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好爸爸俱樂部> 好爸爸俱樂部> 瑞典「拿鐵爸爸」是怎麼烘焙出來的?台灣能仿效嗎?

瑞典「拿鐵爸爸」是怎麼烘焙出來的?台灣能仿效嗎?

「拿鐵爸爸」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穿著時髦或笑容親切,而是在日常中「真正撐起了育兒重量」。台灣的爸爸們準備好了嗎?

文章目錄

近年來,「拿鐵爸爸」(Latte Dad)這個詞在台灣悄悄竄紅。帶娃去咖啡廳、幫孩子換尿布、熟練背巾、熱衷親子共讀……這些過去被認為是「媽媽專屬」的日常,在瑞典已經是街頭常態。你甚至會在平日上午的公園、超市、兒童圖書館看到一群風格各異的爸爸,一邊推著嬰兒車,一邊端著熱拿鐵,談天、餵奶、哄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分:全職育兒爸爸,也被戲稱為「拿鐵爸爸」。

乍聽之下像是行銷形象操作,其實這個文化背後藏著超過半世紀的家庭政策布局,是瑞典政府一步步「烘焙」出來的社會變革成果。

不是因為帥,是因為政策給了爸爸機會「上場」

爸爸

所謂的「Latte Dad」,最初是一種帶有嘲諷意味的說法。瑞典老人家看著一群年輕男人在咖啡館裡邊喝拿鐵邊餵寶寶,覺得「怎麼這些爸爸不去上班、整天混咖啡店?」但這樣的嘲諷隨著時間發酵,反倒成了一種肯定育兒參與的文化代稱。

這樣的轉變,源於瑞典自1974年起推行的共享育嬰假制度。爸爸媽媽可以共享480天的帶薪育嬰假,每對父母都可以依照意願分配,但必須由雙方共同使用才能領滿,否則未請完的假期會被「作廢」,這讓爸爸若不請假,等於讓整體家庭福利打了折扣。

從1%到30%,瑞典爸爸請育嬰假的比例在過去幾十年間穩定上升,甚至成為一種「現代男子氣概」的象徵。根據瑞典社會保險署統計,爸爸請育嬰假的普及也顯著降低了男性酒精成癮與精神壓力導致的住院率,讓照顧者角色不再由女性獨自承擔,也形塑出更健康的家庭互動模式。

帶孩子不是陪玩,是一場全職修練

「拿鐵爸爸」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穿著時髦或笑容親切,而是在日常中「真正撐起了育兒重量」。從攝影師Johan Bävman拍攝的攝影集《Swedish Dads》到《衛報》記者Richard Orange的親身體驗,我們看見的不是「媽媽變成爸爸」,而是「爸爸終於走進現場」。

橫跨書房、廚房、浴室、超市,帶孩子不只是親密互動,更是精神與體力的全面挑戰。當記者描述他如何在廚房裡一邊哄哭的女兒、一邊丟出毛毛蟲、鍋蓋、濾網、鏡子,直到對方破涕為笑,讀者的共鳴不是笑點,而是「這不就是我每天的日常嗎?」

對多數瑞典爸爸來說,這樣的六個月、甚至一整年,讓他們與孩子建立出真正的親密關係。他們能完整敘述孩子每天的心情變化、飲食喜好、學會的新技能,這些本該是父母雙方共享的記憶,也終於由「父親」共同參與書寫。

台灣能仿效嗎?要從制度開始「發酵」

爸爸

當有名人高舉寶寶接受媒體專訪,宣示要當「拿鐵爸爸」,表面看來是正面示範,實則也暴露出台灣現況的尷尬——我們缺的不是形象,而是制度支撐

事實上,早在2018年,瑞典與日本的「育兒爸爸」現象就曾被討論,但這幾年台灣爸爸仍多是「假日戰士」,週末短暫接手、平日疲於奔命,少有機會真正參與到寶寶成長的日常流程。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沒有政策讓他們「能愛、敢愛」。

目前台灣的育嬰留職停薪雖有補助,但補助金額不高,企業支持度不一,許多男性仍擔心請假會影響職涯升遷、薪資累積,甚至遭到貼標籤。反觀瑞典,不只是政策鼓勵,整體社會文化也早已內建「爸爸可以帶小孩」的預設值。

少了這杯拿鐵,台灣爸爸與孩子錯過了什麼?

如果說瑞典的「拿鐵爸爸」是用家庭政策慢慢烘焙出來的一杯深焙拿鐵,那台灣目前的現況,大概還停留在咖啡豆剛磨好的階段。爸爸有心,但尚未被制度和文化全然承接。

而這杯「父愛拿鐵」所能帶來的,不只是媽媽喘口氣,更是孩子與父親之間的關係紋理。那些曾經認為自己可以「理解媽媽辛苦」的爸爸,只有真正參與過連續180天的夜醒、餵食、洗澡與清理,才會懂得那種「不是共情,而是同行」的感受。

當我們討論少子化,不只是討論「生不生」,而是「能不能一起養」。瑞典拿鐵爸爸的風潮不是時尚育兒趨勢,而是一場制度給予男性「進入家庭」的機會,也給予女性「重新選擇」的自由。

一杯父職拿鐵,需要整個社會一起烘焙

當拿鐵爸爸的畫面在台灣媒體上越來越常出現,我們可以開心,但也該深思:這杯看似溫柔的拿鐵,其實是制度、文化與價值觀層層萃取出來的成果。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性別平權從家庭開始」,那麼育嬰假不該只是女性的戰場。讓爸爸走進來,不只是好看,而是好用、好重要、也好值得。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維繫家庭3人新關係:傾聽新手爸爸的真心話

新手爸媽都有產後憂鬱的風險!當另一半情緒低落時,你可以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