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38週,胎兒突然沒心跳,心如刀割!預防胎死腹中注意胎兒6徵兆、母體5狀況
文章目錄
產檢時才發現,胎兒突然沒有心跳
「來,我們趕快直接躺上去,我看一下!!」這是一對第一次迎接新生命的新手爸媽,他們來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林思宏的門診產檢,前一晚胎動還很正常,但在門診前裝胎兒監視器,三個護理師輪番上陣都還找不到胎兒的心跳!林醫師聽到護理師們的通報,就知道「大事不妙」了。
進了診間,林思宏醫師沒辦法大聲地問候他們:「一切還好嗎?」面對螢幕上沒再出現的噗通噗通心跳聲。「醫生,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救他嗎?立刻剖腹可以急救嗎?」這對爸媽焦急地問。林醫師知道,孩子走了。他曾在臉書粉專上沉痛地寫著:「說再多也是多餘,怎麼做也沒辦法挽回。」他試著安撫驚嚇錯愕的爸媽,看著兩人離開診間的背影,他說:「我感覺到很無助 也感同身受心如刀割。」
懷孕胎兒突然沒心跳。胎兒沒有臍帶繞頸、纏到手腳或胎盤剝離
林思宏醫師幫孕媽咪進行引產時,發現胎兒「沒有臍帶繞頸、沒有纏到手腳、沒有胎盤剝離」,一切是這麼正常 但沒了心跳就變了調。
隔天一早,林醫師巡房時,這對剛失去孩子的爸媽告訴他:「其實醫師,昨天護理師一個接著一個進來,我們已經心裡有數了!但實在不知道怎麼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切!」看起來他們心情上已經坦然了許多,醫師同他們聊了一下,強烈感受到他們的堅強,這並不容易。
懷孕胎兒突然沒心跳,即使是身經百戰的婦產科醫師也想問為什麼
經過這起病例,林思宏醫師思索,「很多時候我在想,如果是我碰到,我有沒有辦法像他們現在一樣,在房間跟醫師心平氣和的談,還是我會像失了魂一樣瘋狂的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覺得我會是後者。」他深深感嘆,「因為我幾乎不曾失去過什麼。能夠在遇到這種事還能夠平心靜氣的安慰別人,是因為我自己不是當事人。即便我不是當事人,我也好想問為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這麼好的他們兩個人身上。」
林思宏醫師走到護理站,告訴照顧這對爸媽的護理師,「請幫我好好照顧他們兩個,遇到這種事誰都不好過!」護理師也好難過,「看到他們笑笑的談我的心好痛!」
林思宏醫師認為,醫學上很多事沒有答案,跟人生很像,沒有為何,就是遇到了。「我們都沒有真正在學校學習過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進了社會大學才會碰到,不知道這次我是不是有處理好,希望他們有得到我的鼓勵與祝福,能夠勇敢的向前看。」
懷孕胎兒突然沒心跳,相同經驗媽咪紛紛打氣,加油!孩子會再回來!
許多粉絲在林思宏醫師的po文底下留言,希望以相似的經驗,給這對爸媽加油打氣:
「我也有過31週胎死腹中的經驗,沒有臍繞頸、沒有異常,我也是問醫生馬上剖腹可以救嗎?當聽到寶寶沒有心跳時,我哭到整間醫院都聽到了……休養好後,又無心跳流掉一個,再一個31週早產,還好現在很健康。兩年後,再懷的就都很順利了,誰想得到,隔15年半,我43歲又來一個,現在我有3個健康的小孩。」
「上星期六,我的寶寶也沒有了心跳,在診間裡,我不敢哭,沒有太多的言語形容我內心的感受,因為一出醫院我就必須照顧著我的大女兒,我意識到我沒有時間悲傷,雖然祂只有十週大,但祂確實曾經存在在我身體裡,這樣的感覺只有我自己能承受。我期待寶寶再次的到來,但同時我也超害怕再次失去。」
「只有抱在手上那刻才是真的,整個孕期也是擔心到不行,第一胎胚胎淘汰,第二胎一直到生都戰戰兢兢,完全不敢告訴身邊的任何人,ㄧ足月醫生同意可以催生就去催生,那種心情真的好恐慌,真的只有遇過才知道那種痛,記得當時催生也是一道難題,小孩突然心跳也一度下降,護理師也立刻衝進來,還好一切順利,希望那位媽媽加油,養好身體,寶寶會再回來。」
預防胎死腹中,孕媽咪注意胎兒6徵兆
仁愛院區婦產科主任林姿吟表示,針對「胎死腹中」的定義,一般是指「妊娠滿20週後,卻發生胎兒死亡」的狀況。大部分很難明白指出導致胎死腹中的確切原因。因此,若想降低胎死腹中的機率,目前僅能透過觀察某些跡象,推測、評估可能影響母胎的6個風險因子,進而密切追蹤(必要時需接受治療),直到順利生產。
1.染色體異常
懷孕中期,正值胎兒發展形體、器官等構造的時候。因此,如果胚胎內染色體有問題,如:多一條或少一條染色體,則可能使胎兒生理結構發育異常;若染色體異常影響器官發育或功能,則胎兒將無法持續發育、成形,甚至胎死腹中。
2.胎兒生長遲滯
通常是因為母體的狀況不佳(如:妊娠高血壓),促使血管阻力增加,子宮環境變差,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生長遲滯。透過超音波檢查,若發現「胎兒週數小於妊娠週數約4週以上,如:孕婦32週,胎兒卻只有27週的狀態」,則會判定此胎兒有生長遲滯的狀況。一旦生長遲滯,將可能影響生理構造及其功能的發展,體重易過輕,更容易併發胎兒缺氧、胎兒窘迫等問題,死亡率偏高。
3.胎盤問題
對胎兒來說,胎盤身兼傳遞營養與氧氣、屏蔽外來刺激的雙重角色,是維繫其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因此,一旦胎盤功能不良或胎盤早期剝離、胎盤鈣化等等,就會影響胎兒生長,甚至胎死腹中。
4.臍帶狀況
臍帶是母體和胎兒的連結,更具有傳輸營養、氧氣和代謝物的作用。多數父母擔憂的臍帶繞頸,屬於常見現象之一,大部分不會有影響。然而,若發生其他臍帶異常狀況,如:打死結、扭轉、受到嚴重壓迫而影響血流等等,則可能有危及胎兒生命的風險。
5.胎兒吸入胎便
最常發生在「過期妊娠(超過40週)」的階段。隨著胎兒愈加成熟、趨於足月時,胎便會逐漸往下移到靠近肛門處,在肛門擴約肌的一鬆一放之下,就會解出胎便。此外,足月後,胎盤可能開始出現鈣化等現象,功能逐漸退化,無法繼續穩定提供胎兒所需營養,因此易導致胎兒缺氧,再加上肛門括約肌鬆弛導致胎兒提早在子宮內解出胎便,將增加胎兒吸入胎便的機率。若不幸吸入胎便,易引起「胎便吸入症候群」,造成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引起呼吸窘迫、胎兒死亡。
6.雙胞胎輸血症候群
如果這兩個胎兒彼此間胎盤太接近或共用胎盤,有較大機率會出現不平衡的血液循環情形,如:血液會偏向流往某一邊胎兒,造成一大一小的狀態;無論是哪個胎兒,都可能有危險。她補充,血液太多、體型較大的胎兒,小便量多,羊水量也會增加,反而較易出現全身組織腫脹、心臟衰竭等症狀,死亡率較高。
5種母體因素,易危及子宮環境
林姿吟醫師說明,若女性在懷孕前後,有罹患特殊疾病、生活習慣不佳或曾受到嚴重感染等狀況,發生胎死腹中的機率,可能會比一般健康孕婦來得高。
1.免疫系統疾病
如果女性本身罹患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如:抗磷脂質抗體症候群、紅斑性狼瘡、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體內會產生抗體,影響凝血功能,容易引起血栓症狀。林姿吟醫師表示,血栓症狀會阻塞胎盤的血流,使其失去傳遞營養、氧氣等功能,進而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胎死腹中。
2.高血壓
無論是本身患有慢性高血壓或懷孕後才有的妊娠高血壓,都可能會影響胎盤和子宮的狀況,甚至引發子癇前症,進而讓胎兒無法在穩定的環境中生長,因而容易有胎兒遲滯、過小等情形,最嚴重的還可能發生胎盤早期剝離的情形,對母胎造成的傷害很大。
3.糖尿病
無論是孕前有慢性糖尿病或懷孕後才罹患妊娠糖尿病,只要孕婦沒有控制好血糖,使血糖值偏高,就容易合併發生酮酸中毒症狀,影響體內代謝、血液循環,使子宮環境不佳,進而提高胎死腹中的機率。
4.抽菸習慣
若孕婦有抽菸習慣,香菸中的多項有害物質會影響胎盤和子宮的狀態,使體內血管收縮,還可能提高血栓症狀的罹患機率。因此,胎兒無法生長在良好的子宮環境中,也無法從胎盤獲得所需的營養和氧氣,自然易發育不良、體重過輕、活力不足,嚴重者還可能胎死腹中。
5.感染症狀
如果孕婦受到病毒或細菌的感染,如:嚴重的肺炎(併發症),危及自身健康,自然也容易影響胎兒狀態。此外,其他需注意的感染症狀如下:陰道炎和絨毛膜羊膜炎,如沒有儘快治療,易上行感染至子宮,不但可能引起早期破水,還可能影響胎兒發展;腎盂腎炎則可能引發嚴重的敗血症,進而危及性命。
以下媽媽寶寶整理有關懷孕胎兒心跳相關資訊。
媽媽感覺得到寶寶的心跳嗎?
當孕媽咪得知懷孕後,不僅身體起了變化,心理上也多了許多牽掛,其中最常見的疑問之一就是:「我能感覺到寶寶的心跳嗎?」
實際上,一般情況下孕媽是無法直接感受到胎兒心跳的。因為胎兒的心跳在子宮深處,多數會被體內組織與母胎之間的屏障所隔絕。若肚皮上出現規律震動,很可能是主動脈的博動,而非寶寶心跳或胎動。
通常胚胎在懷孕第4週左右開始有心跳,第6週透過超音波能觀察到跳動,跳速約每分鐘80次;第7週時可達120至180次,聲音類似火車行進。到了第8至9週,心跳更明顯,每分鐘達140至170次,並開始出現身體扭動和肢體原型。
若懷孕第8週仍未偵測到心跳,醫師會進一步評估是否有胚胎發育異常情況。建議定期產檢,有任何疑慮應儘早就醫。同時,維持均衡飲食、適當休息,才是支持胎兒健康發展的關鍵。
懷孕擔心胎兒沒心跳。胎兒心跳變化正常嗎?懷孕週數與心跳速率的關係
胎兒的心跳會隨著孕期不同而有所變化,這些變化其實多屬正常生理現象:
-
懷孕初期(1–12週):胎兒心跳偏快,大約在每分鐘160~180次。這時胎兒心臟尚未完全發育,需要較高的跳動頻率來維持血液循環。
-
懷孕中期(13–27週):心跳會略為減緩,約在每分鐘140~160次之間。
-
懷孕後期(28週至生產):胎兒神經系統逐漸成熟,心跳穩定下降至每分鐘120~160次。
雖然胎心率會隨孕期變化,但若出現過快或過慢的情況,應立刻尋求醫師評估。
懷孕擔心胎兒沒心跳。胎心異常的可能原因與警訊
-
胎心過快(>160次/分):可能是因為胎兒缺氧、心臟結構異常,也可能與孕媽發燒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有關。
-
胎心過慢(<120次/分):可能與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系統異常或孕婦用藥有關,特別在超過40週仍過慢時更需注意。
-
胎心停止:常與染色體異常、內分泌失調、感染或外在環境不良因素相關,需立即就醫。
懷孕擔心胎兒沒心跳。懷孕幾週才算穩定?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懷孕12週後才算進入較穩定階段。因為胚胎在12週前仍面臨高流產風險,約有15%的自然流產機率。而這些情況中,約有八成與胚胎染色體異常有關。因此,前三個月孕媽咪需特別注意休息與產檢。
除了觀察心跳外,還有其他專業檢查能更全面了解胎兒健康:
-
胎兒生理評估(Fetal Biophysical Profile)
透過超音波觀察胎動、呼吸運動、肌肉張力、羊水量及心跳,評估是否有生長遲緩或胎盤功能異常,通常應用在孕晚期。 -
非壓力性測試(Non-stress Test)
常見於38週後的產檢,透過胎心音監測觀察胎盤功能是否正常,對於高風險妊娠(如妊娠糖尿病)會更早進行。 -
壓力性測試(Stress Test)
通常在待產或催生時進行,觀察子宮收縮下胎兒心跳變化,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生產。 - 胎兒血流評估
適用於高風險孕婦,透過都卜勒超音波檢查臍帶與中大腦動脈血流,評估是否有缺氧或胎盤功能下降的徵兆。胎兒血流評估(Fetal Doppler Ultrasound)是利用都卜勒超音波技術,觀察胎兒體內和胎盤之間的血液流動狀況。它不是單純觀察影像,而是測量血液流動的速度與方向,藉此推測胎兒是否有缺氧、營養供應不足、或是心臟功能異常等問題。評估的血管有哪些?
胎兒血流評估會針對幾個關鍵血管進行觀察,不同時期和臨床情況會選擇不同的血管重點:1. 臍動脈(Umbilical Artery)
- 功能:連接胎盤與胎兒,是主要的營養與氧氣運輸通道。
- 正常:血流呈「低阻力」,隨孕齡增加阻力應降低。
- 若阻力高、或出現「反向血流」,可能代表胎盤功能不良或胎兒宮內缺氧,是胎兒生長遲滯(IUGR)或胎死風險的指標。
2. 中大腦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 功能:供應胎兒大腦血流。
- 正常:有一定阻力,表示腦部血管彈性正常。
- 當胎兒缺氧時,會出現「腦部血流增加」(brain sparing effect),也就是阻力降低、血流增加,是胎兒試圖保護大腦的補償反應。
3. 靜脈導管(Ductus Venosus)
- 功能:連結臍靜脈與胎兒心臟右心房,重要的胎兒循環通道。
- 正常:呈現典型波形,有三相(S、D、a波)正向波。
- 當心臟功能不佳、靜脈壓升高時,會看到「a波消失或反轉」,提示胎兒可能有心衰竭風險,常見於染色體異常或嚴重胎兒水腫。
4. 子宮動脈(Uterine Artery)
- 功能:反映母體對胎盤供血的狀況。
- 正常:中期以後應呈低阻力血流,代表胎盤灌流良好。
- 若阻力過高,或有「早期舒張缺口」(notching),可能預示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或胎盤功能異常。
懷孕,胎兒沒心跳,深受打擊的媽媽該如何調適?
當一位準媽媽聽到「胎兒沒有心跳」的消息,這無疑是一場突如其來、深具衝擊性的心理打擊。這樣的經歷,就像情感上的「流產」,不只是身體上的失落,更是一段親子連結尚未完全展開就中止的哀傷。每個人處理悲傷的方式不同,但以下是許多女性常會出現的反應:
失去寶寶的悲傷反應
悲傷反應:震驚與否認
「怎麼可能?我昨天還有感覺到他在動…」這是心靈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有時間慢慢接受現實。
悲傷反應:自責與內疚
很多媽媽會不由自主地懷疑自己:「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是不是我太累?沒吃好?」但事實上,許多胚胎停止發育與染色體異常有關,與媽媽的行為無關。
悲傷反應:悲傷與沮喪
這種悲傷可能像潮水一樣來襲,尤其在看到其他孕婦或嬰兒時,情緒可能再次被觸動。
悲傷反應:焦慮與未來的不安
對下一次懷孕感到害怕,擔心是否會再次發生類似情況。
悲傷反應:身體與心理的倦怠
包括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想逃避社交等。
調適與復原建議
允許自己悲傷
不要壓抑情緒,悲傷是一種自然的治癒過程。有時候,哭泣是一種釋放,不是軟弱。
找一個安全的出口傾訴
無論是伴侶、朋友、家人,甚至專業心理師,把心裡的話說出來,都是一種療癒。
紀念這段生命連結
有些媽媽會為未出生的寶寶取個名字、寫封信,或保存超音波照,這能幫助完成一段心理「道別」儀式。
避免自責
請記住,大多數的胎停都是自然淘汰機制,並非妳的錯。若醫師有進一步檢查建議,可當作為未來懷孕做準備,而不是責怪自己。
重新建立對未來的信心
在身心準備好前,不急著再次懷孕。給自己一段時間休息與修復,身體與心靈都是。
尋求專業協助
若出現持續失眠、情緒低落、失去生活動力、或有自傷念頭,請務必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妳曾經懷著希望,也曾努力守護一個小小的生命。即便結局不如預期,這段愛與等待是真實的、值得被肯定的。請相信,悲傷會被時間溫柔地擁抱,而妳,會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