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早產兒爸媽必修課:常見併發症有哪些?孩子5歲前都不能掉以輕心!

早產兒爸媽必修課:常見併發症有哪些?孩子5歲前都不能掉以輕心!

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低、併發症多,從寶寶提早出生的那一天起,爸媽心頭就多了一份牽掛。一起來了解照護早產寶寶的觀念,包括:可能會發生哪些併發症,以及哪些照護觀念需要先建立。

文章目錄

早產兒|早產兒照護|早產寶寶
(寶寶在媽咪懷孕37週前就出生,即稱「早產」。圖/shutterstock)

早產兒的定義與分類

  如何定義早產兒呢?國泰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洪依利指出,寶寶在媽咪懷孕37週前就出生,即稱「早產」;而37週以後呱呱落地,則稱作「足月」。

  以目前早產兒的存活率來說,妊娠23週以上出生較有機會存活,體重越低的寶寶,合併併發症的機率越高。以週數和體重區分:23至28週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的寶寶,為極低體重早產兒;而28至32週出生、體重1,000至1,500克的寶寶,為非常低體重早產兒;32至37週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的寶寶,則為相對較成熟的低體重兒。

  值得一提的是,早產兒的身高、體重、頭圍,以及神經學發展,與出生週數的成熟度有關,2歲前必須用矯正年齡(以下稱「矯齡」)來評估。矯齡的計算方法,是以預產期(懷孕40週)當天為第0天大,出生天數先扣掉出生至預產期那段時間,才是真正的矯正年齡,舉例來說:寶寶出生時為懷孕32週,現在已出生10週了,媽咪本來的預產期是兩星期前,則他的矯正年齡為2週大(10~8)。

推薦閱讀:早產兒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寶寶吃對了嗎?

早產兒|早產兒照護|早產寶寶
(寶寶在媽咪懷孕37週前就出生,即稱「早產」。圖/shutterstock)

早產兒易發生併發症

  為什麼早產兒出院後需要特別照護呢?洪依利醫師強調,早產兒身體器官尚未成熟,如:肺部、腦部、腸胃道等,不但免疫力較差,比一般足月兒容易感冒和溢吐奶,若腦部出現併發症,之後還需要定期進行特殊的復健。

  另一方面,早產兒視力、聽力易發生各種病變,包括:視網膜的血管病變、全身性骨質疏鬆,或是在缺氧的影響下,造成聽神經異常。特別是出生時體重越低的寶寶,可能在加護病房裡便已出現許多併發症,所以出院後需要細心照護,以免引發各式感染。

  此外,早產兒的照護不單指院內照護,2歲前都要定期進行評估,甚至在2至5歲學齡前,在神經學和認知發展都要加以注意,觀察是否有學習上的障礙,尤其是1,500克以下的早產兒,在5歲前都不能掉以輕心。

推薦文章:早產兒可以出院囉!爸媽做好這些準備了嗎?

23至28週早產問題多

  早產寶寶可能面臨哪些問題?洪依利主任表示,23至28週出生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第一天,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呼吸窘迫症」,因出生時肺部發育不成熟所引起。而出生1至3天可能出現「腦室內出血」,之後易併發「白質軟化症」,情況嚴重者可能變成腦性麻痺兒。出生後3天至2週,可能患心臟「開放性動脈導管」疾病,接下來2週至出院前,因先天免疫不全,常常會有各種院內感染的現象,並因腸胃吸收能力不佳,易有壞死性腸炎,或胃食道逆流。

  值得注意的是,矯齡34週以前的寶寶,可能發生呼吸停滯問題,有時會忘了呼吸。接著,寶寶可能面臨矯齡36週之後才能診斷的慢性肺疾病,因為產前或產後原因造成肺出現纖維化現象,導致肺功能較差,有此症狀的寶寶,出院時可能仍需以居家氧氣治療。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該做「高層次超音波」嗎?醫師點名:這6類孕媽咪需要
這12類孕婦都是「胎盤早期剝離」的高風險族群!醫師:劇烈腹痛就要盡快就醫
早產風險評估是預測,未必會發生,但了解發生機會予以預防措施,為早產兒做最佳準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