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產後照護> 小心!產後常見感染問題

小心!產後常見感染問題

生下孩子後,絕大部分的媽媽專心埋首餵奶育兒大小事,卻也有些媽媽受感染疾病所苦,雖然不甚舒服,接受治療時又擔心是否吃藥會影響哺乳。無論如何,請媽媽放寬心,先解決問題,再用健康的身體與快樂的心情照顧寶寶!



把孩子平安生下,看似完成了階段性任務,同時,開啟另一階段的挑戰。然而,有的媽媽卻未能這般順利,因為被一些感染問題纏身,難免影響了原本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之情。


應積極就醫標準

生產結束,大多數的產婦出院返家後,多能開始如常人般地生活,並肩負起照顧寶寶的重責大任,可是也有的產婦卻出現不適症狀,如:發燒至38℃、下腹痛且疼痛程度加劇、異常出血等,究竟何時該積極就醫呢?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劉宥成指出,「The Maternal Early Warning Criteria(產婦預警標準)」訂有明確標準提示產婦可能處在風險之下,觀察產婦若有以下情形時,必須謹慎就醫評估狀況。



The Maternal Early Warning Criteria產婦預警標準

測量項目

就醫標準

收縮壓(mmHg)

<90 or >160

舒張壓(mmHg)

>100

心跳(每分鐘)

<50 or >120

 

呼吸(每分鐘)

<10 or >30

血氧濃度(%)

<95

排尿量(c.c./小時)

<35

躁動或沒反應

 

妊娠高血壓產婦持續頭痛或喘

 

 

他補充,產婦若是自行在家坐月子,除了心跳、呼吸次數可自行計算,觀察排尿量也相對方便,「當膀胱內的尿液累積到150c.c.至200c.c.時就會有尿意感,然而在正常飲食作息的情況下,經過4個小時內完全沒有尿意感,必須要有水分攝取不足的警覺性,經補充後如仍然只有少量或濃縮的尿液,或是合併其他不適,則應考慮就醫,因為月子期的休息時間長,也不時補充水分,卻還尿不出來,顯然不太尋常」。另外,家人如觀察到產婦有異常躁動或沒反應,有妊娠高血壓的產婦持續頭痛、喘,都必須儘速就醫。



產後多因感染而就醫

劉宥成醫師說,「大部分產後非常規的情況下就醫的產婦多是因感染問題而起」,其實,隨著公共衛生環境的進步,還有營養品質的提升,產後感染的狀況已少很多了,「當前孕產婦死亡率約為10萬分之5〜10,比起50年前的10萬分之100多,兩個數字可說是天差地遠」。

關於產後常見感染,劉宥成醫師一一說明如下:

產後子宮內感染

細菌,曾經是因造成產後子宮內感染導致母體死亡的最大危險因子,但隨著抗生素於1930年代的問世,大幅降低了許多感染機會,過去感染風險高出許多的剖腹產,如今產後感染發生率也與自然產的感染率相去不遠。劉宥成醫師表示,「手術下刀前,先注射抗生素以預防發生術後感染」。

不過,發生產後子宮內感染風險高的對象,不是只有剖腹產手術一項,「吃全餐」的產婦因產程長,加上陰道菌種複雜,則可能增加感染風險;若破水時間過久,也容易引起感染,「對於早期破水或是待產過程較久的產婦,必要時,會追蹤白血球數及發炎指數,並掌握產婦體溫與胎兒心跳,避免發生絨毛膜羊膜炎」;還有使用器械輔助生產者、早產、過期妊娠、孕期有細菌性陰道炎、妊娠糖尿病與血糖高者,也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他補充,「為避免增加感染風險,待產期間的內診僅在必要時實施,內診時,習慣上也會利用抗生素軟膏當做潤滑劑」。若是有早產徵兆的媽媽,為治療潛在的感染,常會使用抗生素,後續視細菌培養狀況再調整抗生素治療,以減少媽媽與寶寶後續的感染風險。

劉宥成醫師指出,「產後10天內,除第一天外,若有兩天發燒超過38℃,或連續24小時發燒38℃,並伴隨全身性無力、子宮壓痛,都需要儘速就醫。透過子宮頸細菌培養、血液細菌培養與抽血驗白血球數及發炎指數,以幫助診斷是否為產後子宮內感染。由於經常不是單一菌種感染,通常培養結果呈陽性,搭配臨床症狀即具有診斷上的意義」。

萬一出現產後子宮感染,治療時使用抗生素,會影響哺乳嗎?他表示,「一般治療使用的是廣效型抗生素,一般選用的藥品對泌乳影響不大,可以繼續哺餵。但是不得已必須使用會影響哺乳的抗生素,只能暫停母乳哺育」。例如針對子宮內感染常見的厭氧菌,一般所使用的抗生素會影響哺乳,劑量較高時暫時不適合餵奶,但仍要將乳汁擠出。(推薦文章:月子期間.須就醫的4大狀況




產後死亡的真相

劉宥成醫師說,產後感染又稱為「產褥熱」,曾經在18、19世紀時,為維也納許多即將臨盆的孕婦帶來無限恐懼,明明是好好地走進醫院生孩子,也產下健康的嬰兒,可是卻在產後幾個小時,開始出現心跳加速、持續高燒、腹部腫脹、陰道分泌腐臭味的液體,甚至神智錯亂,短短幾天內身亡,當時,這樣的疾病被稱為「產褥熱」。

然而,當時的狀況是:讓醫師接生的產婦明顯有事,給助產士接生的沒事,甚至在家生產發生的機會也比在醫院少多了,普遍來說,在醫院生產的產婦死亡率約20%。有位醫師針對這番狀況積極想找出原因,想讓女性不再受到產後死亡的威脅。經過一番研究,發現原來是醫師在接生前,會先進行解剖屍體的例行工作,屍體上的某種物質沾染了醫師的手部,然後醫師在沒洗手的狀況下,就替產婦接生或檢查,讓該物質就這麼進入產婦體內。為避免讓產婦間接接觸此一致命物質,該醫師發現解剖後,必須用含氯的漂白水洗手,執行此一規定後,該醫院的產後死亡率從20%降到2%以下。而這項致命的物質在該位醫師死後,才被巴斯德發現原來是「細菌」。


會陰感染

會陰感染與傷口大小、深淺、部位有關,劉宥成醫師指出,會陰裂傷依輕重等級分為4個程度,若是屬於最嚴重的第四度裂傷,因裂傷至肛門和直腸,傷口較深且觸及直腸等較多細菌存在的部位,會陰感染機會將相對增加。

他進一步解釋,有時裂傷到直腸的位置較深,未能及時發現而沒有進行修補,加上腸胃道細菌容易跑到直腸而汙染會陰傷口,進而形成會陰感染。另外,在修補會陰過程中未止住出血,讓會陰出現血腫,血腫部位將有如「細菌培養皿」,增加感染機會。

劉宥成醫師表示,「早期謹慎處理很重要,儘可能確認裂傷位置並妥善處理、仔細清理血塊,有助減少感染發生的機會」。縫合完畢,會以具潤滑與抗菌功用的抗生素藥膏塗抹傷口」。萬一發生會陰感染,使用表皮塗抹、口服,甚至靜脈注射之抗生素予以治療,避免後續發生壞死性筋膜炎,或是因癒合不良而造成廔管。



剖腹產傷口感染

剖腹產後傷口感染,較常出現在原本就有子宮內感染的情況下,劉宥成醫師指出,「若早期破水未經過適當評估及治療,很容易有感染問題」。通常開刀時間愈久,出血量愈多,都是會增加傷口感染機會的風險因子。傷口癒合需要時間,表皮約7天可癒合,內在則必須歷經發炎期、纖維組織增生期,然後是長達數月的恢復期。如有傷口感染時,將延長癒合時間,此外,縫合的線材也可能影響傷口的癒合。

為了避免術後傷口感染,他說,「從腹膜腔到最外層表皮,手術過程中做好無菌程序並在縫合過程妥善清洗傷口,儘量減少造成日後感染的機會」。萬一傷口出現感染,症狀包括:化膿、紅腫、有滲液或疼痛感,使用抗生素治療,視情況以表皮塗抹,口服或靜脈注射方式給藥。(推薦文章:產後傷口照護要小心!

 

乳腺炎

哺餵母乳的媽咪最怕碰到乳腺炎,劉宥成醫師指出,「乳腺炎是可能反覆發生的問題,當哺乳次數不夠頻繁讓乳汁未能排空,乳汁黏稠性較高或因外力造成乳房組織受傷,進而發炎組織腫脹阻塞乳腺,都有可能使乳腺塞住,讓人感到疼痛,此時,若能儘速排空乳汁,問題多能得到解決。反之,若持續無法有效排空,甚至過度推擠加重組織受損,有可能進而變成感染性乳腺炎」。

在乳腺炎階段,雖然乳房有紅腫之處,但不要刻意按壓腫脹處,經醫囑服用止痛藥或抗生素,仍可讓寶寶正常吸乳或藉由其他未受傷部位擠乳,只要能適時排空乳汁,問題不致變得嚴重。然而,服用抗生素後48至72小時,狀況未明顯改善的話,需排除是否有膿瘍現象,如有膿瘍,須以針管抽吸引流。他提醒,膿瘍經過治療後仍多次反覆出現,最好至乳房外科就醫檢查,確認是否隱藏有乳房惡性腫瘤。

劉宥成醫師補充,乳腺炎的症狀之一是乳房腫脹,因乳汁無法排空,再加上乳頭可能因寶寶含乳姿勢不對而受傷,種種因素在一起,更無法讓寶寶吸吮以排空乳汁,這時候有的媽媽以為用按摩的方式可緩解不適,「又推又壓的按摩方式並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而延遲就醫,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他建議,一開始有乳腺炎時,可先透過持續地正常哺餵及正確的擠乳方式,必要時,輔以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並降低組織發炎腫脹,過程中注意寶寶的吸吮姿勢,有助避免乳腺炎問題變得嚴重。(推薦文章:塞奶三進程.乳腺管阻塞、乳腺炎、乳房膿瘍




泌尿道感染

產後因多重因素有時會發生尿滯留現象,即使漲尿也無感,尿液無法順利排出滯留在膀胱,將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一旦泌尿道感染,可能引起腎盂腎炎或膀胱炎。劉宥成醫師提醒,新手媽媽更要注意產後適時補充水分,不要憋尿。

他指出,「自然產產後,最好至少4小時應有一次解尿;剖腹產後隔天或24小時內應盡早拔除導尿管,拔管4小時內也應有一次解尿。如果產婦水分補充量夠卻又沒尿意的話,排除因為忙著照顧寶寶而憋尿,護理師可量測餘尿量,做為評估是否需要放置導尿管的參考」。如餘尿量達200c.c.,會先進行單次導尿;若進行2次的單次導尿,仍無法自行排尿,將視產婦狀況放置導尿管。(推薦文章:解決產後排泄困擾 幫助媽咪順暢解放

其他感染

劉宥成醫師表示,「產婦若是剖腹產,且接受全身麻醉,可能因為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術後,若為正常無特殊產程併發症的媽媽,且透過半身麻醉進行手術,一般並不需要刻意禁食,只要覺得不會噁心就可進食,先從喝水開始,再到半流質食物,把握循序漸進慢慢吃的原則,避免因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

 

繼續閱讀