
透過穴位按摩或熱敷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緊繃的狀況,
委中穴(膝窩中央)
功能:疏經通絡、放鬆腰腿肌群。
使用法:每日熱敷或按摩15~20分鐘,可減輕下背至小腿的筋膜張力。
承山穴(小腿腓腸肌下方凹陷處)
功能:舒緩腓腸肌痙攣與緊繃。
使用法:每日睡前按壓或熱敷15~20分鐘,有助預防夜間抽筋。
生活調養建議
為了有效預防抽筋,孕婦應從生活中多方面著手:
補充礦物質:每日攝取充足鈣、鎂、鉀等電解質,維持肌肉正常收縮功能。
溫水泡腳:每日晚間泡腳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與肌肉放鬆。
適度活動:如慢走、孕婦瑜伽等,有助增強腿部循環。
預防便秘:蔬果攝取充足,避免腸道擠壓下背,引發肌肉緊繃。
控制體重增加速度:避免因快速負重導致身體負擔過重。
懷孕抽筋雖常見,卻不應輕忽,準媽媽們若能在孕期建立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便能更從容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懷孕最快多久有症狀?」爸媽最想知道就是這個,這一週就有徵兆,更精準要等這個時候
.前置胎盤有4種,一張圖帶你秒懂 ! 四種孕媽咪懷孕狀況 , 可能提高孕期罹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