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媽媽談心> 能量補給站> 6歲女兒一句「爸爸好凶」點醒了澤爸!要接納有情緒的孩子,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6歲女兒一句「爸爸好凶」點醒了澤爸!要接納有情緒的孩子,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面對小孩哭鬧失控,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澤爸:「謝謝我的孩子,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父母先接納自己的情緒,才能接納有情緒的孩子

  孩子在外頭哭鬧,大吼「吵死了、只會哭、再哭我就打下去囉。」

  孩子對我們不耐煩,一巴掌打下去「你這是什麼態度!」

  有了情緒,打了他、吼了他,可能會感到後悔與自責,於是對孩子講道理:「我這是為了你好。」指責他:「要不是你惹我生氣,我會打你嗎?」或者,生完氣之後,假裝沒事發生呢?!如果我們只是責怪他人或選擇暫時遺忘,沒有鼓起勇氣來面對這些錯誤與情緒,同樣的狀況只會不斷地重蹈覆轍、一再重演。

  我發現,這一切由情緒所引發的衝動行為,只是在發洩內心的不滿罷了,並沒有真正的在教導孩子,反而可能讓孩子的內心承受了莫大的傷害,造成他心中的冰山與陰影,影響著他的未來。

  我們會生氣,吼他、罵他、唸他,是因為擔心、煩惱或希望能教好孩子。有這些感受與想法,當然是因為愛他,然而,我們對他所展現的姿態與行為,是不是真的有讓他感受到被愛呢?

  如果希望在教養孩子的當下,能讓他依然感受到被愛,我們就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希望在衝突之下,能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就要先學會用關愛的方式來應對自我的情緒。因為,要接納有情緒的孩子,要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延伸閱讀:親子教養大不易! 教孩子前,爸媽也要先學習控制自我情商力

爸爸被6歲女兒激怒,傷害了她卻懊悔不已

  3到6歲的花寶有了情緒,哭鬧30至50分鐘停不下來,還有數次超過一個多小時。而且在過程中,爆炸的程度高低起伏不定,時而低沉啜泣、時而大聲吼叫、回話為反而反,偶爾還會加上拉扯、碰撞、丟東西,以及言語上的激怒。

  記得是花寶6歲的時候──她趴在地上看著書,我提醒她要坐好看,避免視力受到影響。我第一次叫她,花寶繼續看著書,沒有理會。想說她沒聽見,走近身旁,再說一次。

  這次,花寶抬起頭了,看著我兩秒,又低下頭繼續看書。因為明明有聽到了卻沒有回應,我有點不高興了,輕輕地拍拍她的肩膀,「花寶,爸爸已經跟妳說第三遍了。如果妳要看書,請到亮一點的地方坐好看。

  她翻閱著書頁,也是一樣頭也不抬,帶著不耐煩的尾音說道:「吼~我不要啦。」我對於她的語氣與神態,真的有點怒了,壓住她的書,帶著嚴厲的口吻說:「如果妳再說一次不要,那就不要看。」根本不願意示弱的花寶,很生氣地直接把書抽走,用力往旁邊一甩:「不看就不看。

  我完全被這個動作給激怒了,上前拉住她,把她整個人扛了起來,手肘環扣住她的腰間,像是夾帶貨物般地帶進房間去。她拚了命的要掙脫,我越夾越用力,她哭喊著幾聲:「好痛、好痛。」我稍稍的鬆開,也正好進到房間裡了,把她放到床上。只見花寶手撫著肚子,流著淚,蜷曲著身體說:「爸爸好凶、爸爸好凶喔。

  我坐在床尾,心裡非常的沉痛,萬分懊悔,覺得自己好糟糕。

兩個「三A情緒急救」法,處理父母當下的情緒

  當下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我,想起了在不久前參加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李崇建老師的工作坊,學習到了覺察與安頓情緒的方法。我先請老婆來安撫花寶,自個兒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先用深呼吸來緩和情緒,待她稍稍冷靜了之後,先試著覺察情緒,再安穩浮動的內在。

「我怎麼了?剛剛的情緒是什麼?」
「我覺察到我在生氣。」

  覺察到「生氣」的情緒之後,再緩緩的大大深吸一口氣,接著,輕輕的、一絲絲的從口慢慢的吐出來。然後對自己說:

「我真的好生氣。」
「我是可以生氣的。」
「我允許自己生氣。」

  一次、二次、三次,重複同樣的動作,直到心中原本有如火山爆發的感受,漸漸轉化成風平浪靜的平穩。

  接著,再仿照蒙特梭利羅寶鴻老師的著作《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中,提到的處理自己當下情緒的「三A情緒急救」寫下:

我覺察(Aware)自己在生氣;
我承認(Admit)自己在生氣;
我允許(Allow)自己在生氣;
我願意陪伴自己的生氣。

  「在這樣對自己說之後,我感覺到心裡的怒氣漸漸被關愛、被照顧了,彷彿找到一個出口,自然而然、慢慢的從我心裡釋放出去。」這是羅寶鴻老師在書中的體驗描述,而我也有著相同的感受。

  李崇建老師與學思達團隊合著的《薩提爾的縱深對話》,從三A之後再延伸出另外三個A

接受情緒(Accept);
轉化情緒(Action);
欣賞自己(Appreciate)。

孩子,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也是讓自己能夠變得更好的契機

  心情平靜之後,我走回房間裡,再次面對花寶。謝謝老婆已經安撫好她的情緒,我走了過去抱著她,跟花寶道歉,並獲得她的諒解。有了這次的懊悔經驗,讓我深知在衝突的當下,自身情緒穩定的重要性。

        我們的力量比孩子大,是用來保護他們的;我們的塊頭比孩子壯,是提供安全感給他們的;我們握有的權比孩子多,是教養他們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拿來威脅或恐嚇孩子,讓他們感到恐懼與害怕的。

  我們允許自己生氣嗎?允許自己自責嗎?允許自己後悔嗎?是的,我是允許的。我允許自己生氣、自責與後悔,發生了,更願意把當下的情緒放置在眼前,看著它、面對它、感受它、接受它,靜靜的靠近情緒,直到它對我們的影響逐漸變小。如此,才是真正的接納。

  衝突的當下,心中湧出的情緒被自己接納了,心情便能平穩。平穩了,才能用更好的方式來應對與處理,而非用力量、塊頭與權威來宣洩情緒,讓孩子感到害怕。

  我們小的時候,比較沒有機會來學習如何處理情緒。有了孩子,當作另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一個讓自己能夠變得更好的契機。因為,孩子是我們最愛的人,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他。

  我怎麼了?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有情緒的時候,該如何自我覺察呢?首先,我們要先懂得觀察自己。當我們觀察到自己的表情或行為上,出現了變化,請先試著暫停。

1.深呼吸:大大地深吸,緩緩地從口吐出,數次。
2.關心自己:「我剛剛大吼了孩子(觀察到的行為),我還好嗎?我怎麼了?」
3.詢問感受:「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是生氣嗎?是煩躁嗎?」試著聚焦在內心。
4.連結內在:「我感到很生氣;我可以生氣;我允許自己生氣。」

  確保自己的情緒是穩定的,再來應對孩子吧。

  我們不要怕與孩子起衝突(有些家長會逃避或討好家中青少年的情緒)。親子之間的衝突,有時候是雙方成長或關係更加緊密的機會。只是,如果沒有處理好雙方的情緒,衝突越演越烈,只會不斷地撕裂彼此的關係

從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

  如果衝突是個戰場,「自我覺察」是要先經由平時的訓練與鍛鍊,累積一定的經驗值後,上到戰場的那一刻,才有能力即刻做出反應。我們該怎麼練習呢?答案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點小事,來試著練習覺察力,培養感知能力。

從事件中練習

1.在公司要跟老闆做簡報,發現自己勤跑廁所。

2.累了一整天,匆忙地跑上公車,卻發現沒有座位,突然輕聲嘆氣。

3.滑手機時,看到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莫名的哽咽了起來。

4.開車時,遇到危險駕駛,我們放聲咒罵、髒話連篇。

5.快要遲到了,卻遇到塞車,狂看手錶、急踩油門與煞車。

從互動中練習

1.孩子在人來人往的大馬路上哭鬧,我們用高亢的音調說出恐嚇話語。

2.爸媽打電話來叮嚀,我們倉促應付:「好啦!好啦!知道了啦。」急著掛斷。

3.天氣微涼,孩子不想穿上我們給他的衣服,眉頭突然皺了起來。

4.哥哥買了新房子,我們本應為他開心,卻一直悶悶的不想講話。

5.發現伴侶生氣了,我們對他總是小心翼翼,不斷地討好與滿足對方。

  如果有經歷以上的狀況,先試著觀察自己的行為訊號,發現到有這些外顯行為,短暫的暫停來關注自身,詢問自己是什麼樣的情緒讓我有如此的行為。找到答案後,再來練習與內在連結。其實,過程只需要幾十秒的時間而已,卻可以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讓我們的感知能力越來越敏銳,甚至變成了一個日常的慣性。

  有了覺察的能力,衝突要發生的當下,才有機會在盛怒時,為自己與孩子按下暫停鍵,減少衝突與傷害的言行發生。然後,能與孩子進行著良好且有品質的對話。

(推薦閱讀:幼兒鬧脾氣常見四大狀況,陪爸媽破解必考題!

(推薦閱讀:爸媽每天碎念說教,只會讓小孩把耳朵摀起來!改成「3句溝通法」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