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早產風險出現時.要知道的6件事

早產風險出現時.要知道的6件事

〈2020.05.22更新〉若在周產期有早產的跡象時,會透過「產前會診」,讓孕媽咪了解萬一發生早產時,後續將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接受的照顧,儘可能做好萬全準備,陪著巴掌天使一起接受生命保衛戰的考驗!



在台灣,早產的發生率占所有生產數的8%~10%,而造成新生兒死亡主因也多為早產所致!由於早產兒所帶來的問題很多,不只面臨死亡的威脅,伴隨早產兒而來的各種影響健康的問題,除了可能為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往往也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中重度病房主任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江明洲指出,雖然國內救治早產兒的醫療水準日益提升,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甚多,但早產仍有一定比率留下後遺症,因此,不能疏忽「預防重於治療」的價值──從周產期致力降低早產的發生率;萬一孕媽咪面臨早產風險時,可透過「產前會診」,由新生兒科醫師將後續將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接受的照顧,清楚對孕媽咪解說,除了儘量配合醫囑安胎,也建立應有的認知,以最樂觀的態度和最好的準備,照顧提早來到世上的巴掌天使!

萬一早產必知6件事

面臨發生早產的可能,也許有的孕婦會想,「就讓孩子早點出生吧,反正台灣的早產兒照護水準不錯」,而更多的準媽咪不免開始擔心「胎兒出生後可能會遇到怎樣的狀況?」關於早產兒,你該知道的事如下:

MUST KNOW 1 週數大小與存活率

很多人關心胎兒的體重多寡,但對早產兒來說,存活率與妊娠週數大小更有關係,孕媽咪多會問「胎兒若在這個週數出生,存活率有多少?會不會健康?」江明洲醫師指出,「週數愈大,存活率愈高」,所謂的「早產」是指妊娠週數滿20週,未滿37週的生產。「妊娠週數不同,胎兒的器官成熟度有別」,他以早產兒基金會統計2010年五大醫療訓練中心(指台大、台北馬偕、林口長庚、中國附醫與成大等負責訓練早產兒照護人員的機構)的照護水準而言,超過28週生出的早產兒,約有94%的存活率,「妊娠滿23週後,每增加一週,就可增加一成的存活率」。

早產兒妊娠週數別與存活率

週數之外,體重也是一項參考指標,江明洲醫師表示,小於1,500公克者稱「極低體重」,小於1,000公克則以「超低體重」稱之,他解釋,500公克以下的早產兒存活率不高,因對照妊娠週數,這個體重僅約23週大小,存活率相對偏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較高。

早產兒出生體重別之存活率

江明洲醫師指出,「子宮是最適合胎兒的生長環境,一般而言,孕婦能安胎儘量安胎」,不過,「若孕婦有特殊狀況,如妊娠高血壓、感染,讓子宮不再適合胎兒生長時,則不考慮安胎,新生兒科醫師會與產科醫師討論、評估,胎兒在目前週數出生的狀況為何、何時出生有較高的存活率」。他說,「透過評估,可協助產科醫師做出最有利於孕婦與胎兒的決定」。

至於早產兒何時才能出院返家?江明洲醫師表示,「一般看出生日與預產期(38~40週)差距多久,大概就須住院多久,如28週出生的早產兒,約要住院三個月,但實際要視早產兒狀況而定」。


MUST KNOW 2
要在哪裡生?

江明洲醫師強調,「早產兒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特別的照顧,而照顧品質又攸關早產兒的預後」,他指出,「小於28週、體重低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需要在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的醫院生產」,他補充,「不只硬體設備齊全,更要有照護經驗足夠的醫護團隊」,因為早產兒需要非常細膩的照護「每一個動作都要拿捏力道、精準確實,以避免造成另一個問題的發生」,而這樣的照護品質更來自經驗的累積。

根據「新生兒醫療分級認證」,將醫院分為「Level 1~3」等三級,江明洲醫師指出,妊娠34週至36週的早產兒,可選擇「Level 1」一般婦產科診所生產;30週至34週則得選擇「Level 2」醫院生產,至於週數更小的就必須要選擇「Level 3」的醫院。他提醒,若出生後才將早產兒轉送到大醫院,有時必須與急救的「黃金時間」賽跑,因此,如孕婦狀況允許,可考慮產前即「母體轉送」,江明洲醫師指出,「在週數較小、體重較輕或情況嚴重時,如寶寶一出生即有新生兒科醫師可立刻接手照顧,會有更佳的預後狀況」。

出現早產徵兆要小心!

孕期若有以下狀況時,千萬不要輕忽,請儘速就醫:

1.早產陣痛:每小時有5~6次以上,即每10分鐘有1次以上的子宮收縮。如不及時就醫,子宮頸將會變薄、擴張而導致早產分娩。

2.如月經來時的腹痛及腫脹感。

3.持續之下背痠痛或腰痠感。

4.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夾雜紅色血絲。

5.腹部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

6.持續不斷的腹瀉及腸絞痛。

7.陰道流出清澈透明的水漾液體。

8.胎動次數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


MUST KNOW 3 各器官可能面臨的問題

不足月即出生的寶寶,因各項器官的發育尚不成熟,而令健康潛藏諸多問題,江明洲醫師指出,根據目前臨床統計,小於28週的早產兒發生併發症的機會較高,常見併發症與發生機率如下:

 

  • 腦室出血
    妊娠週數愈小,發生機會愈高。出血多在出生後72小時內發生,出生後一個星期再發生的機會則不高。江明洲醫師表示,透過腦部超音波檢查可檢查出血嚴重程度(分為第一至第四級),若是輕度出血,流出的血液逐漸被吸收,影響程度還不大;但若第三、四級,則可能導致水腦及日後神經發展異常,因此,他強調「長期追蹤評估」的重要,必要時,可及早安排復健治療,透過「神經可塑性」發揮神經重整,改善受損神經的影響程度。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多發生在1,500公克(極低體重)以下的早產兒,出生體重愈輕,產生嚴重的視網膜病變機會愈大。主因為早產兒出生時視網膜尚未發育完全,加上出生後複雜的臨床病程和接受氧氣治療所致。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治療,視情況包括接受眼內注射(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或雷射治療。江明洲醫師表示,早產兒除視網膜病變外,日後亦有較高風險發生斜視或弱視,所以,應定期進行追蹤檢查眼睛,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矯治。
  • 壞死性腸炎
    妊娠週數愈小,發生機會愈高。他解釋,早產兒本身的腸胃道成熟度不足,又容易合併諸多危險因素,而產生包括腹脹、血便,嚴重者會惡化成腸穿孔、腸破裂等症狀。江明洲醫師指出,「透過暫時禁食並配合抗生素使用,通常可過關」。
    他補充,早產兒的免疫系統不穩定,容易發生感染,不過,餵母乳者則較少發生感染,因母乳內富含免疫球蛋白與抗發炎因子,對預防此病有很大的貢獻。
  • 開放性動脈導管
    動脈導管在胎兒時期是重要的循環血管,因此,保持在開通狀態;出生後,動脈導管通常會自動關閉。不過,早產兒的動脈導管有時會未閉合,如導管的管徑太大或血流量太多,會增加心肺負擔,江明洲醫師表示,「若有此一問題時,將視早產兒的情況給予用藥或手術的治療方式」。他補充,「一般手術房的環境溫度相對較低,需要保溫的早產兒並不適合在手術房進行手術,本院的心臟外科醫師可直接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施以手術」。
  • 感染
    早產兒的抵抗力不足,加上出生後使用呼吸器或接受插管等醫療處置,更增加感染機會,而使細菌侵犯到身體各器官,可能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因此,一旦懷疑有細菌感染時因立即做各項檢查,並馬上給予抗生素治療。
  • 肺部問題
    妊娠週數少且體重小於1,500公克者,因其肺泡表面張力素不足使肺泡容易塌陷,氣體交換發生問題,而有呼吸窘迫症,這時,除了須仰賴呼吸器外,可能還需施予表面張力素治療使肺泡擴張,避免塌陷以負擔換氣工作。
    江明洲醫師指出,由於早產兒肺部不成熟,加上可能需長期使用氧氣或呼吸器,易造成肺部傷害,影響肺部發育過程,甚至產生肺部纖維化,造成支氣管肺發育不全(早產兒慢性肺疾病),「在往後的一兩年內容易面臨因肺部疾病而再入院的狀況,如細支氣管發炎」。因此,返家後的照顧很重要,以減少寶寶感染的機會。

    除了上述常見的併發症外,江明洲醫師提醒,有些早產兒的生長發育與發展問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浮現,如聽力、視力、智力、神經功能都是家屬所擔心的問題,因此,父母務必讓孩子接受定期追蹤檢查,以及早發現問題,並及早給予療育,才不會讓寶寶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期。

    預防早產兒殺手──呼吸融合病毒(RSV)江明洲醫師指出,呼吸融合病毒(RSV)是引起嬰幼兒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的主要原因,而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或出生週數小於28週)的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早產兒慢性肺疾病)則是感染的高危險群,早產兒一旦感染,致死率是感染流感病毒的2.5倍。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有「早產兒殺手(SARS)」之稱。他表示,可透過施打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單株抗體(Palivizumab),以預防嚴重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在早產兒基金會許瓊心顧問及謝武勳董事的努力之下,健保局終於在2010年12月1日正式將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單株抗體納入健保給付,提供對象包括28週以下的早產兒,以及35週以下合併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讓屬於感染高危險群的早產兒受到更好的照護,以期降低住院、插管甚至死亡的發生機會。

MUST KNOW 4 「救不救」.與醫師充分討論

江明洲醫師表示,「小於23週的早產兒,臨床上有著不需要急救的共識」。由於國內早產兒照護的醫療水準已不輸先進的美日等國,目前所要考慮的問題不再是「救不救得活」,而是「救活之後的生活品質」,他希望,「在努力救活的早產兒的同時,這些巴掌仙子也能擁有好的未來與生活品質」;每一個早產兒的狀況不同,每一個家庭承受帶養早產兒的能力也有所差異,因此,面對極度早產兒該如何拿捏「急救底線」──堅持或放棄,往往讓新生兒科醫師與家屬陷入兩難局面。

不過,他指出,「會儘可能將詳盡資訊提供給家屬,並與之充分溝通,以建立互信與共識的基礎」,真有緊急狀況時,期望可做出符合專業、倫理、法規及家屬想法的決定。


MUST KNOW 5善用資源

江明洲醫師指出,「醫院的照護團隊不只有新生兒科醫師與護理師,還有其他相關科別的醫師、營養師、藥師、物理職能治療師、個管師與社工師,讓早產兒擁有完善的醫療照護」。早產兒不只出生時需要醫療團隊的照顧,他補充,「整個成長過程也可能歷經種種發育及成長的問題,需要醫療團隊定期追蹤評估早產兒的整體健康,使潛在問題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讓早產兒也能順利成長」。

不過,照顧早產兒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醫療照顧外,不少家庭往往需要經濟資源的協助,才能讓這段漫長艱辛的歷程走來不致孤單無助,因此,適當善用社會資源,將有助於減緩父母肩上重擔。

相關社會資源

目前主要有「早產兒基金會」提供早產兒住院中醫療補助或出院後居家照顧、醫療儀器租借費用補助與後續定期追蹤,在基金會53家合約醫院的社工師評估下,若符合補助申請標準,則予以協助申請。二十年來,這份來自「早產兒基金會」的資源,可說是許多早產兒及家庭最堅強的後盾。

另外,若早產兒有合併症且符合健保局規定之重大疾病範圍內,醫師會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以申請「重大傷病卡」;而各縣市社會局亦有提供相關補助,不妨主動洽詢相關單位。

MUST KNOW 6 抱持樂觀的心

說起照顧早產兒的經驗,很多醫護人員都有一段段的感人故事,江明洲醫師也不例外,他說,每次看到曾是巴掌天使的孩子,長大後活蹦亂跳的模樣,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他說,「小生命真的很神奇,看似脆弱卻又充滿韌性!」有些巴掌仙子的狀況即使不被看好,卻能關關難過關關過,江明洲醫師強調,父母的態度很重要,「不放棄,就有希望」,不少巴掌天使最後也能跟大部分的足月孩子一樣成長,他鼓勵父母都能用樂觀的心、正向的態度面對,巴掌仙子一定會感受到父母的信心,努力讓自己打贏這場生命保衛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