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離焦慮是成長中的正常歷程!擬一套適合孩子的「分離策略」保護好孩子對關係的期待
孩子最常出現分離焦慮的年齡大約是 6個月到3歲之間,現在孩子到幼兒園的時間逐年提早,特別針對 1歲半到3歲半幼兒,擬出常見分離焦慮的處理策略,從日常安排、心理準備到實際分離行為的應對,讓新手爸媽學會保護好孩子對關係的不安與期待。
「分離焦慮」在心理發展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現象,尤其在嬰幼兒階段相當常見。它反映出孩子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情感,但照顧者若未適當引導與處理,可能讓孩子演變為未來更嚴重的焦慮問題,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日常中的安全感累積:讓預防勝於補救
「預防勝於補救」一向是育兒教養裡很重要的一環觀念。先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孩子對你的信任與預測性,這會讓孩子覺得分離不那麼可怕。首先,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與固定作息,孩子會因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產生穩定感而心安。再來,給予飽滿的情緒語言,讓孩子熟悉「思念」、「害怕」、「安心」等情緒名詞,可以自然幫助他以語言表達自己,取代哭鬧。最後,製造短暫分離的小機會,並口頭告訴孩子如「媽媽去拿個水,等一下就回來喔」並落實這個提醒,讓孩子知道「分離式短暫的而不感到焦慮」!
心理準備與預告儀式:讓分離可以被預期
為孩子建立一套「分離前的小儀式」,這不僅能安撫孩子,也讓分離充滿意義感。例如,可以用故事書或繪本說明分離,挑選關於「短暫分離的相關主題」讓孩子熟悉。再來,大人需要提早預告即將發生的分離,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同時,建立分離前的儀式動作,像是親親、擁抱、一句密語等等,讓孩子每次在分離前都能感受到關愛。
實際分離當下的應對:關鍵時刻的處理方式
當真正要與孩子分開的當下,最需要大人「情緒穩定與一致性」!大人切記不要偷偷離開,反而要真誠但簡潔地跟孩子說明這短暫的分離。說明方式簡短而不拖泥帶水的道別,更避免回頭多次、重複說再見,同時允許孩子哭泣但不要急著安撫與逃避。最後加強與照顧者配合,例如讓孩子畫畫、玩玩具、唱歌,協助過渡當下情緒。
回家後的修復與正向強化:可加強孩子的內在安全感
最後,要讓孩子知道分離不是只有「離開」還包含「重聚」。重聚時的情緒處理與正向回饋,會強化孩子下次更穩定地分開。可以多與孩子聊聊,分享他分離期間做了什麼;稱讚他分離時的勇敢與努力;給予孩子分離與重聚這段時間行為表現的鼓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