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自然產剖腹產都用得上!10個QA讓你一次掌握生產麻醉大小事
文章目錄
在日劇《醫龍》或《派遣女醫》中,只要主角進行手術,一定都固定與一位麻醉科醫師配合,兩人的絕佳默契,讓再困難的手術都能順利完成,相信看過的人必然對「麻醉科醫師」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好奇的是,外科醫師可以指定配合的麻醉科醫師嗎?育禾婦幼診所麻醉科主任林韋霖說,其實在大醫院很難有特定麻醉科醫師固定與某位外科醫師配合的情況,但並不排除有此情況,只是極為少數。
每一場手術,除了執行的外科醫師是靈魂人物,麻醉科醫師也是關鍵角色!因為沒有麻醉科醫師的配合,手術將無法進行。林韋霖醫師以微創式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為例,在全麻過程有微小細節需要配合外科醫師,「有一段時間,患者會出現心室顫動、血壓下降的狀況,要如何處置需要經驗」。有些經驗是學校沒教,學會考核也不會考,例如較新穎的手術麻醉處置,「碰到不會的,就是需要自己學習,讓技術更為精進,以處理各式狀況」。
過去,大概只有進行手術時,才會接觸到麻醉一事,如今,隨著麻醉藥物的進步,使用的機會已不限於手術,例如:牙科的根管治療、照胃鏡或大腸鏡,都可藉由麻醉藥物的使用以減輕疼痛,讓治療或檢查更順利進行。
本文針對與生產有關的麻醉10問,由林韋霖醫師提出說明:
Q1.不適合打減痛分娩的原因為何?
減痛分娩的正式名稱是「硬脊膜外麻醉」。雖然自然產打減痛分娩已相當普遍,卻有部分產婦想打卻不適合的狀況,「排除產婦本人意願問題,不適合打的原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近期使用抗凝血藥物、 施打部位有感染或當下有全身性的感染、意識不清者等」。
林韋霖醫師解釋,「施打減痛分娩使用較粗的針,萬一刺進不可預測的微血管,對於凝血功能不佳或使用抗凝血藥物者,可能因出血而導致血腫壓迫神經」,因此,會先檢查凝血功能以評估是否適合施打。另外,過去腰椎、骨盆等有受傷或手術的患者,也可能因構造改變無法順利麻醉,不過,可評估調整施打位置的可行性。
打了減痛分娩就不會痛了嗎?
減痛分娩通常可減少6~8成的痛感,但實際感受仍因人而異,林韋霖醫師表示,「待產時,減少宮縮的疼痛最為有效。不過,快生時,在韌帶與肌肉的拉扯下,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論有沒有打減痛分娩,產婦都會覺得痛,緩解效果不如宮縮」。
在子宮頸全開、胎頭下降時,產婦若能適時用力將有助胎兒娩出,他說,「快生時,可藉由將給藥管道關掉或調整藥劑量,保持輕微子宮收縮的感覺,讓產婦能配合用力以娩出胎兒」。
Q2.減痛分娩的止痛效果因人而異,如何評估確認藥效已發揮?
如果已經痛了才打上減痛分娩,產婦會覺得疼痛有緩解的感覺,林韋霖醫師說,「除了問產婦是否有比較不痛的感受,還會觀察產婦原本痛到無法滑手機,到把手機拿出來滑,就知道藥物發揮效果了」。
若是還沒開始痛就先打的話,先確定埋放軟管的位置是否正確,並先給些許的麻醉藥物測試「是否有腳麻的感覺,大約5~10分鐘」,再視宮縮狀況調整藥量。
Q3.臨時要轉剖腹產,如何銜接減痛分娩的管子?
若產婦在待產過程中,臨時需要「吃全餐」,即從陰道分娩轉為剖腹產時,原本用於減痛分娩的硬膜外導管可繼續用於剖腹產的手術麻醉,林韋霖醫師指出,「麻醉科醫師會評估產婦的狀況,可以選擇保留硬脊膜外麻醉;改為脊椎麻醉;或是合併兩者一起執行。」
Q4.有些產婦使用減痛分娩,產後出現頭痛症狀,兩者有關聯嗎?該怎麼辦?
在產後,少數產婦會感覺到頭痛不適,造成頭痛的原因有非常多,包括生產過程的用力、出血或脫水、荷爾蒙劇烈變化、疲勞與睡眠不足、壓力與情緒變化、血糖波動、高血壓或妊娠高血壓等,都有可能是造成頭痛的原因,但如果當下的頭痛是與姿勢改變後特別明顯,例如由躺著變成坐著,或者是由坐著變成站著後特別明顯,可能就與減痛分娩有關,若有這樣的情形,就要讓麻醉醫師來評估後續的處理。
Q5.麻醉前,為何要規定禁食8小時?
林韋霖醫師表示,「除了局部麻醉外,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前,都必須禁食8小時,避免嘔吐,預防吸入性肺炎的發生,以確保麻醉的安全」。他解釋,因半麻或全麻使用的麻醉藥物含有大量鎮靜劑與肌肉鬆弛劑,會抑制人體口腔與氣道的反射動作,若胃部有食物,容易發生嘔吐,導致逆流至氣管和肺部,進而引起吸入性肺炎。
至於為何禁食8小時,「根據研究,富含油脂或全蛋的固體食物在胃內停留較長的時間,食用後至少要8個小時才能排入十二指腸;不太油膩的食物排空時間較快,空腹時間至少6小時;不含固體的飲料則為2小時」。他說,一般會用「午夜12點後不進食」的說法,除非手術排在午後時段,可再與醫師討論是否能把不進食的時間延後。
緊急剖腹產要如何因應禁食的要求?
林韋霖醫師指出,「考量母胎兒安全而必須緊急剖腹產,不受禁食限制,但考量全麻相對有風險,通常會選擇半麻,若產婦出現嘔吐,意識清醒且口腔肌肉還有力氣控制,把嘔吐物吐出。若在以安全性為主要考量下,一定要全麻的話,會使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Q6.剖腹產使用半身麻醉時,如何評估確認藥效已發揮?
林韋霖醫師指出,進行半身麻醉(通常是脊椎麻醉)時,注射藥物後大約3~5分鐘,會開始感覺下肢無法自由移動,有種沉重的麻木感,醫師會問產婦「是否有腳麻的感覺?」另外,還有以下評估方式:
1.以酒精棉片沿著肋骨往腋下擦拭,測試產婦是否有涼涼的感覺?
2.請產婦嘗試抬腿、彎曲腳趾等動作。
3.半身麻醉會導致血壓下降,可透過監視器確認。
Q7.半身麻醉後,為何在手術進行時,會感到肌肉有拉扯的感覺?會有哪些處置?
半身麻醉是從腰部的脊髓注射麻醉藥物,主要是阻斷下半身的痛覺神經,但觸覺、壓力覺等其他感覺神經可能未完全阻斷,林韋霖醫師表示,「痛覺神經與觸覺神經在不同位置,若有肌肉被拉扯或擠壓的感覺,但不是疼痛感,可能是產婦因為焦慮和緊張,或是婦產科醫師進行比較深處的止血所致。另外一種情況是麻醉完很快就下刀,也會讓這樣的感覺較為明顯。」如果產婦有這樣的感覺,請告知麻醉醫師,「麻醉醫師會請執刀醫師再等一等,讓產婦的感覺不那麼明顯;另外,產婦若出現比較無法克制的緊張或焦慮感,也可能給一點鎮靜劑,讓產婦放鬆無感,以順利進行手術」。
他補充,「如果感受到的是痛覺,也監測到心跳、血壓上升,就會從靜脈注射加藥,加強麻醉效果」。
Q8.從未手術過的人,如何知道自身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問題?
「通常對於半身麻醉藥物會過敏的人很少,因此,剖腹產使用半身麻醉,不太會有過敏問題」。林韋霖醫師指出,「過敏反應包括眼睛腫、呼吸喘,或是出現全身性反應,一般人容易將頭暈噁心嘔吐當成過敏反應,其實是一般常見的副作用」。
從未接受手術的人,的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對麻醉藥物過敏,因此,在術前進行麻醉評估時,麻醉科醫師
會詢問家族史、過敏史與藥物反應,「若都沒有特別病史,就當做沒有過敏問題」,然而,在麻醉期間,麻醉醫師會密切監測生命徵象,包括血壓、心率、呼吸等,若出現任何異常,麻醉醫師會立即採取措施。
他提醒,請產婦善盡告知責任,將過去的病史、使用藥物是否有出現過敏等,儘量詳加告知醫護人員,讓麻醉科醫師更能掌握狀況。
Q9.剖腹產時,在什麼狀況下必須要全身麻醉?
即使剖腹產手術多常規使用半身麻醉(脊椎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但偶爾仍有特殊狀況必須採用全身麻醉。林韋霖醫師表示,常見狀況包括:出現胎兒窘迫、無法打半身麻醉、區域麻醉失敗等,「胎兒狀況不穩定,需要立即取出胎兒,全身麻醉可以迅速讓產婦進入麻醉狀態,爭取搶救時間」。
另外,產婦若拒絕半身麻醉,堅持全身麻醉的話,也可能因此採用全身麻醉。「不過,全身麻醉的藥物會進入母體的整個循環系統,同時也會進入到子宮、胎盤的循環,而可能對胎兒產生影響」。建議產婦,除非有特殊狀況,否則還是選擇半麻為宜。
Q10.剖腹產後,為何讓人覺得冷?
不少產婦在術後覺得冷,甚至出現肌肉顫抖,林韋霖醫師解釋,「半身麻醉的過程中,全身的血液集中在下肢,血管因擴張而使熱量流失較快;另一方面,因為藥物讓下肢肌肉放鬆,而無法顫抖產熱,使體溫逐漸下降,還有手術室的溫度較低,這些因素的疊加導致術後發冷」。
術後發冷的情形通常出現在胎兒出生後的一小時內,一般而言,產婦只需保持體溫即可。因此,在麻醉恢復室觀察時,多會使用暖風機或加熱燈,幫助產婦維持體溫,待麻醉藥物消退完全後,就能恢復正常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