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駐站專家> 【曾清祥專欄】面對衝突不要硬碰硬!用心平氣和的心理解陪伴孩子成長

【曾清祥專欄】面對衝突不要硬碰硬!用心平氣和的心理解陪伴孩子成長

當孩子有特殊需求或青少年正面臨轉大人的階段,都難免會讓親子關係拉警報。不過,除了正視孩子的行為外,不妨想想孩子的可愛、貼心之處,並且試著去理解他們的心。

文章目錄

「非常暴躁」跟「我很溫柔」這兩種性格,可以同時存在嗎?

理解特殊需求的孩子

最近,有個朋友的孩子,在學校被另一個同學用玩具打頭,打到住院縫了好幾針,她趕去學校了解的時候,我同時也聯絡她關切了事發經過和目前的狀況。

她表示,對方是名自閉症孩子,媽媽到學校時,哭得比她還傷心,一邊連聲道歉並詢問可以如何補償,一邊還要安撫自己的孩子。這位媽媽說,「他平常很安靜、很乖,不是常常有這樣的情況。」

朋友看在眼裡,不自覺的感到有點心酸,心想:這位媽媽從小為了這名孩子,不知道已經道歉過多少次,賠進了多少金錢與時間,但她除了難過外,仍然記得自己孩子平時的貼心與乖巧。

這就是典型的自閉症孩子,也是很多合併情緒障礙的衝動過動症兒童的表徵。他們都有顆玻璃心,容易引爆他們的情緒,卻也細心、貼心的讓人疼愛,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暴躁與溫柔同時並存。

這類孩子的玻璃心,常來自於他們的挫折忍受度很低,沒辦法理解並接受遊戲的過程跟結果與自己所想不同,所以,情緒很容易被影響而波動。萬一他控制能力不好,就會經常發生衝突與意外。

事後,我大大的稱讚了朋友,佩服她怎麼能有如此淡定的態度,不但沒要求什麼,還跟那位媽媽說:「不要緊,小孩玩難免會受傷,皮肉傷而已,沒關係的!」這就是我在門診時常呼籲的,對於有特別需求的孩子,必須要仔細的去了解,每位孩子的情況都不同,才能產生同理心,也才能夠體諒照顧者的辛苦。

特殊照顧|孩子
(家長對於需要特殊照顧的孩子需要更有耐心。圖/Shutterstock)

關於青春過動衝動不專心症候群

最近,我的生活似乎也一直在遭遇這樣的衝突,但並不是來自門診的孩子,讓我產生的無力感,是我們家剛進入青少年時期的老大。我覺得應該稱為「青春過動衝動不專心症候群」,意思為不只發展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就算是正常發展的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有這樣明顯衝突的時期。

這時期的孩子,在轉型成爲大人的階段,叫做「類大人」。他們心理的變化認為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做主,進入追求自我權力的時期,並不想多聽大人的建議,不過,他並不想或不知道,其實自主的背後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跟風險,因此,衝突往往就這樣產生。

比如:我們家老大,這陣子的飲食習慣,突然變得讓他媽媽很抓狂,若看到媽媽煮的飯菜不合口味,一口也不吃,本來就不愛的蔬果更是變本加厲的排斥。我問他「爲什麼不吃」,他說:「就不喜歡啊!」我說:「不喜歡也吃一些,就一口也不吃?你是鐵了心的叛逆了?」

媽媽當然也從原本的苦口婆心向他分析這樣的飲食對他的好處,到最後因為三催四請還得不到一個好的回應,情緒也變得暴躁起來,吵架已變成日常三餐都會發生的事。

把他叫來罵罵他的不應該,又看見他講起自己的委曲時,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脾氣起伏不定、敏感又容易受傷的心,就像我在門診遇到的衝動兒,只不過他是「青春衝動兒」。

孩子|兒童照顧
(家長在處理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時,盡量心平氣和,並理解自己的孩子。圖/Shutterstock)

治癒良方試著想起孩子乖巧的一面

家裡若有個青少年,一定常常覺得,為何他總有一百種理由為自己辯解「為何功課寫不完」;除了關心學業外,還想著今天的球賽是誰贏;同學新的球鞋跟衣服很好看,不如也上網拍逛逛,順便研究一下最近有什麼新的3C產品或電玩。所以,上床時間愈拖愈晚,生理時鐘被迫改變,導致精神不濟,做什麼事好像都無法專心,問他怎麼了,永遠都說:「我很累!」

面對這樣的孩子,就算跟他說你很累,那就去休息,也無濟於事,因為唯有這些活動,才能讓他在同儕中有存在感,能被肯定、能成爲焦點。所以,他們會持續這樣的循環,這種動力是父母們沒辦法驅使、給予或阻止的,只能在一次又一次強烈的衝突中嘆氣,這就是「青春不專心症候群」。

當心平氣和的時候,就像大部分的家長一樣,我其實也覺得老大真的很乖巧,是個會令你感到欣慰的孩子。因此,我常告訴自己,同時也勸他媽媽,當這些衝突發生的時候,多想想他乖巧、貼心、可愛的一面,並不是逃避,而是提醒自己試著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我想這才是治癒「青春過動衝動不專心症候群」的良方。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曾清祥專欄】疫情新生活模式,影響0~6歲孩童社交
【曾清祥專欄】父親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孩子的相處與否,影響孩子日後的認知行為
【曾清祥專欄】關於露營,可以讓孩子體驗大自然,享受難得可貴的經驗!

曾清祥
復健科醫師曾清祥
我是個三寶爸,也是個復健科醫師!有個快到青少年叛逆期的大兒子,也有兩個年幼無知的幼稚園小兒子和女兒,每天面對不同的敎養方式和層出不窮的問題,扮演著不同的生活角色。想要知道我們吵吵鬧鬧的生活故事嗎?讓我慢慢來告訴你。

臉書/安兒康 · 0-6歲兒童早療 · 兒科/復健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