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都待在家玩手機、看電視,教育部籲每天做兩件事預防近視
教育部提醒暑假期間室內用眼時間增加,恐加劇學生近視。研究顯示,近視每增加250度,眼球後端拉長1公釐,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或黃斑部病變。專家建議落實「3010護眼原則」與「戶外活動120」,戶外自然光有助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軸變長。教育部呼籲家長與學校共同關注視力保健,定期檢查視力,避免假性近視惡化為永久性視損。
暑假天氣炎熱,許多學生長時間待在室內、使用手機與平板等3C產品,導致近視風險飆升。教育部國教署特別發文提醒,若未控制用眼時間,可能不僅近視加深,嚴重時甚至引發眼疾或視力喪失,家長應持續關注子女視力保健。
眼球變形,近視加深恐致不可逆損傷
「學生視力保健計畫」主持醫師吳佩昌指出,研究證實每增加250度近視,眼球後端就會拉長1公釐,造成視網膜變薄,猶如氣球吹大易破,恐導致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甚至失明。此外,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會讓睫狀肌緊繃,眼軸拉長,甚至形成俗稱「鬥雞眼」,一旦眼球變形將難以恢復。
延伸閱讀:孩子近視別慌!散瞳劑該不該點?提醒:點散瞳劑的目的不是預防近視,而是延緩近視惡化
戶外活動2小時,自然光有助抑制眼軸變長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天至少2小時、每週14小時的戶外活動,為預防近視的關鍵。自然光能促進視網膜分泌多巴胺,有助延緩眼球變長。暑假白天日照充足,是視力保健的黃金時段,家長應積極鼓勵孩子走出戶外。
3010護眼+戶外120
教育部強調,視力保健是長期且重要的健康投資,呼籲家長與學校合作落實「3010護眼原則」(每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及「戶外活動120」(每天戶外至少120分鐘)。並建議定期帶孩子檢查視力,及早發現、控制視力問題,為孩子打造清晰健康的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