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當青少年出現何種狀況,父母可以尋求心理諮商?

當青少年出現何種狀況,父母可以尋求心理諮商?

家中青少年愛生氣、不理人、沒朋友、不念書、手機成癮......,各種令父母頭痛的狀況,該尋求心理諮商嗎?如果親子一起接受諮商,父母該做、不該做的事,又有哪些?

文章目錄

心理諮商│青少年│內心│心理

請專家來解惑,針對家中青少年出現何種狀況,建議父母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常見的有以下五種狀況:

青少年狀況一:外顯可見的違規行為

例如:很容易暴怒且伴隨而來的是破壞物件、傷害自己或他人等。 

青少年狀況二:內隱的生活方式改變

例如:孩子變得沉默,回到家就不說話、不回應。雖是一般青少年常見現象,但突發的改變需要家長多留意,是否有些心事藏在心裡說不出。

此外變得容易焦慮、突然對很多事莫名擔心,例如很怕自己碰到髒的東西,或出門覺得一直碰到別人,不停的說對不起,這類反常現象嚴重時,需要至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

青少年狀況三:沒有學習動力、不專心不想念書

父母憂慮孩子缺乏動機、不曉得以後要幹嘛,必要時也可與專業人士聊聊生涯規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過度在意課業成績,甚至一天只睡三小時,除了讀書之外做任何事都覺得浪費時間。這麼愛念書的孩子也許父母覺得好欣慰,不用擔心。

事實上更需要關心他,可能累積了好多的壓力跟焦慮,萬一有天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好,整個人是會崩潰的。

青少年狀況四:人際互動不佳

青少年通常很在意人際關係,但有些孩子現實世界裡充滿挫折,在學校常被叫隱形人、空氣人,虛擬世界反而非常活躍,這樣的孩子也很困擾,需要學習跟別人發生真實的互動與連結。 

青少年狀況五:各種成癮

不管是手機、3C 成癮、動漫成癮或購物成癮,父母頭痛外更要關心的是背後情緒議題,因為往往促使成癮行為的是內心情緒、需求不滿足的問題。

至於家長帶孩子一起來諮商,最 NG 的行為則有:

家長 NG 行為一:想要探問孩子的隱私

如果孩子可以跟諮商師放心聊開,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父母過度探問內容,則可能破壞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關係,也會影響孩子不再暢所欲言。建議父母放輕鬆,不用擔心,若有危險狀況諮商師一定會告知,至於其他事情是不是一定要讓父母知道,則可以相信專業。 

家長 NG 行為二:父母對諮商師下指導棋

「心理師可以幫我跟孩子講要多讀書、手機少用一點、請他早點睡嗎」,心理議題的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心理師的工作並不是當父母的替身來指導孩子,這樣對諮商也沒有幫助。有些父母非常焦慮,太急著想改變,來減少家長的困擾,但求助心理健康專業時,務必先有耐心。

家長 NG 行為三:強調已經花錢就該有效果

自費諮商金額對一般人是不小的數字,父母在付出金錢、時間又太挫折的時候,常會指責孩子「我花了這麼多力氣、都這麼燒錢了,你怎麼還沒好?」當孩子進入諮商時帶著父母的這種憂心、挫折或者是焦慮,反而可能影響諮商關係。

家長 NG 行為四:把諮商變成一種懲罰

當夫妻、親子間的關係不好時,諮商會變成互相攻擊的武器。常見的是爸爸媽媽好不容易把小孩架過來,孩子卻怒吼「我沒病啊!你們兩個才有病,要談你們自己去談」,也有父母當場把孩子數落了一頓,「你就是這樣,上次那個心理師才會說你......」用心理師的話來罵孩子,最後當然就不歡而散。

如果孩子發生嚴重功能性、生理上的問題要優先求醫,反之若沒有到嚴重功能性的問題,心理諮商多半可以協助緩和症狀,重要的是親子共同參與,因為青少年問題無法跟父母及家庭切割,不只是孩子「有問題」,家長也得做一點改變和調整,練習展開親子對話 。

即使青少年嘴巴上說不要,內在仍渴望有人聽懂他沒說出口的聲音,如果能得到父母充分的接納與理解、支持,會是這個成長階段中最重要的事。 

當父母察覺孩子心理出了狀況,但家中經濟不允許做自費諮商,建議可先向學校輔導室求助,輔導老師、主任較清楚各縣市有哪些免費資源可申請、弱勢家庭則可透過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協助。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當青少年出現何種狀況,父母可以尋求心理諮商?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關於心理諮商的8個常見迷思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書!別覺得煩,孩子正透露內心真正的情感與渴望,諮商心理師爸爸:這5招讓共讀更有趣

繼續閱讀
看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