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生產相關> 新生兒科醫師產房待命!第一時間給予專業緊急照護,提供安全保障

新生兒科醫師產房待命!第一時間給予專業緊急照護,提供安全保障

生產,對媽媽而言,是場嚴苛的考驗!對胎兒來說,又何嘗不是?即使產前檢查一切正常,也可能潛在危險,在生產的瞬間爆發!更不要說產前即評估胎兒有特殊狀況,這時,就需要新生兒科醫師在產房待命,以適時為新生兒進行緊急照護,確保寶寶在當下的生命徵象穩定,然後,接受後續的治療。這樣的處置,將是寶寶存活與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新生兒

  「女兒出生時,就沒了呼吸、心跳,當時陪在產檯的他立刻將相機一丟,馬上為女兒進行心肺復甦術,好不容易回復了生命徵象……」,這是任職輔大醫院兒童急診主任的王聖儒醫師受訪時,說起女兒出生的情景,原本只是進產房陪產,並用相機記錄女兒來到世界的那一刻,沒想到,從鏡頭看到孩子全身發灰,立刻發揮醫師專業搶救自己的孩子。

  陳俊仁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服務於台北榮總時,由於一次要迎來兩個不到26週的巴掌天使,他不能像一般丈夫一樣,陪著太太進產房;就算是兒科醫師,但次專不是新生兒科的他,也無法進入產房,因為「產房內擠滿了幫忙的醫師,除了兩位婦產科主治醫師,還有兩位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四位總醫師與兩位住院醫師,再加上護理師,完全沒有多餘的空間,連新生兒科主任也在產房外待命……」。 
 

胎兒有危險.需要新生兒科醫師急救

  淡水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曾愷悌表示,「從產前到產後,最關鍵的時間就是生產一瞬間,產婦的安危,由婦產科醫師守護;至於新生兒,則是新生兒科醫師的使命!」

  她指出,在分娩的過程中,胎兒處在充滿潛在危險的環境中,即使產前評估並無特殊狀況,卻在出生時出現無法預期的急症,不時需要兒科醫師緊急救護,更不要說原本在產前評估就屬於異常狀況,如:胎兒有先天性心臟病、早產兒、母體為高危險妊娠等,因此,生產時,必須由新生兒科醫師直接在產房待命,在寶寶娩出的瞬間,立刻接手給予必要的處置,確保寶寶的生命徵象能維持穩定的狀態。

  曾愷悌醫師補充,一般狀況下,寶寶出生後,由產房護理師進行基本處置,再送到嬰兒房進行後續的照護,「在緊急的時候,需要的是兒科醫師、資深護理師,進行急救與照護」。她強調,「醫護人員在短短幾分鐘內對寶寶所做的緊急救治,攸關寶寶的存活機會與未來發展,相當重要」。

推薦閱讀:人生中的第一個分數.阿帕嘉計分評估決定寶寶需要急救嗎?


新生兒 
(屬於高危險妊娠的孕媽咪,在生產時,多會由婦產科知會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

高危險妊娠.由婦兒科醫師攜手守護

  曾愷悌醫師指出,由於孕媽咪健康有狀況時,會影響胎兒的健康,諸如:子癇前症、妊娠高血壓的孕媽咪因血流量不穩定,容易導致胎兒缺氧;妊娠糖尿病者則易讓寶寶出生時有體重過重、血糖驟降的問題,因此,屬於高危險妊娠的孕媽咪,在生產時,多會由婦產科知會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

  另外,若孕媽咪因早產而安胎,多在安胎一段時間後,婦產科醫師會視媽媽的狀況評估寶寶適合出生的時間,因為是早產兒,所以,需要新生兒科醫師在旁守候。若是產前即檢查出胎兒有異常狀況,如:先天性心臟病或橫膈膜疝氣等,都需要新生兒科醫師在寶寶斷臍後,立刻接手予以急救處理,避免功能無法負荷而有生命危險。

  她補充,「產檢即已確診胎兒有極度嚴重先天性心臟病時,父母多半選擇流掉,留下來的則嚴重程度不一,有的在一年之內,沒有太大問題;有的則是一出生就需要進行緊急手術」。

  以上這些狀況發生時,都需要婦產科與兒科醫師攜手合作,各自發揮專業照顧產婦與寶寶。「婦產科醫師會評估胎兒狀況,依嚴重度不同,請兒科派適當的人員至產房待命。以接生妊娠23週的早產兒為例,基本上,一組人馬需要一位兒科主治醫師、一位研修醫師和一位護理師;如果是雙胞胎,就要兩組人,三胞胎則要派出三組人馬」。

  不過,當狀況比想像的更複雜時,曾愷悌醫師說,「去產房待命的醫護人員還只是表面上看得到的,其實還有很多同事在on call,一旦接到電話,會有更多人衝到產房幫忙」。

  她表示,「新生兒報到不分白天黑夜,新生兒科醫師on call也不分黑夜白天,而且狀況越是危急的寶寶,越容易選在半夜出生,有時候,等個三五天都沒動靜,卻在某個半夜突然接到電話,要大家趕著去產房集合」。

 
新生兒
(新生兒科醫師在產房待命的主要目的是穩定新生兒的生命徵象,然後,送進NICU,接受後續的治療。)

常見處置內容

  曾愷悌醫師指出,「在產房待命的主要目的是穩定新生兒的生命徵象,然後,送進NICU(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後續的治療」。透過評估寶寶出生後第一分鐘的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急救處置」;進行急救處置後,第五分鐘評估「處置後的結果」。若狀況還不好,就繼續急救,並在第十分鐘再次評估,甚至持續進行更後面的評估。「根據統計,第五分鐘的評估結果往往與新生兒的罹病率和死亡率有關」。

  臨床上,評估重點有三:確認呼吸、評估心音與膚色。曾愷悌醫師說明如下:

1.確認呼吸

  觀察寶寶是否能自行呼吸,如果寶寶呼吸慢或沒有呼吸,必須先給予「刺激」,如拍打腳掌、彈打腳跟、摩擦背部等溫和的刺激,以促使他自行呼吸。若刺激無效,就要給予人工正壓換氣,不然就要插管,插管後,仍無反應的話,就要進行胸外心臟按摩,或是臍帶給藥。

  她補充,「急救時,給予穩定的壓力很重要,所以,會藉由輸送型呼吸器、簡易型呼吸器提供寶寶氧氣」。

2.評估心跳

  維持呼吸狀況後,就要評估心跳。除了用聽診器聽心音,同時,要接上監視器監測血氧濃度與心跳。正常新生兒每分鐘心跳次數應大於100次以上,若小於100次,大多是呼吸不正常所致,應給予氧氣及人工正壓換氣。

3.評估膚色

  正常寶寶的膚色應是全身紅潤,如果寶寶呈現口唇、身體紅潤,但四肢發紺的狀況,可能是因產房溫度較低,導致新生兒身體周邊血管收縮,由於這並非真正的缺氧,所以,不需給予氧氣。但寶寶呼吸、心跳都已維持在可接受的狀況,卻仍有中央型發紺的現象,則應給予氧氣,以矯正缺氧狀況。

  曾愷悌醫師表示,「在穩定呼吸通路後,即肺部與心跳協調運作,急救處置就告一段落」。由於肺部從充氣到有效換氣需要時間,加上每一分鐘的血氧值都不同,因此,必須透過按計時器掌握血氧值,「一出生必須要有60~65%;兩分鐘為65~70%……五分鐘時要有85~90%;十分鐘時要達90%,若在特定時刻的血氧濃度比預期低太多,都有可能需要接受插管治療。確定成功換氣後,寶寶的膚色也會越來越紅」,若寶寶一出生的膚色是黑的,在施予適當的急救處置後,多可「由黑翻紅」。

  完成急救的寶寶,視情況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或新生兒中重度病房(醫院規模不同,病房名稱有異),她說,兩者的差別在於:設備不同、護理人力的配置也不同,新生兒加護病房需要呼吸器與特殊設備,護理人力約1:3;中重度病房則不需要特殊設備,若是身上沒有複雜導管的新生兒,就會送來此,護理人力約1:6。


新生兒插管
(新生兒科醫師插管的對象常常是不滿1,000公克的新生兒。)

難忘!為400公克的寶寶插管

  常看醫療劇的話,一定有看過「厲害的醫師,幫危急的病人插管,一次成功,讓後輩佩服不已」的劇情。曾愷悌醫師說,插管是新生兒科醫師的訓練重點,「平日練習插管的對象是假人,與真人不同,更何況我們插管的對象常常是不滿1,000公克的新生兒,唯有勤練才能熟練。然而,無論再怎麼厲害,難免有手感不佳的時候,通常,一次不成功,就會換手」。

  因為身在經常收治早產兒的馬偕,曾愷悌醫師幫早產兒插管的經驗不算少,但這一次卻讓她難忘,「要幫一個體重只有400公克的寶寶插管,在這之前,最高紀錄是700公克的孩子,差了快一倍的體重,難度只會更高,可是我也知道越緊張越怕失敗,就越不容易成功,當下,我提醒自己,不要緊張,膽大心細最重要」。果然,因為不怕體重低的壓力,一次就成功,順利讓寶寶遠離命在旦夕的難關。

 

產房待命與外接轉診.命運大不同

  曾愷悌醫師強調,「對於特殊狀況的新生兒,若能在最關鍵的時間處理得當,能改善預後,即使曾有過這麼一段驚心動魄的時刻,日後也有機會能跟其他寶寶一樣成長」。搶救生命危急的新生兒,分秒必爭,「若能在設備齊全、人力充足的大醫院生產,從出生的那一瞬間就有專業的緊急照護,讓寶寶轉危為安並不是難事」,相對於從院外接回來治療的寶寶,預後狀況可說好上許多。

  她說,「院內生產的寶寶,從產房送到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路上,都要注意避免推太快以減少晃動,如果有接呼吸器的話,更要小心再小心。反觀,光是從院外接回來的路程,就已充滿危險,更不要說少了許多急救設備,有些狀況需要高階的設備,只要設備等級差一點就差很多」。

  她補充,「一般診所沒有急救設施,所以,外接時,我們會準備一大箱急救物品,可是有時一點也派不上用場。曾經在外接時,碰過寶寶的膚色是白的,因為發生了胎兒母體間出血,這時,再怎麼幫寶寶壓胸都沒有用,只有趕快幫寶寶輸血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是在醫學中心生產的話,因自有血庫,就可及時為寶寶輸血了」。

  曾愷悌醫師提醒,如果產前即已知道媽媽與胎兒有特殊狀況時,建議直接到大型且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生產,讓寶寶在第一時間就能得到專業的緊急救護,為小生命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推薦閱讀:當新生兒一出生有危急狀況必須轉診時.這段路需要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

 
新生兒
(搶救生命危急的新生兒,分秒必爭!若能在設備齊全、人力充足的大醫院生產,從出生的那一瞬間就有專業的緊急照護,讓寶寶轉危為安並不是難事!)

這一次不在產房待命.而是在內科加護病房搶救小生命

  身為新生兒科醫師,經常與婦產科醫師聯手出擊,搶救小生命!但這一次卻不是在產房,曾愷悌醫師說,那是一位罹患絕症的孕婦,懷孕時發現罹癌,病程進展很快,妊娠25週時,突然被送到內科加護病房插管。當時,爸爸想要救媽媽,但誰知一夜之間,病情急轉直下,孕婦因腦出血而陷入昏迷,雖然插管,但還是影響到胎兒了,因為胎兒的心跳出現不穩定狀態,再拖下去,恐怕胎兒有危險,於是決定讓婦產科就在內科加護病房的病床上,幫孕婦剖腹生產。

  那時,還是研修醫師的她記得,為了讓胎兒出生有好的照護,兒科出動了3位研修醫師與1位護理師,還特別推了最高級的保溫箱趕到內科加護病房。婦產科醫師的動作很快,不到5分鐘就劃開肚皮把寶寶取出,「產房護理師還來不及趕到,是我拿毛巾把寶寶從醫師手中接過來,進行後續處置。當時,就在內科加護病房馬上插管,再送回新生兒加護病房繼續照顧」。令人難過的是,寶寶在早上順利出生,下午時,媽媽就撒手人寰了。

  寶寶出生時很小,睡在保溫箱內,爸爸在保溫箱上貼滿了媽媽的照片,希望寶寶依然能在媽媽的「懷抱」下,順利長大。「寶寶六個月大時回醫院來接受精細的生長評估,長得很好」,曾愷悌醫師說,「想到寶寶的媽媽就這樣離開,令人覺得悲傷難過,但看到寶寶順利長大的模樣,悲傷中又流洩出一點幸福感」。

 
延伸閱讀
許瓊心醫師用一生守護早產兒.遠離天堂奔向未來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