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師團】我的孩子被告知有心雜音,該怎麼辦?兒心醫師:有心雜音未必心臟有問題,即使有先天性心臟病,預後大多良好
文章目錄

讀者的生活周遭可能都發生過以下這些故事:月子中心的兒科醫師告知媽媽小美,「寶寶有明顯心雜音,建議帶去給兒童心臟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小明今天收到兒子的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報告,其中在胸部檢查的部分被勾選「有心雜音,建議轉介到兒童心臟科門診做檢查」;在醫院候診區有位單獨就診的成年女性,因為健康檢查聽到心雜音,發現了心房中膈缺損,並且平安完成心導管手術,而現在懷孕了,想要來諮詢先天性心臟病遺傳的相關風險。
認識心雜音.不是「砰、砰」聲,而是「轟轟」或「呼呼」聲
當被醫師告知「有心雜音」時,請不要慌張。何謂「心雜音」?正常心音是心臟在收縮和舒張時會發出「砰、砰」的兩個聲響,這是正常的心音,第一心音由二尖瓣與三尖瓣膜關閉時產生的聲音,第二心音則為肺動脈瓣與主動脈瓣關閉。除了正常心音之外,如果再聽到其他聲音,像是「轟轟」或「呼呼」聲等,就稱為「心雜音」,可能是因為心臟瓣膜的異常、血管的狹窄或心臟組織的病變等,導致血液流動不暢或是過多,產生渦流現象。
聽到心雜音不代表心臟一定有問題,有些心臟血管的問題也不一定聽得到心雜音,須由相關專業兒科醫師進一步的詳細檢查,方能了解實際造成原因。
心雜音分兩種:功能性或病理性
心雜音大致可分為功能性或病理性的。功能性心雜音是指嬰幼兒或兒童的心臟結構和血流完全正常,卻出現的心雜音。這些是由於發燒感染、緊張焦慮、興奮、運動,或者其他任何可能導致心輸出量增加的狀況所產生。在醫師常規的聽診檢查中,約有三成多會被聽到,其中又以幼兒園孩童階段最為常見。
若心雜音較大聲或合併發紺、呼吸喘等症狀,則可能為先天性心臟病,例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瓣膜血管狹窄或逆流或更複雜的心臟病等。有些可以早在新生兒時期就被聽到,而一些則無任何明顯臨床症狀,成年後才被發現。另外一些生理現象,如:嚴重貧血、高血壓等,也會聽到病理性心雜音。
先天性心臟病粗分發紺性與非發紺性
先天性心臟病可以粗略分為發紺性(cyanotic)與非發紺性心臟病(Non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發紺性心臟病
當血液中含氧量低於90%,或去氧血紅素的濃度達到3.0到5.0 g/dL以上時,口鼻部皮膚、四肢末梢和指甲就會呈現紫藍色,稱為「發紺」。造成的原因可以為心臟、瓣膜或是血管結構異常,導致肺循環和體循環之間的血液混合,或者沒有足夠的血液進到肺部進行氧氣交換,從而導致含氧量低的血液流向全身,就會發紺。
最常見的發紺性心臟病是法洛氏四重症,其他像大血管轉位、單一心室、肺靜脈回流異常、右心室雙出口、三尖瓣或肺動脈閉鎖等,都是屬於發紺性心臟病。
非發紺性心臟病
非發紺性心臟病是指,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存在不正常的通道,導致高壓的充氧血(左)流到低壓的缺氧血(右)區域,臨床上不會造成血液含氧量顯著降低。但因左至右分流,心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泵血到其他臟器,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或是導致肺動脈承受更大的壓力,造成肺高壓。
常見包括心房中膈缺損(ASD)、心室中膈缺損(VSD)、開放性動脈導管(PDA)等。目前大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仍不明原因,少數可能與染色體異常、基因缺陷、或母體感染有關。
先天性心臟病雖令人聞之色變.但預後大多良好
先天性心臟病需由小兒心臟科醫師團隊完整檢查與擬定治療計畫。雖然令人聞之色變,但其預後大多是良好的。醫師通常會依照孩童的狀況安排相關檢查,例如:簡單、不痛、非侵襲性的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血管構造,以診斷心雜音可能代表的意義,並評估心臟的構造和功能。
當需要進一步治療前,會安排更精密的檢查,包括: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查,電腦斷層檢查來確定心臟血管結構與周邊器官組織之間的關係,用以保障手術的安全。
先天性心臟病治療3方式
先天性心臟病部分小型缺損有機會自行痊癒,而不能自癒者,則依照其疾病種類、嚴重程度以及患者個別狀況,治療的方式也不同。治療目標在於改善心臟的血液循環、減輕心臟負擔,並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可以分成以下3種方式:
內科治療
1.藥物治療:如利尿劑(減少心臟前負荷)、強心藥(增加心臟收縮力)、血管擴張劑(降低心臟後負荷)等。
2.生活管理:如限制水分和鹽分攝取、調整運動強度、保持適當體重等,有助於控制病情和預防併發症。一些特殊情況,例如:術前增加熱量攝取,則可搭配特殊配方奶,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給予執行。
介入性治療
透過穿入血管的導管,修補心臟缺陷,例如使用關閉器來治療心房中膈缺損(ASD)、心室中膈缺損(VSD)、開放性動脈導管(PDA),或利用氣球擴張狹窄瓣膜或是血管,放入血管支架支撐狹窄處,或是藉由心導管放置人工瓣膜。
外科手術治療
透過手術修補心臟缺陷,例如:法洛氏四重症、巨大心室中膈缺損等。而對於心臟缺陷嚴重且無法修復的患者,可能需要心臟移植。另外,心臟起搏器(Pacemaker)或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CD)是使用於嚴重心律不整或有致死性心律不整風險的患者,以維持正常心律。
心臟病兒童居家照護.務必定期回診與按時接種疫苗
居家照護心臟病兒童,除了定期回診檢查,追蹤心臟功能和病情變化外,還需要按照醫師指示服藥,預防相關併發症,包括心內膜炎、肺高壓,注意口腔衛生等。在適當環境下多鼓勵孩子參與能力範圍的活動,保持身心健康。
因為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其感染後更容易出現病情惡化,尤其流感或是肺炎,因此,按時接種疫苗是很重要的。兒童常規疫苗都應施打,除非有特殊禁忌,如:術後心臟功能未恢復、特殊族群(如: DiGeorge Syndrome 缺乏胸腺細胞),或是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時,醫師會視情況延後施打或是避免活性減毒疫苗。
而若寶寶有心臟病合併心臟衰竭,需要使用兩種以上抗心臟衰竭藥物來控制症狀,或是有明顯心臟擴大、生長曲線小於3%的發展遲緩問題,上述三項條件符合至少兩項,可每個月接受一次健保RSV單株抗體(Palivizumab)注射,直到一歲或是接受矯正手術為止,最多可施打六次。
多數心雜音是無害的,功能性心雜音有機會隨著年紀長大消失,病理性則需找尋原因並且給予因應的治療。即使確診有先天性心臟病,依照台灣現代醫療的進步,預後大多良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且定期回診追蹤,才能讓孩子健康平安長大。
謝宛諭醫師
現任╱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兒童內科(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
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臟內科總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住院醫師
學歷╱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學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