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8大常見早產兒併發症&8項需要在寶寶出院回家前做好的準備,這裡一次告訴你!

8大常見早產兒併發症&8項需要在寶寶出院回家前做好的準備,這裡一次告訴你!

110年台中中山附醫接生了全世界最早產的女嬰小葶,直至今年7月,小葶的健康狀況如同足月的寶寶月。早產兒在出生後的身體狀況及併發症都會比足月的寶寶來得難以控制,究竟早產兒可能容易產生哪些併發症呢?寶寶在何時可以離開醫院?寶寶回家前爸爸媽媽應該要做足哪些準備?

文章目錄

  在國外有一位小男孩在媽媽肚子裡只待了23週就出生了,是全球最早產的案例,那時候醫生判定只有1%的存活率,最後小男孩順利活下來。但在110年10月台中一名女嬰小葶打破紀錄,出生妊娠週數僅僅21週又5天,出生時的體重只有370克,原本院方判定死亡率為百分之百,但出生那一刻小葶的哭聲,讓院方破例搶救。

  全世界最早產的小葶不負期待,經歷過數個手術,現在的已經像足月的寶寶一樣正常了!

早產兒出生一週內的常見併發症

  早產兒指的是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之生產;體重未達2,500公克為低體重,未達1,500公克則為極低體重。「週數越小,體重越小」的早產兒更容易出現併發症!

1.呼吸窘迫症候群(RDS)

    又稱為「肺玻璃樣膜病」是新生兒加護病房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主要是因為寶寶提早出生,肺臟尚未成熟,肺的「表面活力素」不足,造成肺泡容易塌陷,無法進行氣體交換,而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呼吸暫停、發紺(皮膚表面血管脫氧後的血紅蛋白,令皮膚或黏膜帶青色),需要使用呼吸器來輔助呼吸。

2.呼吸暫停

    早產兒較容易因爲腦部神經發育未成熟產生呼吸暫停現象,常見於淺眠狀態,當呼吸暫停超過10秒以上,就可能導致心跳速率下降與氧氣循環變差。

3.視網膜病變 (ROP)

    早產兒因視網膜未發育成熟的血管病變,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容易發生。出生體重低於1,000公克,日後追蹤中較易出現青光眼、斜視、高度近視等眼部疾病。

4.周腦室及腦室內出血

    早產兒腦部的血管非常脆弱及不成熟,很容易破裂,因此容易出血,依照出血的量及合併問題,將出血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比較常見,一般來說不會有後遺症,但第三、四級可能造成寶寶長期的腦部傷害,也可能合併水腦(腦內太多脊髓液)、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痙攣等症狀。

.第一級(或稱原生質出血):出血只發生在靠近腦室的一個小地方(原生質)
.第二級:在腦室內也有血塊,但範圍不超過一半
.第三級:腦室擴大
.第四級:腦室周圍的腦組織內也有出血

5.周腦室白質軟化症

    早產兒的腦組織因為缺氧或血流量不足等因素,造成圍繞於側腦室周圍的大腦白質血液供應減少,導致組織壞死而形成一些臨床上的缺陷。

6.壞死性腸炎

    早產兒因腸臟缺氧,和細菌感染引發的腸道內壁損傷,令腸道受損,嚴重甚至會造成腸穿孔。

7.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是胎兒在子宮內依賴母親的血液循環,經由動脈導管,將氧氣及營養輸送到胎兒全身的體循環中。每個嬰兒的動脈導管在出生時是開放的,若出生後持續沒有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

8.細菌感染或敗血症

    早產兒缺乏母親懷孕末期所提供的大量抗體給胎兒,導致早產兒的抵抗力不足。出生後住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各種醫療處置,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因此容易使細菌侵犯到身體各器官。

推薦閱讀: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早產兒|嬰兒照護|出院準備|袋鼠式護理
(早產兒剛出生通常都會先住在保溫箱。圖/shutterstock)

早產兒何時可以出院

.寶寶的體溫可以適應環境,不需要繼續待在保溫箱

.可以脫離呼吸器

.不需要使用靜脈注射

.體重穩定,達2000克至3000克左右(每間醫院/診所標準不同)

迎接早產兒出院前的準備

1.爸媽及主要照顧者「施打疫苗」保護寶寶

    施打成人型百日咳疫苗與流感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而影響寶寶的健康。

2.做好心理準備、建立心態

    當寶寶可以出院時,家中的環境對寶寶是有利無害的,大部分的照顧者都是可以勝任的,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3.了解寶寶

    在醫院全程參與照顧寶寶,觀察寶寶的習慣、氣質,知道寶寶每個動作、表情代表的意思,了解寶寶哭鬧時的需求。

4.學習照顧方法

    早產兒體重接近出院標準的前兩三週,主要照顧者提前到醫院熟悉照顧早產兒的技巧,像是:洗澡、臍帶護理、包尿布、餵奶等。    

5.家中環境

    在寶寶剛回到家,接觸陌生環境時,難免會感到不安;因此剛回家時,可以將家中的溫度、光線調整到像醫院一樣,也可以播放一些音樂或是跟寶寶說話,讓寶寶熟悉環境。

6.袋鼠式護理,刺激寶寶觸覺、嗅覺反應

    讓寶寶直接躺在媽媽的胸口,皮膚與皮膚直接接觸,寶寶可以像在子宮內聽到媽媽的心跳聲及熟悉的味道。    

推薦閱讀:早產寶寶的袋鼠式護理

7.感染控制

    早產兒的免疫力並不好,因此就算可以出院,也要避免寶寶跟生病成員接觸,並且要避免帶寶寶到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

8.紀錄

    利用國民健康署發放的「早產寶寶健康手札」隨時記錄寶寶的狀況,

    照顧早產兒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有發生任何緊急狀況一定要立即將寶寶帶回醫院做檢查!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早產寶寶1歲了,出生僅590克,醫師:我想看到孩子和媽媽臉上都露出笑容!
早產兒爸媽必修課.這些觀念一定要知道!
早產寶寶怎麼辦?明年起早產兒有專屬健康手札,使爸媽記錄照護更加完善,提供正確資訊,讓寶寶安心長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