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孩子遭遇危險,掌握「三要三不」處理原則,心理師示範溝通策略,避免造成孩子二次傷害!

孩子遭遇危險,掌握「三要三不」處理原則,心理師示範溝通策略,避免造成孩子二次傷害!

3歲前的孩子,理解力與抽象思考能力不足,家長口中的危險、疼痛,對孩子來說都過於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小孩也缺乏生活經驗,不清楚行為背後,可能帶來的傷害與後果,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總想嘗試新事物,因此更容易發生危險。

事前建立正確觀念.事後理性處理

  KidPro醫學級兒童發展教育團隊職能治療師黃暐恬表示,安全環境建置、安全觀念培養、不過度依賴安全防護,是建立孩子安全意識的三大重點。事件發生當下,家長也須遵守「三要三不」的處理原則,不再造成孩子二次傷害。

延伸閱讀:情境式教導孩子自我保護.比說教更有效

1.要.保持冷靜

  看到孩子受傷,家長難免情緒激動,這時先深呼吸一口氣,克制將任何情緒性字眼脫口而出的衝動。

2.要.適時引導

  遭受欺負與侵犯,大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這時就需適時引導孩子走出自責的情緒。

3.要.統一陣營

  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一起討論處理的方法與態度,例如孩子被欺負時,爸媽可詢問孩子:「你希望我跟老師說,請對方家長來嗎?還是我們先去跟同學好好說?」不急著找對方理論,以孩子最舒服的方式處理。

1.避免.不停逼問

  有時孩子一時緊張,說不清楚,或是不想再回想起當時的恐懼心情,應給孩子時間與空間整理思緒,待孩子準備好,自然會娓娓道出事件經過。

2.避免.單方向暗示性引導

  所謂單方面暗示性引導的提問,像「他是不是打你?是不是對你很兇?」孩子很容易來不及反應而被引導,爸媽可採用正反問法:「是他打你嗎?是不是他以為你搶他玩具所以打你了,還是你先打他了呢?」以選擇題取代是非題。

3.避免.責備意味話語

  當孩子已經受傷,家長更應儘量避免「你確定沒有亂說話?就跟你說不要跟他玩,你怎麼又這樣?」此類帶有責備意味的語句,容易讓孩子感覺鼓起勇氣告訴爸媽,卻不被相信。

正向溝通練習.預防危險及傷害

  看到社會新聞上層出不窮的網路交友詐騙、兒童誘拐或熟人性侵案件,家長無不擔心,未來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也可能遭遇同樣危險。芸光兒童與青少年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楊舒聿表示,與其提心吊膽,不如在相處過程就培養起信任基礎與對話習慣,讓孩子感受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家長是與自己站在一起的,或許能在事件發生初期及時處理,將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

狀況一.網路安全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看,網路上說這樣可以賺錢耶!」

X:「你現在才幾歲?要你讀書,不好好讀還想東想西?」

O:「原來你有打工的想法,為什麼想開始賺錢?我們一起看看這個工作好嗎?」

  前陣子引起關注的網路求職詐騙案件中可以看到,兒童與青少年在心智、識讀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又缺少社會經驗的情況,接觸到網路世界的高強度刺激並沉迷其中,甚至被詐騙而不自知。

延伸閱讀:別讓求職成為孩子自我保護的漏洞!教孩子正確求職比禁止打工更重要

  網路吸引人程度毋須多說,有時甚至連爸媽都深陷其中,因此爸媽要做的並非防範,而是教導正確使用觀念。

  當孩子和你分享網路上的工作機會,先別批評孩子價值觀,陪孩子討論,理解背後原因再給予建議;相反的,若急於將孩子拉回正軌,不停阻攔,反而形成一股反作用力,孩子像被拉緊的橡皮筋,一下飛出爸媽視線範圍。

狀況二.熟人性騷擾&性侵

孩子:「今天在學校有個人摸我,我不喜歡。」

X:「什麼?誰摸你?我明天就去找老師理論!」

O:「今天在學校有人摸你,你覺得不舒服或是不喜歡,是同學嗎?還是大人?可以跟媽媽說,他摸你哪裡、什麼時候發生的嗎?」

  無論熟人或陌生人,年幼的孩子都無法辨別眼前的人是好人或壞人,尤其3、4歲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仍未完全,難以條理表達事件全貌,只能說出片段的詞彙或語句,而爸爸媽媽平常就能藉由對話,來具體化孩子的經驗。

  以上述對話為例,爸媽可以先幫助孩子將人事時地物建構出來,試著拼湊與描述孩子的經驗,並給孩子一些時間比對他自己的經驗。若孩子發現家長的敘述與自己的經驗相符,也許就能用口語表達出來,藉由反覆溝通、對話,訓練孩子表達自我,有能力說出自己的感覺及想法、喜歡或不喜歡。

  透過大人的協助,讓孩子練習外,最重要的是,歷程中孩子所感受到安全與信賴的感受,將成為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基石。

延伸閱讀

.孩子遭遇事故、拐騙、性侵新聞頻繁上演!爸媽該怎麼做?專家:事前教育很重要,各種發生情況可以這樣演練

.教孩子小心陌生人,為什麼不管用?3因素解析背後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