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名人部落客> 父母情緒教育第一課,忍著別對孩子說:不要哭!

父母情緒教育第一課,忍著別對孩子說:不要哭!

去年底數名大學生自殺,引起社會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要解套這些問題,仰賴的不只是輔導室、心理師這些後端的機制, 更需要從前端的情緒教育來做。
父母情緒教育第一課,忍著別對孩子說:不要哭

  今年初,一件要把心理課納入國中必修的提案,引起各界關注。提案人是一名年僅十七歲的高中生,《親子天下》獨家訪問到提案人陳馨,她因為家人患有精神病的切身之痛,讓她倍感學習心理知識的重要性:「至少可以在緊急危難的時候,知道撥哪支電話。」聽起來很基本的知識,但背後是她用面對家人生病時的恐懼,換來的微小心願。

  去年底數名大學生自殺,引起社會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實際走訪校園,其實情緒問題早已困擾現場教師許久,只是鮮少有人關心。「很容易暴衝,甚至打老師」、「因為成績不好,就拿筆和尺割自己手腕」……很難想像這些已是小學生情緒困擾下出現的行為。

  要解套這些問題,仰賴的不只是輔導室、心理師這些後端的機制,更需要從前端的情緒教育來做。可惜台灣教育脫離不了分數的論調,非認知能力很難受到重視。即便國教署不斷強調,相關內容已寫入課綱,但是現場的落實仍寥寥可數。

推薦閱讀:孩子情緒發展有異狀?6點可觀察 ,2歲是調整情緒力關鍵

身為孩子身邊的大人,我們能做什麼?

  回想到先前帶小兒去診所看病,一個看起來約大班的孩子不斷哭嚎:「我不要打針!我不要打針!」陪同看診的阿嬤對他說:「你不要哭,打針不會痛,打針才會好。」但孩子當然是聽不進去的,他持續求饒似的大哭:「我不要打針!」循環了十次之有。阿嬤不曉得該如何安撫,只好一次比一次大聲的說「不要再哭了」。

  看著這對無助的祖孫,讓我也難過了起來。我想像,阿嬤一定也很緊張,如果有人可以對阿嬤說:「阿嬤辛苦了,要幫忙帶孫來打針,候診室人這麼多,小孩又一直哭你一定很心急。」我也在想,當時若能有個大人去抱抱那個孩子,不拒絕他的恐懼,告訴他:「我知道你很害怕,沒關係,你可以哭,我會陪你。等一下我們要打針,打針可能痛到想哭,想哭就哭吧,我會一直陪你。」他會不會好過一點? 

  情緒教育一直以來在教育體系裡不被重視,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路「忍耐」至今,現在一下子要學著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對孩子說「不要哭」,真的好困難。

  這次採訪的諸多學者、心理師都強調,成人的以身作則,是孩子最好的示範。或許就從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吧,生氣時先覺察自己生氣了,難過時先覺察自己難過了。同時,也別吝於向孩子坦白:「我正在生氣,請你等我一下,讓我冷靜後我們再來談。」允許自己有情緒,但也要幫助自己啟動前額葉來思考。慢慢的,相信父母的身教會被孩子看在眼裡,學習面對與調節自己的情緒。

  教養本是條不容易的道路,牧村文教創辦人何翩翩即使有蒙特梭利的背景,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仍不免焦頭爛額,她也坦言帶孩子的過程都是「邊走邊學」,沒有標準答案或是使用手冊可以參考。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學會面對情緒的課題,至少在黑暗的隧道裡會有一道光,引領我們帶領孩子往前行。
 

延伸閱讀
玻璃心世代,必須教導孩子情緒教育和彈性思維
面對孩子情緒小暴龍.6步驟冷靜處理模式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父母情緒教育第一課 忍著別對孩子說:不要哭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