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急產或早產,都有麻煩事!了解自身狀況,知道子宮收縮是怎樣的感覺,多加留意才是!

急產或早產,都有麻煩事!了解自身狀況,知道子宮收縮是怎樣的感覺,多加留意才是!

關於生產這件事,如果可以按著正常程序來,總是穩當一點。萬一寶寶急著要出來,可能會發生一些「麻煩事」,不過,若能做對一些事,仍可降低母胎所承受的風險。



確認懷孕後,產科醫師會幫孕媽咪推算出預產期,然後,就等著預產期的到來!通常最好的狀況是,差不多在預產期前後幾天,產兆出現,規則陣痛加上子宮頸開始擴張,為進入產程拉開序幕,初產婦的產程大約歷時16至18小時,從子宮頸全開到娩出寶寶,大約花上20至120分鐘;經產婦則歷經約10至12小時的產痛後,再花上10至30分鐘就能生下寶寶。


急著來狀況多.留意子宮收縮

然而,有些寶寶急著來跟父母相見歡,並沒有按著正常狀況,而讓產婦措手不及。吳婦產科院長吳瑞文表示,「若不滿37週就出生,稱為『早產』。從產痛開始到寶寶出生,整個產程小於3小時,為廣義的『急產』,至於狹義的『急產』,則是以子宮頸擴張的速度來看,初產婦每小時擴張5公分以上,經產婦每小時擴張10公分以上,就算是急產」。

不論是早產或急產,都可能對母體或寶寶造成不良影響,影響程度則因人而異,因此,吳瑞文醫師強調,平常要幫孕婦做好衛教,「知道什麼是子宮收縮,而不是等到覺得痛才就醫。因為子宮收縮不一定會讓人覺得痛,也不是每一種產兆都會出現在每個人身上」。他總利用幫孕媽咪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教她們了解子宮收縮的感覺,「感到肚子有變得硬硬的感覺,就是子宮收縮的現象,請孕媽咪將1天有幾次這樣的感覺一一記錄,並配合產檢醫師提醒的時間就醫」。


關於早產.要知道的事

吳瑞文醫師指出,由於早產的發生率約占所有懷孕的5%~10%,但卻占所有新生兒死亡的80%。早產兒除了面臨死亡威脅外,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整個家庭不知所措,甚至陷入困境。據統計資料顯示,約一半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其他的早產兒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或顱內出血所遺留的神經傷害及腦性麻痺等,不但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更是成為家庭,甚至社會的沉重負擔。

他感慨地說,「出生數減少,但早產率沒有下降,可能是衛教不夠,其實很多狀況可以事前加以預防,利用產檢時多叮嚀幾句,這樣就會讓孕媽咪多一點注意,降低發生的機會」。(推薦文章:有早產風險時要知道的6件事


認識.早產高危險群

吳瑞文醫師提醒,每位媽媽都應了解自己的病史與身體狀況,若屬於早產高危險群,更要多注意休息,並觀察子宮收縮的次數,必要時,接受相關治療,儘可能降低早產的發生機會。以下狀況為早產高危險群:

1.抽菸、喝酒、藥物成癮、過勞等不良生活習慣。

2.體重過輕(40公斤以下)或過胖(80公斤以上)。

3.過早或過晚懷孕,年輕孕婦(18歲以下)、高齡孕婦(40歲以上)。

4.懷孕間隔時間太短,胎次過於密集(兩胎間隔半年內)。

5.相關病史,如:曾發生早產、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曾接受過手術。

6.多胞胎妊娠、前置胎盤、羊水過多或過少、子宮畸形。

7.胎兒異常,如: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型、胎兒過大或生長遲緩。

8.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早期破水。

9.孕期感染,如:泌尿道感染、腎盂腎炎、急性腹部病症(闌尾炎、膽囊炎、卵巢扭轉等)。

注意.出現徵兆

通常與預產期相距不遠時,大家比較容易提高警覺,但意外總在意料之外之時發生,早產正是如此,突如其來就迎來寶寶的出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吳瑞文醫師指出,出現以下相關徵兆時,就要特別注意並儘快就醫:

1.宮縮:每小時有5~6次以上(每10分鐘有1次以上的子宮收縮,即為「規律收縮」)。

2.破水:陰道流出清澈透明的水狀液體。

3.胎動:過多或過少(次數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

4.有如月經來時的腹痛及腫脹現象。

5.腹部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

6.持續性的腹瀉及腸絞痛。

7.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夾雜紅色血絲。

8.下背部持續性的腰酸背痛。

他進一步說明,子宮收縮與出血為早產主要徵兆,不過,因個人對疼痛的耐受度不同,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感往往可能被輕忽,「建議孕媽咪可一天數次以手掌觸摸子宮察覺是否有變硬,並加以記錄」。適時就醫,可視狀況予以不同方式進行安胎。

出血通常伴隨在規則的子宮收縮之後發生,出血量愈多,代表子宮收縮造成子宮頸慢慢擴張,擴張後,子宮頸的小血管就會破裂出血,若能穩定子宮收縮狀況,出血情形會慢慢改善。但即使是輕微的陰道出血,也可能是原本緊閉的子宮頸所產生的變化。若是陰道大量出血,就要小心可能有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等嚴重情形。吳瑞文醫師提醒,「子宮頸一有變化,就難以安胎了」。

雖然早產不一定會出現破水的症狀,可是破水容易造成胎兒感染,一旦破水,孕媽咪務必儘速就醫。吳瑞文醫師提醒,孕媽咪還需要會分辨「破水」與「分泌物」的不同,「如果一直覺得褲底濕濕的,有可能是羊膜破個小洞,還是應該趕快就醫檢查」。


分辨早產與流產

早產和流產的徵狀不盡相同,懷孕20週後的子宮,肌肉群較為發達,當子宮收縮時,會出現較明顯的疼痛,因此,早產多是以宮縮疼痛或合併出血來表現;20週之前的流產,大部分以出血為主要表徵,偶爾也可能出現子宮收縮腹痛現象。


處置.母體轉診至合適醫院

吳瑞文醫師表示,由於早產兒面臨許多健康問題,身為開業醫師有責任確保母胎平安,因此,當孕媽咪因密集的子宮收縮來院就醫時,會積極安排母體轉診。「除非轉送過程的風險大於在我們醫院生產,不然,我非常堅持母體轉診,開業20年來始終如一。曾經有位妊娠32週的產婦一來就快要生了,評估轉送一定來不及到院生產,於是一方面觀察產婦狀況,儘量拖延一點時間,讓她不要那麼快生;一方面則是請馬偕醫院小兒科派兒科醫師來院,在寶寶一出生即能給予妥善的照護,確認生命徵象穩定後再接走」。

會有這番堅持,源自於吳瑞文醫師當年在馬偕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不時看到有些從診所轉來的早產兒,狀況真的很不好,如果當時能讓早產的產婦在大醫院生產,讓寶寶一生下來,就能接受新生兒科醫師的照護,相信對預後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吳瑞文醫師自行開業後,念茲在茲的是「思考怎樣做對母胎都好,不讓憾事發生」,他認真執行母體轉診,不只是開轉診單而已,而是「根據產婦懷孕胎次、週數與胎兒狀況,聯絡有能力照顧寶寶狀況的醫院進行轉診」。也就是說,依週數選擇適合的醫院轉送,妊娠34週、32週與不滿30週的產婦各有不同的選擇考量,即使產婦家屬為後續方便照顧,希望就近送就好,他也堅持專業判斷,「為不同週數出生的早產兒選擇有能力照顧他的醫院,我們診所已建立母體轉診SOP,轉送醫院的排序與聯絡方式列得清清楚楚,不論當班的醫護人員是誰,都知道該怎麼做」。(推薦文章:新生兒轉診外接服務.搶救小生命即刻行動


關於急產.要知道的事

吳瑞文醫師表示,急產讓媽媽與寶寶都面臨風險!就母體而言,正常的分娩狀態下,子宮頸會緩慢的逐漸擴張;但急產時,因子宮頸快速擴張且胎兒經過產道時太急、太快、力道太強,使產道撕裂傷及產後大出血的機率增加。再加上產後若未及時送醫處理,可能因子宮收縮不良引發產後大出血。

對寶寶而言,強烈的子宮收縮讓頭部承受過大壓力,增加顱內出血的可能;再者,若胎兒衝出產道沒被接住,也有可能因此碰撞受傷,增加嬰兒腦傷的風險。初生嬰兒容易失溫。在生產院所裡,醫護人員會在產前將嬰兒處理台維持在適當的溫度,以避免胎兒出生時發生體溫下降過快的狀況。若不是在醫療場所裡生產,初生嬰兒失溫的風險會很高。

若不是在醫療場所生產,母嬰發生感染的機率會增加。另外,若來不及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就發生急產,或提前生產而未能及時施予預防性的抗生素,都可能使寶寶暴露在較高的感染風險下。他補充,「急產可能伴隨著早產發生,寶寶還要承受早產兒併發症的風險;急產也可能合併胎盤早期剝離,更提高母胎的危險程度」。(推薦文章:急產‧對母體與新生兒的影響


認識.急產高危險群

臨床上,急產的發生率並不高,約1%〜5%。發生在初產婦身上更是少見,多與胎次有關,生產胎次愈多,愈密集,相對容易發生急產。吳瑞文醫師表示,「開業20多年,早年曾發生3位第三胎產婦在家中生產,之後,我一再提醒生第二、三胎的產婦,只要覺得痛就要來,即使半夜也要來,不要來不及到醫院,而在家裡生下孩子。經過這樣的提醒,以後就不曾發生這類事情了」。

他提醒,若孕媽咪有下列情形,應意識自己可能有較高的急產發生率,更應時時注意自身狀況:

1.經產婦,生育的胎次多,或兩胎間隔的時間密集。

2.有早產徵兆者,宮縮頻率規律者。

3.前胎曾發生急產,下一胎發生急產的機率較高。

4.年輕產婦較高齡產婦易發生急產,因為產婦年齡愈高,子宮收縮較差,發生急產的機率相對較低。

5.催生時,使用子宮收縮藥物的劑量過強。


注意.急產警訊

吳瑞文醫師指出,不論是第一胎或是經產婦,只要感覺到落紅量愈來愈多、子宮收縮愈來愈強、有強烈的便意、不由自主的想用力,下部感覺到有東西要掉出來……一旦出現這些感覺時,務必立即聯絡生產院所,並趕緊前往。若是人已在醫院待產,也要即刻通知醫護人員。


應變處置5原則

出現急產警訊時,建議呼叫救護車,並就近送醫。若未能撐到救護人員抵達,寶寶就急著蹦出來了,產婦與家人又該如何應變呢?可掌握以下5原則:

  • 採取平躺姿勢:當產婦一有急產警訊時,應儘快讓媽媽躺下,避免胎兒有掉落危險,並準備隨時生產。平躺後,注意用嘴巴哈氣,不要憋氣,因憋氣會讓產婦不自覺想要往下用力,哈氣則可爭取一點時間趕到醫院。同時,準備一些乾淨的毛巾墊在媽媽身體下,以及用來包覆新生兒。

  • 輕抵寶寶頭部,減少產道撕裂傷:當寶寶已下降至媽媽的陰道口,一旁的家人應先將雙手洗淨(如能藥用酒精擦拭消毒更好),再用手掌輕輕抵住陰道口、扶著寶寶的頭部,以避免寶寶快速衝出產道而造成嚴重撕裂傷。

  • 不必急著剪斷臍帶:避免沒處理好會增加失血量,而且家中沒有無菌設備也可能會引發感染,等專業救護人員到場再處理會比較安全。

  • 胎盤娩出後可由腹部按摩子宮:胎盤若未立即娩出,可以到生產醫院後再處理。若胎盤伴隨後續的子宮收縮而娩出,此時救護人員如尚未抵達現場,陪伴家屬可幫產婦做子宮按摩,幫助子宮收縮,以降低產後大出血的發生機率。

  • 幫新生兒保暖:只需稍微把新生寶寶的體表胎脂、黏液擦掉,再用乾淨的毛巾或衣物包裹寶寶。如來不及準備包巾,也無乾淨剪刀可剪斷臍帶時,可將寶寶放在媽媽的胸腹部,讓媽媽幫寶寶保暖,避免出現失溫現象。注意剪斷臍帶前,讓初生寶寶趴在媽媽胸前的位置不宜過高,以免臍帶血液回流到媽媽身上,造成寶寶失血。另外,也要注意寶寶呼吸是否順暢。



吳瑞文醫師

現任/吳婦產科院長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指定優生保健醫師
         婦產科醫學會會員
         超音波醫學會會員
         周產期醫學會會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