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omself> 深夜me time> 外國爸媽風行「微醺育兒法」:先記得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大人,才能溫柔面對孩子崩潰

外國爸媽風行「微醺育兒法」:先記得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大人,才能溫柔面對孩子崩潰

當爸媽的壓力常常無處宣洩,除了泡澡、冥想,現在越來越多外國爸媽開始實行「微醺育兒法」——在孩子入睡後,給自己一點小酌時間,找回被遺忘的自我。這不是鼓勵喝酒,而是一種自我界線的修復儀式。來看微醺育兒的背後原因、常見做法與安全原則,幫助爸媽在忙碌育兒中也能留一點空間給自己。

文章目錄

每天都在處理吵鬧、餵飯、哄睡、收玩具,當父母的情緒也需要「一個出口」。有人靠運動、有人靠冥想,但也有越來越多爸媽,在孩子睡著後,悄悄倒上一杯酒,給自己一點「微醺喘息」。

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記得:我不只是父母,我也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大人。

這樣的「微醺育兒法」,正在成為現代爸媽的身心修復儀式。適度小酌,可能不只是紓壓,更是一種自我界線的回復,也是一種柔軟的生活儀式,讓你暫時離開責任的巨浪,回到「自己」這個島嶼。

為什麼父母需要「自己的儀式感」?

育兒累

根據美國公共衛生專家 Vivek Murthy 指出,現代父母正處於「全時段負荷」狀態——睡眠不足、工作家庭兩頭燒、情緒內耗嚴重。更別說在社群媒體的比較文化下,父母不只身體累,心理也被「應該要」壓得喘不過氣。

而持續處在這樣的「生存模式」中,會讓人失去生活感、失去自我,也讓照顧孩子這件事變得更加消耗。

一位媽媽這樣說:「我不是為了喝酒,而是為了在喝酒那10分鐘內,只需要做自己,不是誰的媽媽、誰的太太、不是行政助理或煮飯婆,我只是我。」

這樣的心聲,為什麼會引起共鳴?因為我們都知道,那種「好久沒一個人靜下來」的感覺,真的會壓垮一個人。

原本是為了舒壓,意外找到與自我重新連結的方式

多數爸媽在育兒路上,都曾歷經以下的挑戰:

  • 長期睡眠剝奪:即使孩子已經睡著,你的大腦還在打開待辦清單

  • 工作與育兒雙重壓力:白天上班壓力山大,晚上回家繼續當司機、廚師、故事機

  • 社群媒體焦慮:一邊看著別人家的完美育兒生活,一邊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 孤獨與失去自我:在孩子與家庭的需要中日復一日,彷彿「我」這個人被暫停了

但有些爸媽發現,在一天結束後倒一小杯酒,竟能讓情緒重新 reset,也讓「我」再次浮出水面。

他們這樣說:「微醺後,我能更溫柔地當媽/當爸」

微醺

「看孩子鬧脾氣,我不會馬上爆炸,而是能多撐一秒,再說話。」

「終於有個晚上,不用聽小孩聲音,只聽到紅酒滑過杯壁的聲音,靜得讓我想哭。」

「那一小口清酒,讓我找回一點生活的美感。就像打開了一扇窗,提醒我:我是有感官、有情緒、有生命的人。」

微醺後,他們感受到的變化:

改善心情:多了輕鬆與感知力

許多爸媽表示,小酌之後心情變得柔軟許多,不再對生活處處設防,也更容易察覺美好。

一位媽媽形容:「你看著孩子,會突然覺得:『天啊,你怎麼那麼可愛?』那種小細節突然變得閃閃發亮。」

專注力提升:從混亂中找到秩序

不少人也提到,小酌後能更專注地完成家事、整理情緒,甚至與伴侶溝通更順。「我開始把孩子睡前的吵鬧看成一種儀式,而不是麻煩。情緒上,能撐住了。」

創造力與思維彈性增加

微醺的狀態像是關掉大腦的嘈雜模式,讓人更容易從不同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甚至產生更柔和的應對方式。

「我學會說:『你現在是不是累了?我們可以怎麼做?』而不是『你怎麼又這樣!』」

微醺的界線怎麼拿捏?安全原則請記得:

  • 孩子醒著、需要你照顧時不喝
    無論是夜奶、洗澡還是陪玩,只要孩子仍需你反應快速,請保持清醒。

  • 微醺是短暫儀式,不是長期依賴
    如果發現自己天天都等不及那杯酒,那可能已經超出了紓壓,而是尋求「逃避」。

  • 酒瓶請妥善放置,避免兒童誤飲
    使用上鎖櫃子、放高處,避免孩子好奇打開而發生危險。

  • 懷孕與哺乳期間不建議飲酒
    有些媽媽會為了「母乳清除期」設計飲酒時間,但仍需嚴格評估風險與間隔時間。

  • 若你發現自己需要越喝越多才能放鬆,請尋求心理支持資源
    尋找心理師、社工、支持社群,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對自己負責。

爸媽不是聖人,也有資格好好過夜晚

「微醺育兒法」並不是鼓勵喝酒,而是提醒我們:「照顧孩子」這件事,本來就需要被照顧的「你」先站穩。

或許對你來說,療癒的是香氛蠟燭、手沖咖啡、熱湯泡腳;也可能是孩子睡著後那一杯輕酒。
無論選擇什麼,只要是安全的、讓你回到自己,那就是對的自我照顧。你不必一直撐著。偶爾喘息一下,也是一種愛孩子的方式。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微醺是保持感情的催化劑!研究指出一起喝酒的伴侶更幸福!8招能維持婚姻保鮮期

媽媽不再「心好累」,緊張神經與壓抑情緒,就靠以下5招減壓技巧來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