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居家安胎」與「住院安胎」大不同

「居家安胎」與「住院安胎」大不同

衛福部國健署的出生通報統計資料顯示,早產的發生率占生產數8~10%左右,早產除了影響寶寶的健康,也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重大因素。若懷孕未滿37週,卻有規則宮縮,伴隨陰道出血、分泌物產生變化等情形,孕婦應提高警覺

    安胎,即是延長胎兒在孕媽咪肚子裡的時間,以減緩早產帶來的風險。有些孕媽咪在家多加休息,規律服用安胎藥物,有些則需要在醫院接受專業的醫療照護。

推薦閱讀:懷孕了! 什麼情況需要安胎?

安胎
(安胎的主要意義在於「延長胎兒在媽咪肚子中的週數,減少子宮收縮、早產的機會」。圖/shutterstock)

居家安胎

    早發性宮縮是早產的跡象之一,但該如何分辨真假宮縮,判斷是否為真正的早產警訊?陳奐樺醫師指出,「假性宮縮較不規則,如半小時才出現1次,且並不會合併子宮頸、分泌物變化、陰道出血等現象。」若宮縮沒有很頻繁,孕媽咪在家多休息即可,並避免健走、跑步、搬重物等過量活動。然而,若1小時內,具有超過6次以上的宮縮,即每10分鐘產生1次宮縮,孕婦就要提高警覺,請醫師進一步檢查、評估症狀。

住院安胎

    當孕媽咪出現規則陣痛、伴隨分泌物變化、落紅等情況,通常得住院接受相關檢查,醫師會視情況給予合適安胎藥物,降低早產帶來的風險。

1. 內診檢查

    醫師透過內診,檢查子宮頸的變化,若孕婦有水狀的分泌物,會評估破水的可能性,以考量是否要施打抗生素及安胎。

2. 陰道細菌培養

    藉由陰道細菌培養,可觀察孕媽咪是否遭受細菌感染。若檢查出乙型鏈球菌,醫師會替產婦施打抗生素,減少胎兒被感染的機率。

3. 裝胎兒監測器

    胎兒監視器可監測孕媽咪的宮縮頻率,和掌握胎兒的心跳狀況,降低產婦和寶寶的健康風險。

4. 使用安胎藥物

    安胎藥有健保給付與自費之分,健保的藥物有較大的副作用,用久可能會引發心悸,肺水腫等副作用,而自費藥物雖然安全性更高,但價格昂貴。安胎藥物的主要目的是爭取24~48個小時,利用這段延長胎兒在子宮的時間,以進行預防性工作,維護胎兒的健康。

    一般而言,對 34週前出生的寶寶,醫師會施打類固醇,促進胎兒肺部成熟,以避免寶寶出生後有呼吸衰竭的情況。若產婦的懷孕週數小於32週,會再視情況施打硫酸鎂,降低寶寶出現腦性麻痺的機率。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孕婦安胎密笈.排除流產風險
孕婦安胎,絕對臥床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需要安胎取決於不同症狀,婦產科醫師:做好這些事才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