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發屈公病,醫師分享罕見嬰兒重症,嚴重時可能出現腦部感染或多重器官衰竭,嬰幼兒更須強化防蚊
中國屈公病疫情升溫,兒科醫師吳昌騰分享一名新生兒感染病例,臉色發黑、症狀嚴重,經檢驗確診感染屈公病。該病由蚊子傳播,症狀為高燒、皮疹、關節痛,嬰幼兒易引發肝衰竭、腦炎等重症。印度研究亦證實兒童感染後可能出現癲癇、器官衰竭,甚至需換肝。屈公病無特效藥,吳醫師呼籲暑期應強化防蚊措施,保護嬰幼兒遠離嚴重併發症風險。
中國屈公病疫情升溫,全球關注之際,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一起罕見新生兒病例。個案僅出生12天,出現發燒、不吃奶、哭鬧不止,且臉部膚色黯沉,鼻子與嘴唇發黑。初步懷疑為細菌感染,但經檢驗確認為感染屈公病病毒。由於母親為陰性,推測寶寶為出生後遭蚊子叮咬感染,凸顯嬰兒暴露風險不容小覷。
什麼是屈公病?由蚊子傳播的熱帶病毒病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又稱基孔肯亞熱,主要經由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傳播,病毒流行於亞洲與非洲地區。症狀包括突發高燒、皮疹、劇烈關節痛,雖然多數可自行康復,但嬰幼兒與年長者風險較高。嚴重者可能引發肝衰竭、腦部感染、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致命。
延伸閱讀:孩子也會感染屈公病?孩童典型症狀、預防關鍵與家長常見Q&A一次看懂
印度研究揭示兒童風險
2024年印度針對36名18歲以下屈公病重症患者的研究指出,所有患者皆發燒,逾七成出現紅疹,半數以上有癲癇發作。部分兒童出現嗜睡、呼吸困難、低血壓、肝衰竭,甚至罕見的血球吞噬症,顯示屈公病對兒童的潛在威脅不可輕忽,其中一名兒童更需進行肝臟移植保命。
無藥可醫,嬰幼兒更須強化防蚊
吳昌騰強調,屈公病目前無特效藥,雖多數患者可自癒,但嬰幼兒因免疫力不足,臨床症狀不典型易延誤診治,恐留下後遺症。民眾應提高防蚊意識,尤其在疫情熱區,更要避免嬰幼兒遭蚊叮。夏季為蚊蟲活躍期,全齡防蚊不可鬆懈。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