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成民眾曾在外看到家長打小孩!兒盟公開「常發生家暴的公共場合排行榜」,百貨公司最常見
時至今日,家暴的發生仍時有耳聞,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 年在台灣各個場域的兒少保護個案,有 11,950 人。
換算下來,台灣平均每天近 33 名兒少遭受兒虐,可見防止兒少遭受暴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兒盟日前發布《公共場合目睹大人打罵小孩經驗調查》,發現不少民眾曾看過家長對孩子有疑似暴力的行為,其中更有 16.6% 民眾表示,他們每個月都會目睹類似事件。
五大公共場合,最常發現家長對孩子暴力
多數兒少不良管教行為,往往都發生在會有大量人群目睹的公共環境,不一定是在家中,或隱密之處。
但此舉容易造成當事孩童自尊心低落,甚至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傷害、親子關係不佳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馬路邊產生打罵或拖拉的情形將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事故發生,稍有不慎,將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兒盟統計出 5 大較常發現家長對子女有暴力行為的場所,分別為:
- 購物商場:百貨公司、超市或便利商店(54.7%)。
- 餐飲場所:餐廳或美食街(54.5%)。
- 馬路邊:超過 4 成民眾在馬路邊目睹(42.5%)。
- 遊樂場所:公園或兒童遊戲場(30.6%)。
- 教育場所:校園、補習班或安親班附近(14.9%)。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長表示,許多被目睹暴力的地點,是出現在兒童也活動頻繁的場所,這些場地原應提供孩童安全感與保護。
然而在現實中卻發生了暴力事件,不僅對處在暴力中的孩童造成直接心理影響,剛好在周遭的其他兒少,其實也會目睹暴力行為。
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表示,暴力只會讓孩子產生許多害怕與恐懼,有些人甚至腦袋中還會充滿著對抗或打回去的想法,他形容,當大腦忙著「打仗」時,前額葉就不會發展。
尤其孩子需要時間去學習該如何理解、表達與控制,假如在出生後至學齡前這段時間暴力,將使兒童衝動控制能力不理想,就容易暴衝,更激化親子間的衝突。
建立零暴力空間,是減少過當管教、兒虐的第一步
因此,兒盟希望能在公共場合推動「No Hit Zone 零暴力空間」概念,意即在這個公共空間中,應落實「大人不打大人」、「大人不打小孩」、「小孩不打大人」、「小孩不打小孩」。
呂立強調,No Hit Zone 四不原則是個簡單明瞭的概念,如果能推動到全國將會非常有效。預防勝於治療,一開始沒有暴力狀況的話後續就能減少許多人力。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黃璟隆院長則提到,過去倡議兒少保護議題是被動性的,往往是小孩子發生問題後再建置相關保護流程,但這樣是最辛苦的,因為小孩子的心智已造成傷害。
因此,讓大家有共識不能虐待、打小孩的概念,讓大家往這個方向前進是必須的,也祝福台灣的小孩都能在公平正義的環境中成長。
目前國際上有 5 大洲 121 個國家響應無暴力空間,舉凡任何公共空間,如餐廳、百貨公司都加入了這樣的理念,而台灣共計已經有超過 1,000 個據點加入「No Hit Zone 零暴力空間」。
兒盟強調,已有近 9 成民眾認為「打罵不是有效的管教方式」,因此讓此觀念落實於生活中,零暴力空間只是第一步,透過有效的提醒,盼能減少兒虐、霸凌、過當管教等各種形式的暴力。
👌本文由【Heho親子】授權
文/9 成民眾曾在外看到家長打小孩!兒盟公開「常發生家暴的公共場合排行榜」,百貨公司最常見
更多文章請見 Heho健康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